艾滋病防治新进展
2016-06-06周炜
周炜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数据显示:12岁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估计有120万人,而另有15万12岁以上的艾滋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普通人是否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获得对艾滋病病毒的抵抗力呢?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医药治疗方面又有哪些新进展呢?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成果可喜
“十二五”期间,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10个省(区)在组织管理、临床救治、病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试点省(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累计24 706人。
10个省(区)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制订并逐步完善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及相关管理制度。在医疗科研、病人管理、临床检测等方面促进中西医资源共享,探索了中西医协同治疗艾滋病的管理模式。如河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建立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病例筛选、统一督导检查的中西医临床救治机制。
在临床救治方面,各省(区)完善了临床救治网络,根据艾滋病患者分布和治疗需求情况,设立了126个中医药治疗点,依托省级中医临床救治专家组,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指导和技术能力培训,共举办培训班101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 650人次。完善了中医临床技术方案,实行统一技术方案指导下的个性化辨证论治,专家通过巡诊为每一位患者辨证开具和调整处方,基层医务人员根据处方定期将煎煮好的中药汤剂送到患者手中,最大限度确保了服药安全。云南、安徽、四川、河南、广西、湖南等省(区)针对外出打工人员,研制了携带方便的中药院内制剂,受到患者欢迎。
以患者为中心,多样形式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已趋成熟。河南、安徽省采取专家定点定期巡诊、基层中医医师提供治疗等方式,对因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范围相对集中的农村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广东省中医药部门与司法部门密切合作,在当地监狱为300多名艾滋病人员进行中医药治疗。云南省在强制戒毒所为吸毒感染艾滋病人员进行治疗,摸索了适合吸毒群体的诊疗管理模式。
各省(区)坚持以临床研究为主带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疗效评价研究和标准化研究,参加和主持了160余项厅局级以上课题。10个省(区)中有8个作为临床科研协作组牵头单位,分别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相关常见病症总结归纳,形成了中医诊疗方案。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信息采集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和临床验证。河南、广西、云南、湖北等省(区)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2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800余篇。
各地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注重国内外医学合作。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阿尔巴尼医学院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与美国、泰国有关机构在中药、壮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方面开展研究;河南、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专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艾滋病防治学术交流,推介中医临床防治理论、方法和成效。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抗HIV新药克envoya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11月6日报道,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抗艾滋病毒(HIV)新药——克envoya,新药中含有一种强大的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tenofovir),这种新型的抑制剂进入人体细胞,可有效减缓体内病毒复制。
克envoya由吉里德科技公司研制及销售。获批前,吉利德进行了4次临床试验,共有3 171名艾滋病患者参与。在临床试验中,艾滋病患者被随机分配成两组,一组服用克envoya,另一组服用获FDA批准的其他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结果显示,克envoya有效降低了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数量,提高了血清脂质——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数量。
每日服用一片克envoya即可抑制体内HIV-1。新药目前适用于两类艾滋病患者:⑴12岁及以上和体重超过35公斤(约77磅),未接受过艾滋病病毒治疗的儿童;⑵ HIV处于抑制状态的成年患者。但需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的患者禁用。
克envoya减少了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且能够改善肾功能和减轻骨质疏松问题。但需引起注意的是,服用克envoya可能会导致血液中乳酸的大量积累和严重的肝脏问题,两者都可能危及生命。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会有恶心现象;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引发肾脏问题、骨密度下降、免疫系统改变和脂肪重新分配等。
(摘自环球网)
科学家联手研发新型艾滋病疫苗获进展
通过生物矿化技术,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种能逃避体内预存抗体的增强型疫苗,为包括HIV疫苗在内的疫苗优化与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基于该项技术研发的HIV疫苗目前已通过动物实验,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上。
人类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1983年分离到HIV并证实它是致病病毒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如何研发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30多年以来,科学界进行了近200种艾滋病疫苗的初期临床试验,但多以失败告终。
2000年,美国默克公司研发了一种基于腺病毒载体的艾滋病疫苗,曾被行内专家认为最有希望成功,并在全球多地开展了多达6 000人的试验,但是2007年中期发现该疫苗没有取得保护效果。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增强型疫苗的第一发明人陈凌说:“失败的原因可能包括多个因素,但其中之一可能就是由于大多数人体内存在抗腺病毒中和抗体,它能‘中和作为艾滋病疫苗的腺病毒载体,令疫苗失效。很有必要寻找能提高腺病毒载体疫苗有效性的方法。”
腺病毒已被广泛作为重组基因治疗和疫苗载体,包括用于研发新型的艾滋病疫苗和埃博拉疫苗。在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的实验室,针对携带艾滋病抗原的腺病毒载体进行了改造。从事这项研究的王晓雨博士介绍说:“我们尝试用生物矿化的方法,给疫苗‘穿上一层磷酸钙的薄膜外衣,这样,腺病毒载体就无法被体内的免疫预存识别,以此提升疫苗的性能。”这种方法被称为病毒仿生矿化技术。
“‘武装过的疫苗犹如把疫苗装进了‘特洛伊木马,它可有效地突破机体内针对腺病毒本身的中和抗体的防线,成功进入细胞城堡内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孙彩军博士说,一旦疫苗进入细胞城堡里面后,在体内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疫苗很快就从“木马”中破壳而出,并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
如果没有这层外衣,腺病毒载体疫苗就如同在密布着抗腺病毒中和抗体的环境中裸奔,绝大部分疫苗在接触到细胞之前就被那些中和抗体中和掉,无法表达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
改造后的疫苗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进行了动物实验。“我们发现,经病毒仿生矿化技术处理后的疫苗,在小鼠体内能激发更有效的免疫应答,显著地提高了HIV疫苗的免疫效果。”孙彩军说。
为了寻找到最终有效的HIV 疫苗,目前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认为应该尝试多种不同类型的疫苗联合使用以期找到最佳组合。陈凌说: “这项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体内预存抗体规避策略,从材料学的角度为疫苗的优化和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但目前还是一个新概念,其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