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腔隙性脑梗死
2016-06-06陈道文
陈道文
50多岁的老张多年前查出有高血压,但他自我感觉良好,身体倍儿棒,在单位和年轻人掰手腕,精壮的小伙子也赢不了他,基本上不和医院打交道。几天前他突然感到右侧腿脚发麻烧灼,严重时感觉像踩在火炉子上。社区医院怀疑是神经炎,用药后不见好转,这才到大医院去诊治。没想到医生让老张做了脑CT,诊断说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以往曾发作过多次。老张有些疑惑,脑梗不是口眼歪斜、半身偏瘫吗?我这能吃能喝,能跑能跳,咋会是脑梗呢?
近些年来,腔隙性脑梗死这个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知晓。但腔隙性是什么意思,腔隙性脑梗死和大家熟知的脑梗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些人像老张那样,自觉身体很健康,直到做脑CT检查时才发现以往曾发作过腔隙性脑梗死?这些甚至连基层医生都解释不了的问题,看看专家怎么说吧!
近年来由于中老年人接受头颅影像学特别是核磁共振(MRI)检查的机会越来越多,被冠以“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帽子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这其中有因出现临床症状被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也有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头颅影像检查时“意外”发现既往曾患腔隙性脑梗死的,甚至有些其他问题被张冠李戴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有些中老年人一听说自己患了腔隙性脑梗死便非常紧张害怕,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所以了解一些腔隙性脑梗死的医学知识,对中老年人的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腔梗是怎样一种病
简单地说,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据统计,其发病率占所有脑梗死的20%~30%。之所以称其为腔隙性脑梗死,是因为其病灶相对较小,梗死灶直径一般在0.2~20毫米,病灶坏死组织被吸收或液化后,可残留小囊腔,影像学上可呈现腔隙状。
“腔隙”是一个病理性术语,指脑白质或脑干主要由于高血压导致的小的坏死性或囊性病变。以往腔隙性脑梗死只能通过尸解及病理学检查发现,如今随着CT和MRI等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普遍使用,腔隙性脑梗死已成为一种临床疾病诊断,即在生前就可以明确诊断。
现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导致腔隙性脑梗死,而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动脉源性栓子、吸烟、饮酒等,当然,还可能有一些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的原因。
患者是否都会出现临床症状
一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有一些人则可能出现连患者本人也忽视的极其轻微或短暂的临床症状,当然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出现症状而去医院就诊,这主要取决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部位和大小。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数患者急性起病,部分亚急性或渐进起病,20%~30%的患者起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相比其他类型脑梗死(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美国著名神经病学家Fisher曾将这些临床表现归纳为21种腔隙综合征,临床常见有下列5种类型。
⒈纯运动性轻偏瘫:是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对侧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无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和语言表达障碍,多不出现眩晕、耳鸣、视物成双等症状。
⒉纯感觉性卒中:常表现为偏身麻木或其他感觉异常,如肢端烧灼感或沉重感、牵拉感、发冷、发热、针刺、疼痛等。
⒊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下肢重于上肢,面部最轻。
⒋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继而出现轻偏瘫。
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起病突然,表现为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口舌歪斜,病变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精细动作如书写困难,等。
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脑部非主要功能区(即非重要部位),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医生查体也不会发现定位体征,仅在做头颅CT或MRI检查时“意外”发现,即所谓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美国曾对86 400名50岁以上体检人群调查发现,起病隐匿、无急性卒中临床表现的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在老龄人群中发病率很高,而且与他们的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腔梗与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如何
腔隙性脑梗死可以单独存在,即患者仅有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可单发,但反复发作后病灶往往呈多发性甚至叠加状;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合并存在,即患者可以先后患有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这三种不同类型脑梗死有一些共同发病危险因素,但发病机制各不相同。
近年来,学者们又建议将累及脑部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在40~200微米)、毛细血管及小静脉而出现的不同脑部病变统称为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主要以卒中(深部小梗死、脑出血)、认知和情感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突出临床表现,神经影像检查(主要依靠MRI)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腔隙、脑白质病变、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微出血等。不同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在MRI上有其不同影像表现,但往往多个类型同时存在。
给腔梗高危患者的建议
中老年特别是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人,突然出现以上描述的常见腔隙综合征症状,要考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可能,尽快去医院进一步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由于MRI检查相比CT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腔隙病灶,如无禁忌应作为首选。如果CT或MRI检查证实有与临床表现一致的脑部腔隙病灶,腔隙性脑梗死诊断即成立。
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预防手段。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将增加8倍的风险,此外吸烟增加5.6倍,糖尿病增加1.3倍;而经常适度锻炼可使风险减少60%~70%。因此,建议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积类药物,定期去医院就诊和检查。
温馨提醒
目前头颅影像检查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过于宽泛,易将脑部血管周围腔隙、脑部白质病变、脱髓鞘病灶及不明原因的脑部小软化灶等误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如果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做头颅影像学检查,报告提示腔隙性脑梗死,最好再请专业的神经科医生看一看。确系腔隙性脑梗死,无论是否出现过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均应规范化预防治疗。如不能确定是腔隙性脑梗死,应结合患者情况决定治疗方案或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