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分析

2016-06-06高成

北极光 2016年4期
关键词:防灾灾害评价

高成

摘 要: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仅次于地震,成为第二大自然灾害,对地质灾害的评价有利于对风险进行管理和防治。对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是否合理,能否用于指导防灾减灾,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防灾

一、引言

人类对于灾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诺亚方舟的神话时代,然而,作为风险学与灾害学结合的一门分支学科,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几十年而已。因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易验证,并且风险预测常使人联想起古老的占卜等玄学。在概率统计和模糊数学等定量评价方法被广泛接受之前,对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得十分缓慢。长期以来在灾害领域存在一种偏向,就是把自然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着重调查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活动的自然过程等,忽视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人类社经济对自然灾害的反作用。因此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和灾变方面,而对于区域承灾能力以及受灾体易损性的研究则非常肤浅。这种状况进一步影响了灾害损失评估,以致迄今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普遍适用的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和成灾程度的划分方案。这种情况,无法满足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灾情的需要。

二、地质灾害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日趋丰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介入以及对灾害社会属性的关注衍生出一系列灾害评估方法,如概率统计法、趋势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神经网络法、信息量法、信息权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而信息技术尤其是GIS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风险评估结果定量化的进程。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每一例风险研究中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一些因子作为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且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然而,今天的学者们在进行区域性有如甘孜州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时候,仍会不断遇到这样的烦恼:因为涉及的因子众多但又无法全部获取,或因为各评价单元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不一而难于统一量化与分级。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风险评价中关键的一环,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具有绝对的控制作用。在风险评价中如何构建指标体系仍需要进一步解答。

(2)由于地质灾害本身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加之在进行风险评价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模型方法,前提都是基于对未来条件的假设,无可避免地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异),因此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当今的许多研究,有些根本未经验证,而验证的方法往往是观测历史灾情与评价结果之间的耦合程度。这里需要对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历史是否对未来是否具有影响,以及有多大的影响。在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中,结果的验证曾经是掣肘发展的一个瓶颈,现在仍然是需要突破的一项难题。

(3)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指当今在风险评价中被广泛使用的GIS、RS和各种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方法。这些新元素一方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对它们的过分依赖。

三、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当今存在着4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归纳起来就是“评价手段信息化、评价过程可视化、评价结果定量化、评价目的服务化”。

(1)评价手段信息化指的是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于信息科学的使用,如利用GIS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管理,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共享等;

(2)评价过程可视化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风险评价的成果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成专门的风险图;

(3)评价结果定量化指尽量采用数值以便更直观地对风险进行表达。然而有些指标尤其是易损性评价中人的价值,或是灾害对于环境的影响往往是不可直接数值化的,遇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替代,或用指数代替绝对值,并力求纳入统一的信息系统;

(4)评价目的服务化是指风险评价要以指导防灾减灾为目的,或能够为区域规划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支持。任何学科和技术最终都要能够服务于生产实践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防灾灾害评价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防火防灾”大作战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