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书法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2016-06-06张亚妮
张亚妮
摘 要:儒家思想对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书法艺术利于自身的传承性和实用性贯穿中国文化的发展。传统宗教文化对书法艺术爱好者进行精神层次的升华,进而书法艺术风格得到创新,同时书法艺术利用自身的传承性和实用性在文化实现自我价值。文化促进书法审美观的形成,所以如何正确地利用宗教文化,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书法;宗教;文化
篆书演进到秦刻石小篆那般的体挽风格,端庄规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巧年后便进人了西汉王朝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各方面的制度皆沿袭秦规,并进一步加以充实、完善。作为西汉独特成就的一个方面,其文字及其书法在这一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宗教文化经常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对政治、经济、社会风气、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对书法艺术的书技、书艺、赏识方面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如何正确的发挥它的价值,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社会道德文化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书法艺术风格的种类
第一类为砖文和瓦当。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于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第二类如《建昭三年行灯》;第三类为手写体见迹。《武威张伯升枢铭》、《武成壶子梁枢铭》、《张掖都尉菜信》为代表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历史上所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第四类为碑额。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因而碑额篆书往往与一般篆书有较大的不同,概括而言有:首先,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因势利导,随形布势,因而章法比较奇特;其次,这也必然影响到单字结构的处理,往往或长或扁、或方或圆,有时又互相穿插,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再次,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相对丰富得多;最后,有的作品为了突出其装饰性,采用了缪篆体势或类似韭叶的笔划,别具一格。现存主要有《袁安碑》、《袁敞碑》、《会已三公山碑冲》、《少室石阔铭并额》、《启母石阔铭》、《延光残碑》、《议朗等字残石》等。其中.《启母石阔铭》体势平板.形工而气乏、《少室石阔铭》只是格守小筱法则,虽不至板刻.但无新惫.均可不论。
碑额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阙铭额》(阳文)、《少室石阙铭额》、《景君碑额》、《孔君碣额》、《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额》、《尹宙碑额》、《王舎人碑额》、《鲜于璜碑额》(阳文)、《华山碑额》、《张迁碑额》、《赵宽碑额》、《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赵菿碑额》、《仙人唐公房碑额》、《尚府君碑额》等。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有其特殊的意义,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都比较简略,无法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
二、书法艺术利用宗教的平台来实现自身的实用价值
宗教文化以及书法艺术间是互为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宗教文化利用书法艺术来对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播,在主观上其实是在发展自身,但是在客观上也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在和宗教文化紧密联系之后,其扩大了可以展示的平台,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了解到,三大家的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个层面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各个宗教文化的礼仪以及行为规范对人类的稳定生产同样具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在丧葬习俗中,三大家对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十分重视,其中墓志铭就是书法以及宗教文化结合下的产物。不论是丧者家属还是书写的人,都对墓志铭上的文字表现出了十分恭敬的态度,从而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书写墓志铭的人都有很高的文化造诣。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历经了几次兴衰,为了避免宗教文化被破坏,佛教将宗教文化通过文字的形式镌刻在石头之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书法对宗教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古代书法艺术总是与各家宗教文化思想相结合
在宗教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三大家的宗教文化影响人的审美,提倡对精神思想的追求,儒家重视、仁、义、礼、智、信、怒、忠、孝、悌,追求“中庸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审美上注重过犹不及。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事物若臻至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那么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这三个恰当就是我们所我的中庸,不偏不倚,达到书法书写时对章法和谐、线条柔和、结构统一的艺术追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擅草书,他的书法风格追求和谐的中庸之美,主张融合各种风格,各取其长。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描述“如其骨力偏多,遒力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力局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衣;兰沼漂蓱,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就。”孙过庭教授宗教文化对书法的影响创作出惊人传世佳作;佛教注重因缘之说,强调人的意念以及心灵的意境;道教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追求通乎自然。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怀瓘儒道兼容并包强调“禀于自然,次资于功用”、“不由灵台,必乏神气”(《文字论》)、“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书议》),这些道家学理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纵观历史长河在我国书法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中,书风的“质”与“妍”,线条的“刚劲”与“柔和”,结构的“雄壮”与“秀丽”,这些审美标准都是来自于三大家宗教文化多带来的影响。
四、如何看待在新时期下的宗教文化传播以及书法艺术间的传承发展
(一)寻找宗教文化以及书法艺术传承间的契合点
书法艺术是一门大众艺术,只要是会写汉字的人就能将文字以及书法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如果不能将大众审美观念以及大众行为联系起来,却由一少部分人来保护这种大众艺术,无疑比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难度要高。书法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体的大众文化,若是想正确的传承和发展,就一定要从大众的角度出发,进行传承和发展,宗教文化是一种文化作用下的产物,具体包括了社会行为、风俗习惯等内容,并且我国的宗教文化已经逐渐深入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对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而,书法艺术若是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并继续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寻求和宗教文化间的发展的契合点,若是人们可以正确地对待这两者间的利弊,在发展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式的发展,不但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二)正确对待宗教文化,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三大家的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计算机以及其他先进技术手段都可以应用到宗教文化的传承中。宗教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宗教习俗下的刻石以及诵经等传承方式不可能立即消失。并且,即使当代技术得以不断推进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也一定会消解宗教文化。因而,若是在当代时期下发展宗教文化,一定不能过多地依靠技术,而是大力推进传统方式下的艺术传承,这就需要学术界的要对宗教文化以及书法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笔者认为从宗教文化的发展角度分析和研究历代书法古迹,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从物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我国是书法艺术,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独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下,书法艺术也应该得到发展,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宗教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以及前人的不断积累所流传下来的,充分表现出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两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可以相互促进发展,而且对彼此的传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宗教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国,郑志刚.书法文化的当代意义——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守安教授访谈[J].青少年书法,2011(10).
[2]汪仁军.不着“字”与“墨”的造型作品《中国书法》——一名外国造型艺术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象解读之作[J].美术大观,2013(06).
[3]若蓼.一部西方读者容易读懂的中国书法著作——《中国书法艺术》述评[J].中国出版,2012(03).
[4]应雪婷.中国书法艺术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及其走向[J].科技信息,2012(18).
[5]廖频.一部西方读者容易读懂的中国书法著作——评《中国书法艺术》[J].对外传播,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