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温暖来自自身
2016-06-06李欣迪
李欣迪
只要自己是太阳,晨曦一定会到来。
——题记
他步履蹒跚地走出家门,手捧着那份五十二万字的手稿,迎着朝阳,眼泪纵横。
朝堂上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激愤地看着朝堂上道貌岸然的大臣,情绪在他们冷漠的神态中渐渐平缓,一丝丝寒意缠上心头,他机械地跪倒在地,承认了“欲沮贰师,为陵游玩”这一荒谬罪名。殿外的士兵挟风涌入,盔甲相互碰撞的声响震彻整个大殿,他却置若罔闻,毫无怯色,任由侍卫推搡着向外走去。无人注意到他踏出大殿时嘴角泛起的一丝冷笑: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牢狱里
一股凉气从膝盖上爬,寒意侵肆着每一寸肌肤,丝丝渗入骨髓。他木然地跪在地上听着圣上的裁决,“……诬罔之罪,按律当斩。”他叩头谢恩,双手接过圣旨。传旨太监趾高气昂地从他身边走过,随即传来关门“咣当”声。恰此,门缝挤出一阵急风,瞬下激醒正在沉思的他。面对大辟之刑,舍生取义,虽保留名节,但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他感觉心中像有一座冰山在被火焦烤,灼热难耐又冰凉刺骨。他拖着脚镣移至窗前,一束光线穿过窄小的窗口照亮了他疲惫苍白的脸庞。他思忖片刻,又踱到墙角,背贴着墙壁缓缓地滑落,蹲坐在地上。他本不畏死亡,但一心写史大志就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他怎能安心赴义?可若留得一身之躯……不可!以腐刑赎身虽保性命,但却亦玷后世污名。既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又为何要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略松展的眉头又一阵紧蹙。不知呆坐了多久,牢室逐渐阴暗,而他的内心却愈加明亮!在他的眼底深处,火光闪现,形成一道光束,似要喷涌而出。在晃动的火光中,他看到仲尼囚厄时著作的《春秋》,屈原放逐时赋有的《离骚》,吕不韦贬谪时写成的《吕氏春秋》……一张张大义凛然的面孔、一本本流芳百世的著作,教他释然。他倚墙而立,伴着刺耳的脚镣声,他迈出坚定的一步,向着已知的未来走去……
尘世中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块阴暗潮湿的容膝之地便是他的居所,墙皮被时光剥落,留下斑驳的痕迹。屋中,一个已辩不出材质的小桌上放着几盏缺口的茶杯,墙边地上凌散着几捆稻草和一摞竹简。在竹简的旁边一盏油灯已乌黑。无论吃饭睡觉,他都手不离卷,一旦脑中迸出灵感,他便连忙记下,从不任其遗失在记忆深处。而此刻,身体上的痛苦还未消退,世人对他的辱骂嘲讽便已铺天盖地地袭来。他不闻不理,一心扑在尚未完成的书作上。冬日里,寒风穿过窗户吹进屋里,却吹不进他的心里。他的心中有光、有热,这些温暖使他不再惧怕冬日的寒风、当朝的嘲讽和后世的骂名。夏日里,烈阳透过屋顶射进屋内,他却丝毫感受不到酷热,因为他内心的热量早已超过烈日。
日复日,年复年,光阴模糊,只有那一个个意义非凡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耀眼光芒。他抚摸着竹简上的两个大字“史记”,感到心中有一团火在烧,这来自内心的温暖驱走了十几年的寒冷和孤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日手捧《史记》,一种源于字间的力量与温度穿越厚重岁月温暖着我。柔光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如泰山般高大伟岸的身影,正在晨曦之时点点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