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寂寞的空巢村

2016-06-05朱琳

金秋 2016年21期
关键词:蛏子海塘空巢

文/朱琳

寂寞的空巢村

文/朱琳

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一位老人扛着锄头回家

这两年,“空巢村”成了社会舆论热点。在那里,没有了年轻人,甚至连小孩都很少,剩下的就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在那里默默生活,每天都期盼着儿女们能回家看看。这些老人,很多都无人照料,有了病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压抑情绪无法及时排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空巢村”老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进浙江奉化、宁海、鄞州、余姚的一些村庄,对那些“空巢村”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空巢老人日子难捱

邵奶奶独居在鄞州崔坳村屏丰路。走进她家,屋内显得有些杂乱,一个老式的灶台,一把破旧的沙发,上面堆满了衣物,房间里还有几把老式竹椅,坐上去咯吱响。

邵奶奶今年84岁,耳朵几乎全聋了,腿脚不灵便,坐下去都十分费劲。邵奶奶家有两层楼,楼梯上堆满了油、米、洗衣液,还有六七袋卷筒纸等各种生活用品。她说,这些都是子女春节期间给她备的。看得出来,老人家平时极少上楼。

春节期间,儿子、孙子还有三个女儿女婿都回来了,家里异常热闹。子女们给她张罗了好多年货,还给她买了新衣、新裤和新鞋,就连家里平常要用的纸巾、洗发水、油、盐、酱、醋、米等也都给她准备得妥妥当当。

到了午饭时间,邵奶奶把两碗看起来黑糊糊的菜放在蒸锅里,一碗是鳗鱼鲞,另一碗是腊肉跟其他咸菜混杂一起,都是春节期间的剩菜。邵奶奶说,她已经吃了快半个月,舍不得倒掉,就不断回锅蒸。

这样的场景,在一些偏远的小山村很常见。从奉化城区开上30公里路,就到了大堰镇上。从宁波市区过去,经历了曲折的盘山公路。到了镇上,还得走两三公里山路,才是南坑岙村。

南坑岙村村主任蒋庆海说,现在户口还在村里的有105户、307人,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出去打工了,平时有100多个村民住在大堰镇上,剩下的不到70人,都是住在山上的老人。“70岁在这儿算是小后生了,90岁以上的就有4人,只要没啥大事,老人们一般不下山,除非要买些荤菜。”蒋庆海说,下山路虽不陡,可对老人来说,两三公里也得走上四五十分钟。

春节一过,南坑岙村恢复了它惯有的模样。山脚下的村老年活动室内,一桌麻将也凑不齐;活动室外的一块空旷水泥地被用作了停车场,不过就停了两辆车。“这可跟春节那会儿的光景全然不同。”蒋庆海说,逢年过节,这个只能容纳二三十辆车的停车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停得满满当当。

“人最多的是春节和清明,一个是来看看老人的,一个是祭祖的,外头打工的年轻人拖家带口都回来,像春节,一般年三十前回来,有的初一回,住到初四初五。年纪轻,嫌山里无聊呢!”

蒋庆海估算,春节村里总会多出100多号人,只要有老人在这里,就算子女到不齐,好歹也会来一两家,过年热闹热闹的。

独居老人生病无人知晓

16年前,邵奶奶老伴离世,儿子一家常年在外打拼,三个女儿也都出嫁,家里就剩下她一人。这十多年来,虽然老人家也感到孤独,但她似乎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我孙媳妇让我去住些日子,我说不去,我孙子在外面打工,生活很艰苦,还是租房的,我一个老太婆过去,给他们增加负担,太麻烦。”

老人家平时行动不便,基本就窝在家里。天气好时会在家门口晒个太阳,最多也就是到离家七八百米的地方买点菜。这点路,年轻人走走估计两三分钟,可是,邵奶奶能走上半个钟头,买个菜在路上来回要坐到路边石墩上,休息个五六次。

邵奶奶说,有时候三个女儿也会割一些自家地里的菜送过去给她。基本上,老人家四五天才会去一趟菜场,有时买的菜多了扛不回来,村里比她年纪轻的老人就会过来搭把手。

邵奶奶常年忍受精神寂寞的同时,还备受高血压和腰椎病、气管炎的折磨,有时坐下去起身都难,因此,每当生病她都特别想念子女。有一次邵奶奶受寒拉肚子,夜里上卫生间接连两次摔倒,好在家里比较杂乱,直接摔在一些杂物上面,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有3个自然村,刘家村、钱家村和藕池江。其中的刘家村,只剩下3个老人了。住在钱家55号的是97岁高龄的钱大爷和85岁的老伴胡大妈。大爷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妈则有高血压,二老生活虽能自理,但多多少少都有些毛病,这也是整个村的情况。

竹排做的“大门”在山腰中,显得分外应景,推开“大门”,胡大妈正把家里的棉被一床床晒出来,“春节孩子们盖过的,正好天气不错,晒好我就收起来了。”胡大妈知道,再用到这被子,就是明年春节了。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伤痛成了老人最为担心的事情。因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不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大,独居老人的各种病痛也越来越多。一旦得了病,老人的生活无疑会遭受更大的打击。

在余姚市鹿亭乡,跟老人聊天时,他们不停地诉说子女不在身边的苦恼和不便。在当地白鹿村,龚大爷讲,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一天都没人知道,后来还是一位来串门的老人把他送到了乡卫生院。生病期间,他想儿女,却没有回应,感到特别伤心。“一旦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了,只好啃冷馒头吃咸菜或者方便面。”龚大爷说完,眼中露出的凄凉和悲伤,让记者不敢直视,生怕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发展经济靠一帮“老骨头”

走进偏远山区村庄,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老人经济很困难,生活质量非常差。山区老人由于普遍缺乏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

然而,随着子女的下山,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只剩下春节子女回家时的孝敬。可外出打工的子女由于受自身素质影响普遍从事收入低、福利低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就业竞争、生活消费、子女教育,使得在外子女陷入重重压力,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老人们的生活来源还要靠自己“一把老骨头”。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农活已显得力不从心,收入也越来越少。

鄞州崔坳村,独居的84岁邵奶奶在吃过年留下的饭

宁海县越溪乡下田村靠海,收入要高一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年轻人出村了,只剩下老人,有些活根本干不了,收入也就越来越少。在下田村,养殖是主要生计。村里二十几个人承包了海塘搞养殖,养殖对虾、蛏子、血蛤、青蟹。这二十几位塘主都已经将近60岁了。

村里的老书记老田自己也有几亩海塘,现在养蛏子。在去海塘的路上,他遇到了隔壁村的村长杨新保。

杨新保今年46岁,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做养殖。从年前开始,他承包的海塘里的蛏子就可以采了。采蛏子得雇人,一个人一天工作7个小时,忙起来的时候工作8个小时,基本上能采70-80斤,工资一天220元。“工人基本上都是60几岁的人,40岁以下的没有。”杨新保说,“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这个,而且年轻人也都去县里打工了,没人了。”

回村的路上,老田跟我说:“儿子到城里去上班也是对的,现在养殖赚不了大钱,而且年轻人喜欢的生活在这里过不上。”老田说,现在除了养殖对虾需要上心,需要住在海塘边上,养蛏子基本不需要多费心思。一年中蛏子的采收季节就3个月,把苗种下以后,就等着长大然后采摘,一片海塘一年采收一次,收购时不管大小都是统一价格,根本不需要花心思讨价还价。但即便这样,老田还是说了一句,“可能我一年的收入,儿子在外面几个月就赚回来了。”

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留在村里的老人大都在80岁以上,70多岁的老人已经算年轻了。而就是这样的年纪,老人们还要拉着黄牛耕地去,就在田地里种些蔬菜。因为,这些都是老人们赖以维系的伙食。

“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这种现象不只我们一个村,大堰别的村都是。”南坑岙村书记王云这样说道。

有些村子狗比人多

奉化大堰镇最大的村是柏坑村,有1800人,常住人口也就五六百。但40个行政村里,大村一共也不到10个,绝大多数村庄常住的在100人左右。青厂村作为最小的自然村,起初村里还有15户人家,10年前还剩4个人,直到3年前,已经没有人了,村子名存实亡,如今也成了大堰第一个没人的村落。严家田村,村里有10来个人,却有12条看门狗。“狗在不断繁殖,人却越来越少,到现在已经成了‘狗村’。再比如丁家坑村,现在50岁以下的人是一个没有了。”

偏远山村留守老人

宁海县越溪乡下田村,人口800多,但常住人口仅剩200多人。而在余姚鹿亭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在当地乡政府,记者拿到这样一组数据:全乡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3%,其中空巢老人1877名,占全乡老年人口的50.29%。其中65-69周岁老年人有951人;70—79周岁老年人有937人;80-89周岁老年人有533人;9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45人。空巢老人超过了老人数量的一半。

这种数据着实让人震惊。“空巢老人的情况,在我们这里,确实非常普遍,全乡1.75万人口中,已有8000多名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经商。现在很多山村中,基本上就剩下老人了。”余姚鹿亭乡林副乡长说,就连乡政府所在地的上庄村,情况也是如此。

空巢村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在当地采访时,上庄村副书记赵国云陪同记者走访多户空巢老人。当采访结束,记者打算离开时,赵国云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过10年,等我老了,也就成了空巢老人,儿子女儿都在外面,根本不会再回来了,而自己则出不去,也不愿意出去。”

在这些空巢现象严重的地方,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小孩子越来越少。在余姚鹿亭乡,全乡只剩下了一所9年制的鹿亭乡中心学校。而在1992年,鹿亭乡共有39所小学,3所初中,后来逐渐合并成4所,再合并到现在的鹿亭乡中心学校。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从而导致这个全乡惟一的学校生源越来越少,从最多的时候1000多学生,到如今只剩下了80多学生。“去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全乡适龄上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人数为150人,但其中126人从出生开始,就从来没有回到鹿亭生活过。”余姚鹿亭乡林副乡长说,现在学校只有80多个学生,老师20多名。不管怎么样,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学校就得办下去。

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当地老人,还是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无不表示,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这些老人村再过20年,或许就彻底消失了。

编后语:

中国农村5000万(数字来自中国国家老龄委)守望孤独的老人,一切源头不在2.6亿(数字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身上,而是传统的城镇化步伐太过匆忙。

农民工离开家乡,把农业生产、人情压力、抚养孙辈、赡养父母等任务交给了留守老人自己。在这些重负之下,留给老人们的实际上更多的是辛劳、孤单、多病、力不从心等一系列精神问题。农村留守老人“有儿难依”,农民工“两头不靠”,中国农民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岔路口。只有让资源和政策不过度向大城市倾斜,更公平地分布在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的活力,才能够让农民工在家附近的城市就业,并且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从而更好地照顾父母双亲。

反观历史,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正是曾经在年轻时播撒汗水,大力发展农业来哺育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如今,工业成熟驱动城镇化,人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汲取财富,也到了该对养育之恩“反哺”的时候,别让岁暮苍凉、夕阳不红,成为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

猜你喜欢

蛏子海塘空巢
暖身暖胃蛏子羹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蛏 子
蛏子肉食用方法多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蛏子买金黄色壳的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
老海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