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床上的庆典

2016-06-05赵小乐

金秋 2016年6期
关键词:周老孩子

◎文/赵小乐

病床上的庆典

◎文/赵小乐

每年3月,离休干部周赞文、卢秀珍伉俪都要找一个星期天,和子女、孙辈们上饭店一聚,庆祝他们的“钻石婚”。可是前年卢老不慎摔倒,造成腰椎骨折,所以,2015年3月的那个星期日,孙辈们只能手捧鲜花来到医院,围拢在病床边,照常举行一年一度的婚庆仪式。

周赞文是山东莱州人,1929年10月出生,1944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担任北流乡青年救国会会长。北流村离鬼子占领的县城只有3里路,鬼子说来就来,周赞文他们只能晚上开展活动,或是开会、发传单、组织妇女做军鞋,或是配合游击队破路、割电线骚扰敌人,甚至直接参加战斗。1945年5月,周赞文光荣入党,同年从乡游击队转到县大队,任文书、政治干事等,一度又调回区中队任副中队长,既打仗又做群众工作。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他又回到正规军,所在单位也从军分区独立团发展为烟台警备六旅、华野101师。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形势大好,但战争环境下长期废寝忘食的工作,使周赞文的身体垮了,肠胃出了问题,吃什么拉什么,人消瘦不堪。1949年春天,领导下了命令,骑兵连派人派马将他护送到解放军烟台陆军医院。在这里一住就是4个多月,不仅治好了他的病,还意外收获了他的爱情。

周赞文住院期间,部队医院管理很严密,护士不单管吃药打针,连吃喝拉撒睡都管。主管他的护士班长(即护士长)卢秀珍和他是一个县的老乡,两个村相距不过20里。卢秀珍1932年4月出生,自幼丧父,母亲被迫带她改嫁到一个贫穷的农家,从小吃了不少苦,也没有机会上学。1947年参军在前方医疗队做卫生员,成天在枪林弹雨的火线上抢救伤员,4次立功,多次受到嘉奖,很快升为护士长。当年的周赞文浓眉大眼身材挺拔,又有文化,卢秀珍端庄秀丽,工作积极,也是人人喜欢的好姑娘,两人慢慢擦出爱情的火花。但他们的恋爱不能公开进行,部队有规定:只有团级以上才能结婚。医院也规定,不许医护人员和病号谈恋爱。有人向领导汇报他俩的事情,领导立即找卢秀珍谈话,这下子两人不敢往来。巧的是医院有个副院长叫于瑞和,和周赞文是老战友,周悄悄告诉他自己的心愿,老战友很同情这对年轻人,有时以谈工作的名义,叫卢秀珍到办公室来,给年轻人创造一点见面的机会。这样,周赞文出院前,两人明确了关系,海誓山盟一番后,小周写下了“永不变心”的纸条,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医院。

谁料,周赞文回到部队后,两人不仅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一度还失去了联系。原来他们分开后,顾忌影响,起初不敢多通信,即使偶尔通一次,也因调动、换防,信就被退回了。这样,谁也不知道对方在哪里。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爆发,周赞文的部队处于待命状态,谁也不能请假外出,卢秀珍的医院相对松一点,但她又遇到新情况,组织上为帮助老干部解决婚姻问题,出面给她介绍对象。卢婉言拒绝,但她又和周联系不上,成天忧心忡忡。于副院长注意到这个情况,便悄悄给卢秀珍点了一窍:让卢给母亲写了一封信,随后收到家里电报“母病重速归”。卢秀珍持电报请假,于院长自然马上批准。卢秀珍回家后,第二天就步行20里到北流村周赞文家乡,辗转打听到他家。原来周赞文母亲已经去世,哥哥姐姐都参加革命去了外地,家里只有一个嫂子。还好,嫂子知道周的新地址。卢回去后,立即给周写信,一连写了4封,可周只收到一封。总算联系上了,但两人还没通几封信,1952年10月,周的部队奉命入朝。按军委命令,101师改编为铁道兵10师。当时美军飞机轰炸很厉害,为了保障前线的需要,铁道兵们顶着敌人的轰炸,前赴后继,做出很大牺牲,保障了钢铁大动脉畅通无阻。战事紧张,周赞文收到的来信并不多(小卢写的可不少),他一封也舍不得丢,有空就拿出来看。其间,有人给小卢介绍对象,有的人直接向她表白,小卢便大大方方地回答:我有男朋友,现在在朝鲜前线。此言一出,说媒的人无言以对,追求的人也望而却步。也有闺蜜对小卢说你真傻,放着现成的师级、团级不谈,等一个营级。再说朝鲜天天打仗,不说万一小周回不来了,若回来时少胳膊缺腿你咋办?小卢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我认了!”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1954年元月,铁道兵10师奉命回国,驻扎在陕西咸阳休整。这时周赞文已经成为教导员。回到和平环境,立即就有人来给周教导员提亲,也有姑娘羞答答地毛遂自荐,周教导员一一回绝了众人的好意,说明自己有对象。在抓紧和秀珍通信商量后,周赞文向上级打报告申请结婚。那时部队干部结婚,组织先要审查,批准后才到地方政府领结婚证。这期间,因为在朝鲜艰苦的日子里,周赞文胃肠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继续在部队工作。从前线回来的“最可爱的人”,各单位都抢着要,周赞文被分配到陕西省委机要局任秘书科科长。在他离开部队的前夕,结婚报告批下来了。战友们都要他把新娘子叫来,在部队热热闹闹办一场婚礼。可赞文囊中羞涩,只好推说要在老家办。便拿着铁道兵的铁路免票,领着秀珍到济南、青岛等地转了一圈,算是旅行结婚。结婚没有做新衣服,穿件新军装就算新婚礼服。新房、家具自然一样也没有,只是添置了一床新被子,就留在秀珍宿舍。

周赞文结婚后回到陕西不久,就正式到陕西省委上班了。他不喜欢别人称他周科长,别人就叫他老周,从此小周升格为老周。这几年秀珍变化也不小,1952年她所在的部队医院集体转业移交地方。她因为工作出色,同年也升转为内科医生。结婚当年年底,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小两口两地分居困难太大,老周想调回山东,省委不放,于是组织出面,1955年将卢大夫调到省政府新城幼儿园。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干劲特别大,对工作特别认真,当时卢大夫上班在新城,老周在建国路,两处相距并不远,但卢大夫上班24小时呆在幼儿园,只有星期天才回家团聚。那时家长们也忙,孩子多是全托,晚上幼教老师可以回家,可大夫不敢走。1958年,组织安排卢大夫到省委党校学习三年,毕业后改行,被分配在省委机要室文印科任副科长。文印科工作很紧张,一有任务,就得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星期天不休息也是常事。

为了照顾孩子,1956年周赞文将独居在家的岳母接来,后来,他们又有了两个儿子。3个孩子顺利长大,老太太做出巨大贡献。家里过日子虽然有岳母操心,但买煤、买粮这些力气活还得老周干,老周也只能在星期天干,买完东西后再洗衣服、搞卫生,经常从早忙到黑,有时感觉比上班还累。因为卢科长那边工作忙,没钟点,家里的事都是老周操心,久而久之,卢科长在家成了甩手掌柜,直到现在,自己的衣服在哪个柜子都得问老周。

别看老周家务干的多,工作可一点没耽误。他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多次被评为省委机关“优秀党员”“六好干部”,还被评为“全国机要交通先进工作者”,到北京开会时受到毛主席、朱委员长等中央领导接见,还参加了首都国庆观礼。职务也升为省委机要交通站站长。

“文革”期间,周赞文这个小当权派也受到冲击,被关了9个月“牛棚”。他没想到原来引为自傲的16岁入党也成了问题。专案组说党章规定18岁入党,你16岁咋入了党?肯定是假党员。老周苦笑道:党章规定18岁入党是七大以后才规定的,那时是战争状态,入党对年龄要求不严。再说,刘胡兰15岁不也是共产党员?“呵!你敢把自己和刘胡兰比?”这下老周又添了一条罪状。“文革”中卢秀珍也被“靠边站”,专案组逼她揭发老周,她坚定地回答:老周有错误,但绝不是阶级敌人!他对党无比忠诚,他当了10年兵,打过日本鬼子、打过老蒋、打过美帝,他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和敌人打,咋能是异己分子?老周关“牛棚”时,她不能去看,就让孩子去看,带去吃的穿的,更带去“要坚持下来”的贴心话。

1970年,斗、批、改结束后,老周两口被下放长安县农村,1971年下半年,被调回来分到西安市工作。老周先分配在市教育局,后来又到市委工交部任组织处处长,1984年5月,调任西安晚报社副总编辑,期间还担任西安市政协常委。1994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卢秀珍到市上也换过几个单位,1991年从西安市审计局人事处长岗位离休。

离休后的周老,就住在报社家属院,房子不算大,装修很简单,只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他们时的大合影放在醒目位置。说起来周老年轻时身体并不好,后来又查出糖尿病,但他今年87岁了依然腰杆挺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起养生之道,周老笑着说在自己身上体现了“不健康也能长寿”。我请周老总结一下长寿的原因,周老想了想说,第一我很知足,想想多少战友倒在战场上,没有等到胜利的这一天,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心态好很重要。第二是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周老的三个孩子,都在西安,周老伉俪的衣食住行基本不用自己操心。特别是前年11月,卢老不慎摔伤后,住院、陪床都是孩子们操办。当卢老回家休养后,已经退休的女儿、女婿将自己家门一锁,搬来和父母住在一起,定时喂饭、吃药,按摩、擦澡,使长期卧床的卢老身体体征保持良好。两个还上班的弟弟,则周六过来换班。让姐姐、姐夫休息两天。

为什么周老的孩子这么孝顺、懂事?周老认为家风是代代相传,老一代言传身教很重要。周老的岳母当年带大了三个孩子,岳母年纪大了以后,周老夫妇对岳母关怀备至,每天请安问好,没事陪着拉拉话,好饭好衣先尽老人,家中有了第一台12吋电视先放在老太太的房间……潜移默化,孩子们就懂得了感恩、回报。

周老回顾完自己婚姻家庭的经历,满意地说,我俩一辈子平平安安,恩恩爱爱,值了。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吵过架吗?周老说我们一辈子没有大吵过,红脸的事有。红脸都是为孩子教育,那时我年轻,性子急,孩子一不听话,就想骂,孩子要犯了错,就武力教育。老伴对此意见很大,她主张说服教育,一辈子没有高声说过娃,更没有打过娃一巴掌。算下来我的大儿子挨打最多,他小时候调皮,不听话。但大了以后,大儿最成才,人家现在是正局级领导干部。要说还是调皮的小孩有出息。

猜你喜欢

周老孩子
不能多写一个字
不能多写一个字
不能多写一字
周老开心变老周
孩子的画
周有光:“吃小亏不占大便宜”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