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深情敬大师
2016-06-05赵润民
文/赵润民
悠悠深情敬大师
文/赵润民
2001年冬陈忠实(右)和赵润民在灞河边
4月29日,文学大师陈忠实不幸辞世的噩耗发生的那一刻,大漠深处钻机轰鸣井场的问询、中东石油开采现场的电波、千里海疆万顷碧波中钻井平台上的急呼叹惋都纷至沓来,这一切都在表达着中国石油人对陈忠实的深情与崇敬。如同陕西老一辈作家李若冰、魏钢焰一样,陈忠实与石油人也有着深厚的情谊。
1984年我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学院的风华文学社召开陈忠实作品研讨会,受文学社委托,我给陈忠实写信,汇报研讨会对其作品的评论概况。不久,我便接到了他的来信,信中以热情的话语让我向来自石油战线文学爱好者转达诚挚的谢意。同学们竞相传阅着陈忠实的来信,啧啧赞赏着他功夫老到的文人毛笔字。尔后,风华文学社召集了一大群文学爱好者来到黄河入海口举办野餐会,大家唱着当时正流行的《黄土高坡》,手舞足蹈地大声朗读陈忠实作品《梆子老太》《康家小院》《尤代表轶事》的精彩片断,以那种特有的浪漫方式庆贺陈忠实的来信。
时隔10年之后的1994年初春,当陈忠实应邀来到我所在的石油企业参观时,负责接待的我拿出了那封已珍藏10年的热情洋溢的信,向他叙述了当年黄河入海口那群石油学子野餐庆贺会的场景,陈忠实激动不已地说:“石油人是我心中的偶像。大庆我没有去过,石油工业对我太陌生,但我渴望了解他们,知道他们。1980年应长庆石油报社的邀请,我和陕西作协的几位同志走访了长庆油田。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陇东的一个石油钻井作业现场,两边是陡立的山峰,整个川道就此一个钻井平台,有四五个钻井工人正在钻机轰鸣声中紧张地作业,到了吃午饭时候,炊事员用担子挑来了饭菜,工人们穿着满是黄泥水的工作服,席地而坐,我那时才真正体味到什么是‘风餐露宿’。我至今还记着那位管理电机的女娃,她满身油污,全神贯注地工作,她的青春就是在那里度过的。这一切使我感到震惊,石油人创造着现代文明,他们却长年生活工作在远离城市、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这使我领悟到‘奉献’的真实内涵。”当时,我请他为石油工人写几句话,陈忠实执笔疾书道:“我敬仰石油战线上的所有竭心奋力者,源于我对这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大庆和工人领袖王铁人。在我们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机的六十年代初期,以铁人和大庆为代表的石油战线上的人们,成为支撑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脊骨。我至今依旧崇敬你们,你们的事业和你们的精神,鼓舞我和你们一样掘进。”
2004年8月,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邀请,陈忠实作为石油采风团团长,带领中国作协十多名著名作家,从敦煌出发,翻当金山,进入柴达木,过冷湖,到花土沟,深入千里油区,采访为祖国献石油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沿着1954年第一支石油勘探队从敦煌开始的行程,横穿过沙漠和戈壁,体验着创业者在绝地生存的困顿,感受着创业者为实现梦想战天斗地的豪迈与纯情。陈忠实还特意带领作家们来到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把一瓶西凤陈酿祭洒在1955年8位年轻的女地质队员罹难的地方,祈祷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化为天仙,成为创业继承者心中的凤凰。回到西安,陈忠实感慨道:“柴达木之行对我而言,是精神补钙之旅,理解、感动之旅。”随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他的散文《柴达木掠影》。在那充满诗意的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位人民作家对普通劳动者的理解、尊敬与歌赞。
沉雄博大的《白鹿原》问世之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年来经我手请陈忠实签名的《白鹿原》有3400多本。2012年隆冬的一天,我的一位在油田领军的同学急呼呼地打来电话,说他们石油局年终表彰先进、劳模,经过征求意见决定:给每位先进、劳模奖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庆祝《白鹿原》出版20年编号限量版《白鹿原手稿本》,单位托人从北京购了350部,问能否请陈主席签名。我有些犯难,那时已近年关,陈忠实是公众人物,他要出席各类活动,日程已经排满,而且350部手稿本能装多半卡车,量太大了!我再三斟酌,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赶到他参加会议的地方,面有难色地向他述说此事。不料我话音未落,他就回答:“石油人需求的,给签!”
记得陈忠实在追忆尊师王汶石的文章中说过:“作家凭作品活着,作家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创造艺术;作家创造的艺术比作家自身的生命更恒久,无论做到了或没有做到都应该持续追求;如果游离或转移了艺术创造的兴趣和心劲,那么作家这个职业就没有任何意思了。”是的,白鹿原屹立着,陈忠实仍然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