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建立自己的“快乐圈”
2016-06-05陈永江
文/陈永江
老年人如何建立自己的“快乐圈”
文/陈永江
我刚刚退休的时候,总觉得“快乐不起来”,整天“宅”在屋里不知干啥,常常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整天盼望孩子回来。可是,孩子都忙碌得很,让他天天与你如影随形太不现实了,孩子一走我就不知所措。后来,在社区组织的一次“老友晚年幸福”交流会上,看见有些老人那么开心,听他们介绍快乐的退休生活,发现人家的寄托是多方面的,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快乐感可以被动接收,也可以主动去开发创造。
不再把孩子作为快乐的惟一源泉以后,我发现了许许多多快乐的方法:比如,可以阅读好书,多看报刊,让目光从个人、家庭转向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可以多和意气相投的邻居、亲友们聚会、聊天,聚会可以摆脱孤寂,聊天可以远离苦闷,从而得到快乐;可以和友人、老同事一起去旅游,观赏名胜古迹,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可以去上老年大学,或参加舞蹈班、歌唱团、健身队,学学电脑等,增加些爱好和兴趣……
不再把孩子作为快乐的惟一源泉以后,首先需要解决聊天对象问题。老年人不能缺少聊天。“童年要欢天喜地,青年要开天辟地,中年要顶天立地,老年要谈天说地。”老年人爱聊天是天性。为了给自己找聊天对象,我采取了三个途径:一是与原来工作过的单位的朋友保持联系,人分开了,联络不中断;二是参加社区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结识新朋友,还与楼院里的退休老人建立联系,经常一起去参加一些唱歌跳舞活动;三是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等,与天南地北的有相同爱好的人交朋友,其中有许多年轻人。如此拓展交友渠道,我的朋友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比退休之前多了许多。
重新把朋友“组织”起来,就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快乐圈”。因为有他们,我的话匣子始终保持“打开状态”,一有时间,我们就天南地北地“聊”。退休在家,唠嗑的内容依然很多。一是谈过去事。老年人喜欢回忆年轻时代的事,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谈起来往往滔滔不绝,还容易产生“共鸣”。在闲聊中,大家不但拉近了感情距离,而且能激发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二是谈单位事。退休以后,虽然离开单位,但心还记挂那里,有割舍不断的情结。与新朋老友聊聊单位发生的趣事,常常觉得自己还是“单位人”,还是那么年轻。大家还会聊起周围人的变化。由于老人退休后与外界接触少,渴望知道社会发生的新事奇事,所以谈这些能激起老人对生活的向往。三是谈天下事。退休老人关心的有大事也有小事,大至国家大事、国际风云,小至凡人琐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远至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近处儿女亲情、弄孙情趣,如此漫无边际地聊,无拘无束地聊,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在互动中,一扫孤独与寂寞,让老人觉得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不再把孩子作为快乐的惟一源泉以后,我去积极寻找与自己孩子们年龄相仿的朋友。因此,在我的众多朋友里,既有“年龄不相上下的老友”,还新结识了“忘年交的小友”。我的体会是,老人交老友,相似的经历、相仿的年龄、相类的情趣,使我们没有心理距离,两者呈“同趋结构”。而老人交“小友”,见识相异,性格相殊,反差的心理定势所形成的是“互补结构”,即:我们老人会给年轻人某些人生的感悟、经验的体认,辅助其健康成长,少走人生弯路;而年轻人的新见、激情、活力会感染我们老人,使我不经意地减少“悲哉也夫”的嗟叹,增添“不知老之已至”的心理兴奋,能常保年轻的心态。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林恩·伊莱斯研究发现,与5个以上亲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触的老人,死亡率降低22%,平均延寿7年。不再把孩子作为快乐的惟一源泉以后,我有很多朋友,快乐天天如影随形。多与朋友“谈天说地”,除了排遣寂寞、利于健康,还有充电、充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