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均质岩质边坡治理中滑动面的探讨
2016-06-05张志峰胡银详
张志峰, 胡银详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关于非均质岩质边坡治理中滑动面的探讨
张志峰, 胡银详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边坡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滑动面的合理确定,特别是对于大于30 m的非均质岩质边坡,其滑动面一般为较长的折线,通过勘探的手段很难将潜在滑动面客观确定下来,在实践过程中潜在滑坡的中部往往需要根据实际地勘资料推测,如推测不尽合理,误用最大的剩余下滑力,这就给边坡治理带来了潜在的隐患,从治理边坡实例出发,探讨一下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合理确定,供同行参考。
滑动面;非均质岩质边坡;滑坡
0 引 言
目前滑坡处理广泛采用的参数反演法[1-3]、折减法[4]、不平衡推力法[5-6],都是基于滑动面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目前仅土质边坡的圆弧滑动面可采用SLOPE/W法[7]搜索确定,而对于大于30 m的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客观确定鲜有提及,本文从治理边坡实例出发,探讨一下非均质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合理确定。
1 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以黟(县)-七(都)3 km+394~+462 m段高边坡位于路线右侧,最大坡高67 m。边坡地貌单元属低山剥蚀地貌,地势陡峻,地形坡度在40°~60°之间,上陡下缓。该处地层岩性主要为牛屋组(Pt2n)板岩,风化强烈,板理及裂隙发育,岩石破碎,薄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芯呈碎块-片状,碎块状镶嵌结构,层厚2.40~13.20 m;中等风化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地层产状195°∠70°,属中硬岩,表层为松散碎石混粉土,碎石含量可占50%~70%,粉土可塑状态,该层厚1.6~6.2 m,如图1所示。
该边坡原设计为矮挡墙支护,运营一年多,于2008年5月中旬产生滑坡滑体厚度1.60~6.20 m,体积约为10 000 m3,滑坡体主要为碎石土,其中碎石占60%,低液限黏土占40%。滑坡堆积体及滑坡后缘坡体均存在进一步滑动的危险性,属活滑坡。
图1 地质剖面图
2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2.1 设计参数的选取
根据勘察资料正常工况下:重度取为20.5 kN/m3,c为18 kPa,Φ为21°;根据滑坡带物质组成在暴雨工况下,碎石粉土:重度取为22.5 kN/m3,c为6 kPa,Φ为21°;强风化板岩:重度取为24 kN/m3,c为50 kPa,Φ为21°。
2.2 模型的建立
根据已经产生滑坡的形态、地貌及坡体的工程地质特性,为了增加下部坡体的稳定性,确定第一级为原挡墙+坡率为1∶1.75、高度为5 m的人工边坡,第二、三级坡坡率1∶1,高度为8 m,第四~六级为1∶1,高度为10 m,第七级为1∶0.5,高度为10~12 m,每级边坡设2.0 m宽的平台,进行刷坡,最大坡高为67 m,如图2所示。
图2 潜在滑面搜索过程及边坡治理图
2.3 剩余推力计算
刷方减载后、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滑动面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第三级边坡开挖边坡全部进入强风化板岩中,为此将滑坡体分为上下两个不稳定体,形成两个滑动面。
依据暴雨工况下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勘察资料确定的已发生滑坡的滑动面,当稳定安全系数为1.2时[8],采用不平衡推力法:
Ti=FsWisinai+ψiTi-1-Wi-cosaitanφi-ciLi
ψi=cos(ai-1-ai)-sin(ai-1-ai)tanφi
(1)
ψi为传递系数
上部碎石粉土不稳定体的剩余下滑力为590 kN/m。此外,对于强风化板岩可能出现的深层滑动进行计算,如图2所示,对应潜在滑面2的剩余下滑力为80 kN/m;对应潜在滑面3的剩余下滑力为100 kN/m;对应潜在滑面3、4结合的剩余下滑力为330 kN/m;对应潜在滑面4的剩余下滑力为510 kN/m;可见强风化板岩中,在固定的边界条件下,只有滑面4的形态接近客观的潜在的滑动面,基于此,不断微调滑面4的形态,直至找出最大的剩余下滑力,本次边坡治理采用滑面1、4对应的剩余下滑力,进行边坡处置。
2.4 边坡治理
上部不稳定体中,由于滑面1较陡,抗滑桩效果甚微,滑坡体会从抗滑桩顶滑出,滑面4较厚,锚杆无法进入稳定地层,基于上述因素,本次边坡治理采用锚索方案。
对应滑面1的下滑力,第4、5、6级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根据间距、排数、倾角,每个锚索的设计抗拔力至少要达到25 t,根据勘察资料所提供的锚固体与岩石的锚固强度,所需的锚固段长度在13 m左右,初定锚索总长度17 m,但对于深层潜在滑动面4的剩余下滑力而言,其锚固长度需大于9.5 m,自由端为10 m,锚索总长至少需要19.5 m,可见,仅按照滑面1来治理边坡,本边坡深层滑动的需要无法满足,无法从整体上保证边坡的稳定,给工程带来隐患。
考虑岩体风化界限的不确定性,结合计算情况,确定本边坡的治理方案为:第四到六级坡均采用锚索框架,每片框架由3根竖肋和3道横梁连接而成,在节点处设置锚索锁固,每束锚索由3根Φ15.24钢筋制成,设计荷载280 kN,张拉锁定荷载300 kN,对应滑动面1而言,第五、六级锚索设计长度20 m,锚固段长度15 m,第四级锚索设计长度17 m,锚固段长度12 m。本边坡经过6年多的运营检验,稳定性良好。
3 结束语
(1) 滑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岩土体边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2) 对于一个高边坡来讲,其潜在的滑动面很多[9],因此,高边坡治理必须考虑深层潜在滑动面的稳定性,对于强风化破碎岩体的潜在滑动面,必须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多次模拟形态,找出规律,最终找到最危险的潜在滑动面,从已经产生的滑动面、最危险的潜在滑动面两方面出发,进行边坡的治理,做到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1] 龚玉锋,周创兵,梁 轶,等.参数反演在岩质高边坡变形与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2(5):570~574.
[2] 孙志斌.边坡稳定性上限分析方法及参数反演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 鲁志强.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设置模拟岩体力学参数反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4] 陈国庆,黄润秋,石豫川,等.基于动态和整体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2):243~256.
[5] 时卫民,郑颖人,唐伯明,等.边坡稳定不平衡推力法的精度分析及其使用条件[J].岩土工程学报,2004(3):313~317.
[6] 张月英.基于改进不平衡模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程序实现[D].长沙:湖南大学,2007.
[7] 张志峰.安徽某高速公路125 km+730~+895 m段滑坡治理[J].公路交通科技,2007(11):86~89.
[8]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9] 张乐飞.浙江省公路护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2016-07-13
张志峰(1976-),男,山西文水人,硕士,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U416.14;U418.52
A
1673-5781(2016)06-0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