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歙人方有执首创《伤寒论条辨》及其治学特点

2016-06-04徐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徐斐

[摘要]明代新安医家方有执,通过深入研究仲景《伤寒论》后,发现书中字句有诸多谬误,进而大胆疑古,首倡《伤寒论》错简一说,决心重新编次仲景遗文。自立志后,方氏即外出学医,二十多年间,于各地问师访友,广泛地进行医学交流,博采众长,精进己术,终著成传世医书《伤寒论条辨》,创立新安错简重订派,开后世伤寒论错简之先河。

[关键词]伤寒论错简;方有执;新安医家;治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114-03

《伤寒论条辨》一书是由新安医家方有执,撰成于明朝中后期瘟疫肆虐的时代,主要针对当时传世的仲景《伤寒论》进行纠谬,拥有多年伤寒学行医实践方有执,根据自身对伤寒学的理解重新编次了仲景遗文。方氏中年立志學医,七十方著成此书,并成为开山立派之作,着实不易,究其根源,皆因方氏的治学之道,他探究伤寒学知识,研究伤寒学病例之法,务实严谨,博采众长,终开创新学,实为医家治学之楷模。

本文拟通过,阐述歙人方有执首倡《伤寒论》错简,并撰写《伤寒论条辨》的经过,进而论述方氏医学的治学特点。

一、伤寒的含义

广义的伤寒,包括一切外感热病。正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肘后方》有云:“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又云:“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本源小异。”由此可见,伤寒为社会上层人士及知识分子,对所有外感热病约定俗成之称呼,而在民众之间通常称其为瘟疫、天行、时行等。

狭义的伤寒,则是特指外感风邪之气,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伤寒例》有云:“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又云:“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

而方有执创作的《伤寒论条辨》一书中的伤寒,则是指广义的伤寒,即瘟疫、天行、时行等一切外感热病。

二、方有执立志撰写《伤寒论条辨》

方有执,字中行,别号九龙山人,明代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明嘉靖、万历间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由其生卒年可知,方氏是明朝中后期的新安医家。在方有执生活时期,正是明代瘟疫肆虐的时代,由图表可见,不逾百年,便爆发过十多次记载在册的大范围瘟疫,和诸多未记载在册的小范围瘟疫。在此短短数十载中,明朝瘟疫横行,竞有十户九死之势,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正因如此,后世更有学者认为,明朝亡于瘟疫,此言不虚也。

方有执的家庭,亦未能幸免于难,据其自序所载:“两番丧内,病皆起于中伤风寒,竟堕不满三十而短世,前后若一,儿女遭惊风,历殇者五。”方氏本人因家庭不幸,客游淮楚散心,此时淮楚大旱,赤地千里,瘟疫大起,方氏也不幸身染瘟疫,后竞痊愈。

方氏因伤寒痛失妻子儿女七人,自身也感染伤寒,故而大为触动,感慨颇深,叹曰:天之留我必有我意。有意于其在斯乎!然则难也,非难也,惊也!警以事天人之道也。尽天尽人尽在我尔,我且致尽于斯,或者其庶几乎?”由此可见,方氏并未痛失至亲之人,而消沉自弃,反而在精神境界上得以升华,因痛感至亲之人生命沦丧,目睹广大民众的深受伤寒之苦和瘟疫旷日持久的肆虐,从而激起方氏精研医术,著书救世的社会责任感。

三、由方有执撰《伤寒论条辨》见其治学特点

(一)敢于疑古考据严谨

方有执生长于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的新安,当地向来重视文化教育,推崇程朱理学,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医家行医治学深受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故颇为重视对医理的研究和考据,儒医尤甚。方氏早年为饱学儒士,后因家人死于伤寒,遂奋而学医,亦是以儒通医者。故在方氏对伤寒病的医学研究中,尤其重视考据源流,分析事实,使其合乎医理。

方氏潜心研究的仲景《伤寒论》一书,著成于东汉末年,具体年代不详,约为公元200年至公元210年间。此时正处于封建割据,社会动荡时期,造纸术不成熟,纸张尚未广泛使用,印刷术亦未发明,故方氏认为仲景原书很可能写于竹简上。竹简后成书不久,即散落佚失,残缺不全。后王叔和将其整理成册,但是至明中后期方氏生活时期,该书又先后共经历过数次整理校注。

方氏经过深入地研究《伤寒论》发现有诸多谬误,进而认为,由于竹简材质特殊性,且年深日久,穿凿之绳易被腐蚀,最初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发现仲景《伤寒论》遗文并整理成册之时,又加入自己对伤寒病的认识,因而很有可能错置了竹简原文的次序,窜乱了仲景原义。“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其次,金代伤寒名家成无己,在注解仲景《伤寒论》之时,用《内经》、《难经》的理论去注解仲景《伤寒论》。反之,又用《伤寒论》来验证《内经》、《难经》,以求对《伤寒论》的注解,同王叔和整理之后的仲景《伤寒论》一脉相承,因而过于牵强附会。至此,方氏大胆质疑此时通行于世的《伤寒论》,早已非仲景原文,有着合理的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这更加坚定了方氏恢复仲景原文的决心。

对于经王叔和整理,成无己校注的仲景《伤寒论》,方氏进行了逐字逐句地考据研究,做了大量的校注工作。对于字句讹错,方法谬误,通节不合之处,不以王叔和所作而强删之,辩证看待,保留其合理部分。亦不以成无己所注而强同之,删去繁芜,将成氏伤寒例削去,并说明削去的缘由。由此可见,方氏对于伤寒论每字每句的考据,都相当严谨。

(二)注重交流博采众长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自古以来,立志于读书治学并终成大器之人,大都非常注重学术交流,乐于结交学友。通过聚众讨论,切磋比试,互通有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得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加深造诣,使得自身学术上更为精进。

方有执为以儒通医者,并非自幼学医之人,因而在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临床实践方面,颇有不足。方氏深知己短,故自其立志纠王叔和之缪,恢复仲景《伤寒论》遗文原貌之时,即跋山涉水,东达齐鲁之地,南至川陕之边,履迹遍布全国各地。一旦寻访到有造诣的名医,即至其家拜师学艺,经年累月地随师学习医学,从而打下了扎实的伤寒学理论基础。方氏亦注重搜寻留存在世的仲景遗书,并与王叔和整理的仲景《伤寒论》加以比较,得二者之异同,又于各地不懈地搜集古时医治伤寒之方,力求会集各家伤寒学说,采众家伤寒之学说,丰富了自身对伤寒论的理论认识。

方氏不仅丰富了伤寒学基础理论,在于各地问师访友途中,随师见识并诊治了各类复杂的伤寒病例,亦拥有了多年伤寒学临床实践。“不揣愚陋,改故即新,输心委志,游迩涉遐,薪胆风霜,晨宵砥砺”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卓绝地外出学医,以及自身孜孜不倦地研究,方氏已年过花甲,故而返家,“归田闭阁,考众李之殊同,返离异而订正。”寒来暑往,删改增修,七成七易,又经八载,年至耄耋,终著成《伤寒论条辨》八卷,书后又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

由此可见,方有执虽为后来学医者,却后来者居上,耗尽毕生心血,终著成传世医书《伤寒论条辨》。究其根源,皆因方氏早年为儒士,秉承了儒学好学之宗旨,注重医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并未闭门造车,而是外出学医,通过访师会友等方式,广泛地进行医学交流,因而得以博采众长,终寻得伤寒学之真谛。

(三)勇于创新开创先河

由方有执所撰《伤寒论条辨》一书可见,方氏勇于创新,直抒己见,不惟圣言,不泥于古,讲究实际,根据自身行医实践中所遇问题,辨证施治,不盲从圣贤医书。对众多复杂的伤寒病例,有着精辟的见解,将方氏所撰《伤寒论条辨》与王叔和整理、成无己校注《伤寒论》比较可知,方氏已经由最初大胆质疑《伤寒论》错简,力求恢复仲景遗文原貌,上升到提出自己对伤寒学的继往开来的理论认识的高度。

方有执对经王氏整理,成氏注解的仲景《伤寒论》诸卷条文,结合自身理解,做了重新排列,经其筛选后,果断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进行了全盘的修正和编次。他将太阳病相关的条文,一分为三,置于卷首。将第四卷修正为阳明病与少阳病诸篇,将第五卷修订为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三阴病篇。将第六卷修订位湿病、风湿、杂病条文以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诸篇。方氏对于辨脉法、平脉法二篇,认为是为王叔和撰,但是大体秉承了仲景原意,置于第七卷。对于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方氏判定为王叔和自作篇目,理应置于卷末。

改动最明显的为太阳篇,此处基于方有执多年从事伤寒医治的经验,及对伤寒病的理解,方氏在书中提纲挈领地指出太阳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即风寒伤营卫,是对伤寒病的全新的认识,并论述病邪入侵人体的病位之后,病症的发病方式与类型,深刻地揭示了太阳病症发病之时的规律,丰富了伤寒学说。又重新编纂了原太阳病篇中条文,并将其分为三篇,并根据其特点命名为风伤卫、营伤寒、风寒两伤营卫。方氏在此中进一步强调其主要的学术思想,即六经辨证适用于一切疾病,而伤寒施治以六经为纲;六经辨证论治,以太阳为纲。此乃方氏《伤寒论条辨》一书的精髓,亦是其最重要的创新。

纵观全篇,方氏《伤寒论条辨》一书,提纲挈领,条理清晰,重点明确,编次合理,易于初学者掌握。方氏书中自创的或问,痉书等篇,是他二十多年在外学医心血的结晶,体现了方氏对伤寒病如何进行辨证论治自身精辟的见解,着实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刻理论认识。至此,方氏对仲景《伤寒论》条文的考订编次,创新性强,甚合医理,虽然后世对其是否恢复仲景《傷寒论》原貌看法不一,但其实乃中国医学史上对《伤寒论》进行较大程度考订与整理之第一人,有力地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

四、总结

方有执因瘟疫肆虐,家庭罹遭大难,奋而从医,立志著书救世,终撰成传世之作,《伤寒论条辨》一书,成就一代杏林圣手,实为妙手仁心,渡人渡己之楷模。其一生从医之路,亦是新安众医家锐意进取道路上的一个缩影。方氏撰成的《伤寒论条辨》一书,为后世医家开创了《伤寒论》错简之先河,被尊为错简重订学派的开山鼻祖。后经喻嘉言的大力提倡,方氏对伤寒论的创新理论,被概括为三纲鼎立学说,因其对后世影响巨大,故而和者竞起,喻嘉言、张璐玉、程郊倩、程应旄等新安医家纷纷从其学说,在新安地区逐渐形成了的错简重订学派,后成为新安医学三大流派之一,开拓新安医学研究的全新领域。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