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2016-06-04徐桂珍程守梅李忠华
徐桂珍+程守梅+李忠华
摘 要:本课题在“慕课”的背景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通过慕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微课程的视频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从而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寻找新的途径。
关键词: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43-2
1 慕课的内涵及发展
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在美国兴起。慕课(MOOC)最重要的突破发生在2011年的秋天,目前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发展起来, 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一些人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称为 “MOOC风暴”[1],《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 “慕课元年”。Coursera、 edX和Udacity是众多网络供应商中做的最成功的幕课平台。Coursera、 edX于2013年上半年在中国发展起来。国内的慕课平台有许多,其中有北京慕课科技中心创立的慕课网(imooc),是中国幕课平台的开拓者之一。慕课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互联网、IT技术免费学习平台,内容专业、有趣易学。酷学习(kuxuexi)是上海的李旭辉首先创建的,它是一个应用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慕课公益平台。“酷学习”崇尚的价值理念是“共享、免费、合作”。网站创始人李旭辉希望孩子们能利用网站愉悦地学习,酷学习慕课公益平台使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
2 慕课的教学模式
2.1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共享、开放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灵活
“慕课”的强大优势表现在在线课程信息含量大、共享和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灵活。慕课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的理论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灵活的知识呈现方式,使枯燥的学习过程犹如环环相扣的游戏闯关。这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数字化、碎片化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为本的教学观,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这种教学模式是“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一条现实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的突破口。
2.2 “慕课”超越学习的时间、空间的局限
慕课以互联网为平台,超越时空局限。慕课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运作模式冲击着传统高等教育。它打破了大学的禁锢,使大学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慕课可以使任何人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任何学校的任何教师的任何课程资源。[2]今后较长时间内,慕课是高等教育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
2.3 慕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主体角色的互动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的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慕课注重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学生自身学习体会。
在慕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教师成为激励者和引导者。慕课允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慕课实际上成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感受、领悟以及诊释和交流等的集合体[3]。
“慕课”网络平台使学习者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用网络的平台评价慕课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及课程,体现了师生的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教育理念。复旦大学副校长陆防认为,慕课可以加快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4]。
3 “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当前如何有效利用传统课程资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强教师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将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5]。在“慕课”的背景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为出发点,通过慕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微课程的视频教学手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
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慕课平台的建设和确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做出的新的总体规划。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是网络普及化和大数据时代一种新的知识传播与在线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能够满足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需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慕课”平台建设是在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融入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以超星慕课网牡丹江师范学院课程(www.mdjnu.benke.chaoxing.com/)建设为基础,进行“慕课”平台的建设。 “慕课”教学平台及其课程资源应具有大规模、开放、互动、实时等特点,因此平台的构建,必须把整体设计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慕课”平台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从整体设计、影响因素和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剖析,更清晰地了解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平台。
首先是“慕课”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平台构建,必须更加强调与时俱进,注重顶层设计与实践完善相结合,以此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径与新模式[6]。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及特点是“慕课”网络平台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顶层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和调查问卷,分析“慕课”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及综合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实践的基础,为课程教学目标调整与制定,提供现实依据。在建设中,应注重资源的整合,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已有的课程资源,结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视频教学,进行再次的资源整合与发掘。
其次是“慕课”教学平台的建设要考虑到的影响因素。
一是教师和学生,“慕课”教学平台要体现“互联网+”的高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慕课”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二是课程目标的设定。“慕课”教学平台在建设中,要提前设定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章节目标,课程目标要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目标实现自我检查和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环境的影响。思政课的“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要考虑社会环境、网络环境、课堂环境的影响,在开发网络教学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影响力的同时,必须把社会实践、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三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是供给保障的影响。思政课的“慕课”网络教学平台
构建与运行必需有多元的供给保障机制,这主要包括网络
技术、资金投入、师资力量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高校支持度等。
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评估机制,它既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理论有个基本考核,又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分为全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定性与定量评估等,评估机制要客观合理,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实现自我价值。
3.2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
“慕课”通过“微课程”向学生们呈现教学内容, 网络视频课程制作成10-15分钟左右,其中设置多个小问题,就像网游里的通关,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继续听课。“微课程”可以说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它既不同于以往的远程教育,也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和学习软件。教师要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关系,据此进行慕课的课程知识体系网络建设。教师在充分划分和详细描述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以问题逻辑的方式,设计与创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方案,把课程教材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逻辑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的基础。
在微课程视频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和时间,注册所需求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 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甚至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7]。“慕课”网络平台的微课程教学系统地、完全地在线呈现大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微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知识的传授,师生共同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
3.3 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维护与内容更新
“慕课”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进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慕课”的实施决不能一蹴而就,在“慕课”的建设与试验运行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选课意愿和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改进课程内容;跟踪了解有关学生对“慕课”教学的评价,以便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对“慕课”平台进行修正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建设应更加注重组织协调,“慕课”教学平台管理队伍,明确分工,充分协调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各方关系,负责课程内容的上传与更新以及资料的归档和经验的总结。课程内容建设强调时效性,网络平台管理员需要不断更新系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并根据相关技术更新状态,及时更新“慕课”教学平台的支持系统。
4 结束语
“慕课”正推动全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将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慕课教学模式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的局限,随着理论的研究和网络平台的建设发展,慕课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高等教育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研究深入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进一步建设,“慕课”教学将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开放式和互动式的网络教学,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将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主动探索实践问题及研究其解决途径,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更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 汪瑞林,张春铭.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N].中国教育报,2013-09-23.
[2]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3] 杜杨.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N].光明日报,2013-08-21.
[4] 姜汪冰.“慕课”搅动人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
[5] 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6] 吴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平台构建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5.2.
[7] 王艳会,仲柳靖,孙悦.慕课给军队远程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