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食器
2016-06-04昆熙
昆熙
时代在变,食器也跟着在变。如今的食器早已实现了群体化、定制化设计,而且更多新材料的运用也让食器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不管是谁,生活中总免不了那些只有一个人度过的时光。如何好好享受?从好好吃饭开始。在陈鹏飞的设计理念里,“一人食”的概念被定义得很明确:一个人吃饭,一杯、一盘、一钵、一碗,足矣。
男孩与陶土的故事
在2016“设计上海”这个中国首屈一指的设计盛事上,一组造型简约时尚、质感朴实温润的陶器餐具“一人食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杯、一盘、一钵、一碗,这个组合正好满足了一人饮食的搭配需求。
“一人食器”的设计师陈鹏飞,是一位毕业于清华美院工业设计专业,却更钟情于手工器物创作的大男孩。“我从小喜爱画画做手工,但学业却将将就就。之所以努力考入清华美院,目的就是为了这辈子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
但是,就跟许多爱折腾的80后一样,对于毕业后从事的3C产品设计,枯燥刻板的工作状态让陈鹏飞的内心很是不满。直到2012夏天的一次景德镇之旅,让陈鹏飞心里那个关于手作器物的旧梦重新复燃。
北京到景德镇有1 500千米,因为对景德镇的泥土念念不忘,他隔三差五就跑去景德镇呆上一两个月“学艺”,“我已经不记得那段时间往返了多少次。”七八月份时,本该坐在北京的写字楼里画设计稿的他,却在景德镇的窑洞里满头大汗地跟着老师傅烧陶。但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东西,陈鹏飞没觉着苦。当年年末,他还在老友戴曦的帮助下,创建了自己的原创家居陶瓷品牌“飞形物”。
每次从景德镇回北京,陈鹏飞还会给妻子带很多他做的陶瓷小物件哄她开心。但长期两地往来,始终不是最好的方式。2015年初,在同为设计师的妻子的支持下,也为了更好的进行新作品的创作和生产,陈鹏飞带着“飞形物”,举家从北京搬迁至了景德镇。
作为陶瓷手艺人,陈鹏飞的“飞形物”却充满了现代艺术的腔调,具有中国传统韵味,又带着现代设计理念。“我算是找到了梦想和爱好的契合点。”他将现代工业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制作工艺相结合,融合创造出了许多秉持传统却又独特创新的手作器物。“一人食器”就是很好的体现,这些看似普通却又充满新鲜感的器形,融合了现代设计和传统器皿造型要素,从而进行的再设计。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一个人吃饭,总带着点孤单寂寞的感觉,形单影只,所以许多人会选择随便弄点对付一下即可。但陈鹏飞想要表达的生活理念是:随性不等于随便,不能因为是一个人,就对生活无所谓。所以,便有了这套专为一个人吃饭而设计的“一人食器”。
“我们的餐桌越来越多地被白瓷、骨瓷占据,不过,这套餐具却是完完全全的陶器。”陈鹏飞说,之所以选择用陶器来呈现,是因为陶和瓷就像事物的两面:瓷器洁白无瑕却如冰山美人;陶器温厚朴实却难免残缺之憾。“要表现生活本来的样子,还是陶器要更贴切些。而且陶土的质地捧在手心里,也能给人温暖踏实的感觉。”
在“一人食器”的套组搭配上,陈鹏飞尽量契合东亚菜肴的特点,符合国人饮食习惯;古朴的釉色源自以矿石为主原料的传统制釉工艺,黑色来自铁,红色源于铜,白色则来自滑石粉和高岭土;其次是他对器形的追求,所有作品都做到了温润如玉、厚重如铁,看似朴实无华,实则颇有“大象无形”的韵味在其中。
“‘飞形物的每件器皿都采取纯手工制作,‘一人食器也不例外。”陈鹏飞说,“一人食器”的每件器物都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纯手工的制作过程费工费时且成品率低,但换来的则是更加精细的细节处理。压坯、取坯、阴干、修坯、低温素烧、荡釉、吹釉、高温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细致的处理,都饱含了手工匠人双手的温度。为此,陈鹏飞专门聘请了一些老国营厂的师傅,他们熟稔传统的釉和材料特点,由他们来进行产品制作,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价值。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陈鹏飞的创作自然也不太受陶瓷传统工艺的束缚。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样的方式和工艺都会去尝试。当遇到一些师傅的巧手也难以完成的形态,他也会采用3D打印之类的现代技术。总之,在陈鹏飞的作品里,传统与现代就在这些日常使用的箪壶里完美融合了。
生活的质感来源于细节
“一人食器”的每一件作品,看似造型简单,但细节上都下足了功夫。在陈鹏飞看来,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做一个碗的造型和设计一栋楼的外观并没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