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2016-06-03叶静曹春萍景如霞
叶静 曹春萍 景如霞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计算机通信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这种进展在我国电网的改造中已取得不小的成果,提高了我国电力配电系统控制保护技术相关方面的革新。本文就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在配电网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中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字】 计算机通信技术 配电网 应用研究
前言: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不仅使得配电网自身的安全系数程度大大增加,更实现了配电网运行中运营成本的降低,可以称得上是我国配电网系统的一次突破性升级。所以我们说计算机通信技术因其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在配电网的应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通讯技术概述
所谓计算机通信技术,指的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彼此互相有机融合的一种产物。随着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仅开始广泛的运用于多种行业,更成为了各个行业研究的重点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是计算机与其终端之间进行的数据交换活动。
在计算机通信中,因其以二进制的数据信息作为通讯对象,所以我们也将计算机通信称之为计算机数据通信,在当今计算机通信技术中,我们可以使用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信息进行通信。一个完整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系统是由数据终端(DTE)、数据通信设备(DCE)、传输信道及通信软件等四部分组成的[1]。
二、计算机通讯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2.1FB技术
所谓FB技术指的是一种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底层控制网络系统,我们也称之为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系统一般应用于生产现场中,是一种在微机化测量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的数字通信系统,一般来说现场总线技术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现场总线技术系统的系统标准通常具有公开性与一致性。2、现场总线技术系统因其良好的经济性,能够有效并明显的降低自动化实现所需的成本。3、现场总线技术系统在应用中能够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等多种线路,且具有非常好的抗干扰性,现场总线技术系统是专为特殊环境设计的一种网络通信技术系统。4、现场总线技术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其通过将现场运行数据的远程传送与上层管理网络进行连接,能够以最快速度将相关数据传送给控制室。5、现场总线技术系统具有采集、控制算法和报文处理的能力,现场总线技术系统还能完成差错控制功能。6、现场总线技术系统具有较强的信息集成能力[2]。
2.2光纤通信
1、FCN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因其能够很好的解决电网分散多点和远距离通信的问题,极其适用于在主站与子站之间、中心城区以及重要负荷等方面的应用。而FCN光纤通信技术是一种高效率的数据传输网,在我国配电系统的运用中为大数据传输提供了技术保证;FCN光纤通信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抗外界干扰性,因其自身所带的自愈属性,FCN光纤通信技术在配电网应用中还能大大增强通信的可靠性,为我国高效高品质的配电网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3]。
2、AON光纤通信技术。AON光纤通信技术是在FCN光纤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较于FCN光纤通信技术,AON光纤通信技术具有更加强大的性能优势。AON光纤通信技术对信息内容不做任何处理,是一种真正透明的网络系统。AON光纤通信技术还带有结构灵活、传输质量高等优点,其采用的虚波长通道技术与光时复用技术大大实现了信息数据传输的高速化,极大的增强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相关电业机构的发展。
三、计算机通讯技术在配电网中应用的展望
3.1通信的可靠性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实际的配电网应用中,因为其能够对配电网中的错误进行识别,这就极大的增强了配电网的可靠性。所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配电网的应用中,我们就必须保证其免于受到其他一切的干扰,使其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够正常的运作[4]。
3.2通行的经济型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实际的配电网应用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原有的主要通信系统,然后对整个配电网络系统进行具体规划,通过这种办法最大程度上降低配电网计算机通信系统构建中所需的成本,使得配电网具有较为优秀的经济性。
四、结论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我国配电网中的运用将是配电网系统的一次巨大的技术革新,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配电网配电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国家应加大力度使计算机通信技术与配电网通信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大跨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孙晓霞.xPON和工业以太网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2]杨学.GPRS在配电网监控及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
[3]张沛,吴潇雨,和敬涵.大数据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综述[J].电力建设,2015,01:52-59.
[4]桑梓强.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之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