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6-06-03达剑森扬州市邗江区畜牧兽医站
达剑森/扬州市邗江区畜牧兽医站
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达剑森/扬州市邗江区畜牧兽医站
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或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以流产为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以及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列为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疫病。布鲁氏菌具有高度感染性,因此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武器。该病自被发现以来,在世界各地流行广泛,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
一、疫情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人、畜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且流行范围呈不断上升趋势,每年都有新的地域发生新的疫情。2014年,我国报告人间布病新发病例数58 515例(发病率4.30/10万),较2013 年上升30.4%,达历史新高,在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布病已由2001年的第17位升至2013年的第7位,涉及30个省份、1 608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6.4%)。该病流行范围越来越广,其严重危害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表明了防控该病迫在眉睫。
二、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以产仔季节多发。家畜主要经生殖道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等多种途径感染,还可以经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在家畜中,母畜较公畜,成年畜较幼年畜易感染。羊、牛布鲁氏菌在我国流行较为广泛,从患病人群中分离出的病原菌90%以上是羊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可以证明山羊和绵羊是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此外,牛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猪布鲁氏菌(Brucella Suis)和犬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及海洋生物种布鲁氏菌(Brucella Ceti)也可以导致人的感染。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一方面是经皮肤、黏膜等接触患病动物感染,另一方面是接触或食用各种被病菌污染的动物产品及食品。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有明显的职业性,牧民、兽医、从事畜产品收购、保管、运输及加工人员和从事布病防治及生物制品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布鲁氏菌病的高危人群。例如,2011 年9月,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一名实验课教师实验课上解剖羊后被查出感染布鲁氏菌病。2014年北京三元种业河南分公司被曝有4 000余头奶牛感染了布病,同时13名职工被查出感染。同时,饮食习惯对于该病传染也很重要,饮用未经高温灭菌处理的牛羊奶,食用生肉或未熟的烤肉等,都会增加感染该病的机率。人的感染率与性别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的多少。人与人之间的水平传播很罕见,但有报道称人与人之间可通过输血、骨髓移植以及性传播。
三、临床表现
(一)人布病
人感染布鲁氏菌后,潜伏期为7~60 d,平均为14 d。临床症状各异,轻重不一,临床上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该病典型症状为波浪热,24 h体温变化明显,一般早晨为37℃,中午升至40℃,寒战虚弱,夜间盗汗。还伴有肌肉酸痛、关节痛、头痛等其他症状。人感染布病后,根据细菌寄生部位的不同,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也不同,主要表现为脑炎、脊柱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睾丸炎和前列腺炎等。妊娠期的前3个月,孕妇会发生流产。羊布鲁氏菌感染一般呈急性症状,而其他布鲁氏菌表现为亚急性和慢性。因为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如果在急性期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布鲁氏菌定居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而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疾病,后期将很难治愈。
(二)动物布病
家畜感染布鲁氏菌后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流产。妊娠母畜主要的症状是早产、产死胎和弱胎,在妊娠期的前2个半月内出现胎儿死亡或子宫炎症。羊布鲁氏菌和猪布鲁氏菌可通过母畜乳汁进行传播进而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感染布病后,母畜产奶量大幅下降。而布鲁氏菌主要寄生在乳前淋巴结及乳腺内,因此病菌会不断地被分泌到乳汁中。
绵羊布病主要表现为2 种类型,即由羊布鲁氏菌引起的常见布病和由非人兽共患的病原体绵羊布鲁氏菌引起的公羊附睾炎型布病。除流产症状外,患病羊只还会出现睾丸炎、跛行、脊椎炎以及子宫脓肿等临床症状。
犬布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犬布鲁氏菌,被犬布鲁氏菌感染的犬会发生犬的繁殖障碍,也可表现出非繁殖障碍的症状,如视力缺陷,肌肉、关节或皮肤受损等。同时,人类是犬种布鲁氏菌的易感者,有报道发现美洲有人被犬种布鲁氏菌感染的病例。
四、诊断
病史调查及病原追溯对于该病的确诊非常重要,详细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要进行严密的排查。最近利用溶解离心技术可使血液培养物中细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布鲁氏菌特异性的IgM 出现在感染后的第1周,随后产生的IgG是血清学检测的主要抗体。试管凝集试验(STT)是实验室诊断布病的标准方法。虎红平板凝集反应要比其他检测方法更适用于临床检测。
五、防控措施
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控规划》的指导下,农业部已会同卫生部制订了《全国布病防治计划》(2012—2020),目前,根据《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饲养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和封闭管理,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加强异地调运动物,特别是种用、乳用动物的检疫,对控制区和稳定控制区实施监测净化,疫区实施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一)疫情监测
根据各地流行情况开展布病监测工作,流行病学调查与血清学诊断相结合,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血清学监测的范围;在有必要的地区,还要结合病原学诊断进行监测。
(二)彻底扑杀
检出病畜及时隔离、淘汰、无害化处理。由于布病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为了保证健康牛群,只有对检出的阳性牛实施扑杀才能真正根除布病,同时应提高补偿标准(大部分地区现行补偿价标准仅为实际市场价格的1/10~1/3)。
(三)免疫接种
在布病流行的地区,对易感动物进行接种。所用的布病疫苗须是经农业部批准生产的疫苗。种用、乳用牛的免疫程序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免疫结束后,免疫接种人员和保定人员立即对手进行规范清洗消毒,工作服、胶鞋等非一次性用具用消毒水浸泡。
(四)消毒
加强养殖场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封闭饲养,畜舍内定期进行消毒,并将消毒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病畜流产物及死畜须无害化处理,对其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须煮沸消毒。
(五)人员防护
经常密切接触牲畜及其产品的从业人员,应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做好防护工作。在助产和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佩戴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穿防护衣,应配备消毒液和接产袋,严禁光手接触流产物,皮肤有伤口者避免接触家畜。高危险人群及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可接种疫苗。养殖场饲养人员每年要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该病应调离岗位,并及时治疗,防止人畜间相互传播。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在布病防控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六)宣传培训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宣传册等手段宣传布病防控知识,让广大养殖户及易感人群了解布病的危害性,提高特殊人群对布病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人布鲁氏菌病预防依赖于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程度,由于尚无有效的人用疫苗,因此各级业务部门应加强对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工及皮毛加工员等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技术培训,提高防控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展望
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正威胁着全球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布鲁氏菌病在动物中的有效控制将会大大降低人的感染机率。以欧美发达国家长期有效的控制牛布病并且极大的降低了人布病的发生率的经验做法来看,布病的根除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畜主因布病患畜扑杀的损失应当由相应政策来进行适当补偿,布病的根除和控制才能确保实现。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畜牧兽医工作者一起努力,制定一个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根除布病的可行措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