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我们的教学语言烹出语文味

2016-06-03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语言案例

李 喆

(北京市燕山东风小学 北京 )



用我们的教学语言烹出语文味

李 喆

(北京市燕山东风小学 北京 )

摘 要:本文借助三个教学案例的片段,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说明了教学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语言 案例 语文味

教师的教学语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学会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使用语言,甚至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这就好比烹饪,要让课堂体现出最鲜美的语文味,除了讲究烹饪的手法和火候以外,就全凭教师利用教学语言调味的智慧了。[1]

一、启发学生,学会阅读

科普类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兴趣的任务,以及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那么,面对这类课文,我们该怎么教,才能使教学更具语文味呢?

案例一:执教《蝙蝠和雷达》的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师:你一下子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完整了,看来课文讲了什么并不难理解。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我想请3个同学来分段朗读课文,可以怎么读?

生2:我觉得一个人读1—2自然段,第二个人读3—7自然段,一个人读最后一段。因为1—2段主要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3—7段主要写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一段写的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也能安全飞行了。[2]

师:这位同学是根据内容来分配的。其实,课文正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际运用”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际运用)

师:通过读书,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你们说说,这样写文章有什么好处呢?

生3:读起来清楚,明白。

师:这就是逻辑性强。

生4:感觉作者说的特别有条理。

师:那是因为作者的叙述思路清晰。

生5:先提出问题,能吸引我去思考。

师小结:科普文常常用这样的结构来说明事物。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要有意识地理出它的结构,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篇学生读得懂的课文,因此作为教学的载体,它的教学价值不仅局限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更要发挥它传授语文知识,认识阅读方法的作用。由此看来,科普类文章能否上出“语文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凝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表达出来,创设出“啤酒加炸鸡”的别样境界。

二、引领学生,积累语言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赏心悦目;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案例二:执教《搭石》的片段

生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搭石的动态美。

师:透过这两个词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生1:人们踩过搭石,小溪漾起了一道道波纹,人们的倒影隐隐约约的。

师:说得真好,在你的眼中,人与自然是那么地和谐美满。

但是,大家注意,“绰”在字典里有这样两种解释。

(投影出示)

师:根据字义,结合课文内容,谁再来说说你对“人影绰绰”的理解。

生2:人们一个挨着一个走搭石,走得特别美。

师:你们看见了吗?作者不是画家,却用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师:再看这两个词,形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3:它们都是ABCC式的词语。

师:这是一种重复使用,叫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文章体现出艺术效果。你们听,作者不是音乐家,却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音韵之美。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积累语言,犹如冲泡一杯上等的茶。四时之茶韵,永远令人回味无穷!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学识,通过语言这个外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长期浸润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想不丰富都不行。[3]

三、感染学生,动情朗读

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我们的心。语文课堂不仅要上出“语文味”,还要读出“语文味”。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是煽情,不是虚情,也不一定是激情,但一定是朴素的真情。含有真情的语言才是富有感染力的,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才是读出“语文味”的有效通行证。

案例三:执教《生命 生命》的片段

师:用手摸着你的脉搏,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脉动。

这脉搏和你的心跳一同在你的体内存在了近10年了,这可能是你第一次触摸到它,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1:我感觉很兴奋。

生2:我的脉搏跳的很有力。

生3:它确实是有规律地跳动。

师:就是这样的心跳,作者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结合上节课

对杏林子的了解,说说作者怎么会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生4:因为她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心情一定也不好。当她听到自己的心跳时,她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教师引读:

但是,当她感到飞蛾为了一线生机而拼命挣扎后,她暗暗地对自己说——

当她看到一颗香瓜子为了一寸光阴不屈向上以后,她坚定地对自己说——

现在,我们就是杏林子,当我听到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声后,我感动地对自己说——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文本作为教学的载体,它所拥有的深厚的、丰富的内涵往往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精神引领。教师以饱含真情的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碰撞、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学生与文本的联系,谈出自己精辟的见解,这样,才会透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让朗读真正从此心灵走进彼心灵,尽情享受着精神世界的明媚阳光,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就语文课堂而言,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语文素养的启悟,让学生品尝到语文最本真的味道。

参考文献

[1]郑宜军.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J]. 教师Teacher. 2013(27):31

[2]顾桂荣.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饱含情感[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06):94

猜你喜欢

语文味教学语言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