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重塑:公共艺术推进城市发展
2016-06-03PlaceRemakingPublicArtImprovestheUrbanDevelopment
Place Remaking: Public Art Improv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撰文:潘力
地方重塑:公共艺术推进城市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结构形态,始终见证且影响着特定地区甚或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不仅要满足人类基本的生活诉求,也成为新的社会现象与思潮的交汇点。城市以高度运转的流动空间,包容着人员、物质、资本以及信息间的能量交换,也倒映着个体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梳理城市的变迁轨迹,或许没有人会否认近代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而与现代文明的相遇,更是将城市推向了不可预知的想象之中。目前,人们感知到的现代城市,远未接近这一预言的尽头,而仅仅是其中一个微弱的节拍。
即使如此,快速流动的城市空间也近乎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习惯。尤其是面对强大的数字信息格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撞和重构:时间不再是一个连贯有序的机体,更多时候是以没有章法的节点存在;空间也不再是一个完整可控的容量,更像一个由庞大碎片交织起来的断面。人们在如此不同的城市格局里,感受着强大且不可估量的能量交换所带来的奇妙体验。可以说,城市正在面临棘手的问题,即城市景象不断升级革新,城市精神却悄无声息地集体失落。正是这一困境亟需人们对城市的本质做出新的认识,对城市公共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评估和重塑。
图2 2010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标志
一、符号记忆
不同于显性的城市格局,文化更多地内置于城市的精神世界里,由城市中的许多细节来静默 地对外传递。值得揣摩的是,文化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元素嵌套在个体的思维或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中,其自身所包含的特定结构和关系,构成了文化的内部秩序和发生逻辑。 如果比较直观地表述这一结构,可以使用“符号——记忆——认同——精神”这四个概念。在文化系统里,这是一个递进的层级关系;在“地方重塑”的模式中,这也是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环节与序列。
符号作为该层级关系的根基,是人类思维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抽象性。从生发的内涵看,符号能够约定俗成地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具有象征意义。符号不仅记录了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历史和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也记录了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人类社会正是一个由各种复杂的文化符号体系所规范的秩序世界。因此,文化也被定义为 “一个社会中所有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符号活动的总集合”。
城市文化从属于大的文化系统,在建构逻辑里自然也绕不开符号。较之其他意识活动或精神思考,符号是外显的,几乎渗透在城市生活的角角落落之中,成为彰显城市文化最为直观的方式,也成为感知城市文化最先接触到的意象,自然,也是创新城市文化首先需要考虑的方向。
从符号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看,有两条路径不容忽视。
以历史的视角看城市,包含深沉的时间概念。同样的城市空间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完全不同的年代,这些时代将象征它们时间节点里的物象以符号的形式残存在城市空间内,这些不同的符号不断叠加、消磨、重组,逐渐积淀出一座城市的文脉和底蕴,也塑造出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而人们要认识和感受到城市的这种独特气息,往往是从感悟那些符号开始的,因此,符号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一种路径便是标识和记忆功能。
符号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另一种方式则体现为创新或重塑。不难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并非由一个年代的符号系统刻画而来,自然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符号不尽相同,对彼此而言都是新的意象。正是这些互不重复的符号构成了城市不断演化的动态文化格局。这一现象揭示出人们可以通过塑造新的符号来重新建立或改善城市的文化状态。当这些新的符号介入城市空间后,就引发了城市文化结构中的记忆环节,这是新的文化符号向更深层次转化,最终成为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城市文化的必经之路。
坐落在中国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塑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五羊像(图1)以及以其为基础的“2010 年亚运会会徽”(图2)合两种途径之长,将时间的传承与流转熔铸在一个符号之中,沿袭与创新皆备之间,城市的文脉与品格已然成型。
图1 广州五羊雕塑
据说,位于广州越秀山木壳岗的五羊石像口衔“一茎六出”谷穗,与广州城市传说中的五位仙人骑仙羊临世救难的故事相合,寓意丰衣足食、吉祥安康。2006 年,这座始建于 1960 年代的石雕造型被引入亚运会会标设计,柔美向上的线条将五羊石像的轮廓勾勒得栩栩如生,那如火潋滟的色彩,酷似火炬的造型,沉淀着故有的愿景,更表达了现代运动会应有的动感和活力。
千年传说,一朝重塑。从中不仅能够看到文化的传承式创造,新文化特质的渗入更使得文化形态愈发多姿多彩。同时,也说明在改造城市文化时,必须考虑介入的文化符号是否具有强烈的识别、记忆特质,只有被人们不断强化,文化符号才会生根在城市文化之中。
二、精神认同
图3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师生《反射地带》综合装置2012年
如果说对符号记忆是形成文化的前提,那么对新文化所代表的符号的认同,则是城市文化得以更新和改善的核心。在“记忆”环节,人们的选择性强化具备了认同的初步涵义,但只有被人们广泛认可、接受的文化现象,才会形成强大的传承效应,最后成为一个地区或民族共享的观念和习惯。
具体到城市文化,人们通过各类外显的、内化的符号对城市有了最初的体验和感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城市面貌和性格气质的把握和理解。这种理解虽然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微弱的,也是特例的,城市以它高度统一的标识系统确保了绝大多数人拥有了同样的城市文化认同。这一点提示人们,在对城市文化进行改善时,不能仅仅满足于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符号介入城市空间,而是要去关注新的文化是否可以逐渐成为绝大多数群体共同分享的观念或习惯,也就是新的文化是否具备内化人心的力量。只有融入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才可以真正重塑一个城市的文化现态,如若实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城市公共文化结构的最后一个层次,即精神。当下,许多城市都在挖掘自身的精神内涵,并试图用简练的词汇进行概括,从而形成对城市精神的直观解读。精神,是内化入人心后所形成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也是文化对个体或是群体进行影响后自发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人们对城市文化本质的理解,也是人们的社会活动所悄然遵循的行为逻辑和规则。
城市精神最大的效用表现为凝聚功能,从文化学角度看,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特定的文化对特定的人群所具有的聚合、凝结作用。文化的凝聚功能来自于文化的内部共享性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感。从符号、记忆到认同、精神,是纵向看城市文化,这揭示出了城市文化的内在生长机制和路径。可以说,城市精神都是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内形成的,是一个特定区间内人们看待自己、他人与世界的方式,也是这个空间内人们生活观念的真实写照。
城市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城市文化结构的一部分,遵循城市文化的变迁和更替规则。文化,是空间的文化,也是时间的文化。在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传递出不同的诉求和期待,它指引人们主动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时代历经变换,城市文化也拥有自身的变迁轨迹。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对于地区的建构就不仅是以一件艺术品、一种艺术现象或艺术方式进入,内在的生长潜力会让其自然地融入到地区生态的每一个元素当中,在不断交互的过程里,形成良性生长机制。在这个新机制里,地区的艺术潜力被逐渐激活,地区的发展面貌将呈现出更加灵活、开放的趋势。因此,公共艺术以创造性的方式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态环境,重塑地域的内在气质和风貌。
图4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师生《反射地带》综合装置2012年
三、生长与重塑
对于城市而言,社区是具体的序列格局,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内部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是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有机体。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身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状态,也在整体上作用着城市面貌的形成和变化,可以说,社区建构着城市,也解构着城市。社区也是公共艺术的地方塑造内涵得以实现的重要基地。如何用艺术的方式激活社区空间,介入社区生活,改善社区民众的生存状态,建构社区自觉的内在生长力,都成为地方塑造介入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
“社区”一词由英文Community意译而来,本身即包含了团体、公社、共同性等多种内涵。从最为普遍的观念看,社区是一个地域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强调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社区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物理场所,又在潜移默化之间塑造出特有的文化气候和“社会结构”。在当代城市结构中,社区是有着共同利益关系和生存协作需求的重要社会机体。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推进社区发展是当下的首要任务。这并非为了打造城市名片,或是进行形象工程的再建,公共艺术的努力皆旨在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改善社区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东京艺术大学与所在地台东区、墨田区三方联合主办的“GTS旅游艺术计划”是一个新型的社区合作工程,“GTS”是这三个单位的英文字首。这个计划旨在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再生提升社区影响力,吸引不同的人群关注社区。东京艺术大学的师生深入调研隅田川河两岸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按照不同传统,设计出两个类型的项目:环境艺术项目和隅田川艺术桥项目。
环境艺术项目的16件作品全都围绕新地标“东京晴空树”(Tokyo Sky Tree)(图3),连接区域振兴计划,展开多层次的设计,使当代艺术转化为推进社区振兴的公共艺术,也是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艺术结合的优秀范例。
综合装置《反射地带》(图4)通过在路边设置一面巨大的凸面镜,使游客可以利用镜面折射与东京晴空塔合影。镜子对面还设计了一个竖立的细长造型,上面画着跑道的图案。从镜子中可以看到一条跑道在身后升起,直指六百余米高的晴空塔。游客可以调整拍摄位置,使跑道和晴空塔重叠在一起,形成一条每个人都可以通向塔顶的梦幻通道。拉近了自身和高塔的距离,使普通的街头一角成为连接梦想的起点。
《晴空树的叶子》(图5)以“东京晴空树”为参照,设计出一片6米长的叶子。由铝合金制成的巨大树叶婀娜多姿地卷曲着,安放在社区的一个小公园里,不仅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公共艺术作品,更与“东京晴空树”遥相呼应。外来游客通过寻找“晴空树的叶子”与社区居民产生互动,加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图5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师生《晴空树的叶子》综合装置 2012年
隅田川艺术桥项目由10个工作坊组成,当地居民可以参与其中,包括“东京晴空树绘画”图片展、“GTS音乐会”等相关活动。他们还实行了两个子项目:一个工作室,当地居民可以在里面参与描摹东京睛空树的图像;一个国际音乐演唱会,包含4个独唱会。同时,东京艺术大学也把发展GTS计划作为其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文化是城市的身份,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具有自觉意识和共同性。地方塑造的意义正是体现在对一个地区包括物理与文化环境上的多重改造,赋予城市空间以浓郁的人文关怀和真情实意,通过城市文化的特定结构逻辑逐步改善、更新着城市文化,塑造出更具诗意和人本观念的城市文脉。
四、艺术激活空间
在国内,由于公众的认识程度有限,艺术长期在人们心中仅仅作为一个陶冶情操的欣赏性现象存在。在早期,公共艺术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在城市空间中美化环境的装置。这与公共艺术讲求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社会广大人群的精神需求并不相符。
面对当下普遍贫瘠的社区空间设计,公共艺术的介入首先在视觉上点亮了社区环境。艺术家通过对社区居住者和整体环境的观察、考虑,在公众的参与下,建构出适合某一社区的、体现多数人意愿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以静态的形式置入公共空间,或以某种活动在社区中间展开,它们有效地激发了原本静默、冷淡的社区环境,令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开始关注身边发生的变化,进而产生更为积极的社区文化。
公共艺术对于社区空间的激活,不仅仅停留在物理空间上,还要通过作品去激发生活其间的人们关注公共艺术、进而参与其中的意愿。这种“参与”,可以是行为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由此,公共艺术作品逐渐改变着社区内住户原本冷漠、封闭的生活模式,使得人们在共同的艺术氛围里,感受到某种关联和责任,逐渐形成一种情感认同和集体记忆,搭建出社区共同的价值理想。
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塑造是显而易见的。公共艺术必须带有城市独特的气质和内涵,其发展轨迹也清晰地映射着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和判断。公共艺术从早期被认为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以及相应的环境设计,到今天被定义为在文化意义上作用于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种认知转变恰如其分地印证着人们对于城市需求的变迁。同时也刻画出公共艺术已经从过去点缀空间的附庸变为如今重塑地区面貌的主角。尤其是在面对当下饱受诟病的现代城市难题时,地方重塑的现实意义越发凸显。
参考文献:
[1]毅街.文化符号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2]周振华.城市发展:愿景与实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3]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美]赵志裕,康萤仪.文化社会心理学[M].刘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法]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潘力
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Place Remaking: Public Art Improv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撰文:潘力
[摘要]本文着眼于地方重塑,围绕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论述了“符号——记忆——认同——精神”四个有递进层级关系的概念,这也是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环节与序列,由此梳理出重塑城市的内在气质和风貌的思路,并以艺术激活空间的具体案例提示了社区文化的生长与重塑方式。
[关键词]地方重塑;符号记忆;精神认同;公共艺术;空间
[Abstract] Regarding to remaking place,this article discuss Symbol-Memory-Identity-Spirit four progressive elements in public art construction, which also are the part of urban culture. It solidify the thought of the remaking city, among specific case promotes the growth and remaking way of community culture.
[Key words] Place remaking; Symbol memory; Mental identity; Public art;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