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语境下的雕塑化公共艺术
2016-06-03SculpturalPublicArtinContextofArchitectureSpace
Sculptural Public Art in Context of Architecture Space
撰文:温洋 ,郑淼
建筑空间语境下的雕塑化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已逐渐被社会所熟知,就公共艺术的含义来讲,其更倾向于基于公共性基础之上的主张平等、自由、共享的文化实践方式。公共艺术方法论的指向,覆盖了几乎全部的空间造型的艺术形式,这也是在公共艺术实践中很难用一种规则或形式法则去解释的原因。
本文中所讨论的建筑如果以广义的公共艺术概念来讲,也是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把建筑对象化来讨论,是由于建筑在体量、空间、技术、功能、形态语言等方面较其它艺术形式较为特殊,并且建筑本身也是很多公共艺术的载体。本文把建筑作为公共艺术的介质来讨论,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去研究公共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语境关联。
建筑空间分为外在的形态空间与内部功能空间两类。在外部的形态方面,如果以公共艺术的角度去联系,呈现的多为雕塑化造型的形态关联。而在内部空间中,如果忽略功能的因素,公共艺术与空间的结合则表现在空间置景与空间视觉再生。
图1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脑健康研究中心 法兰克·盖里
图2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脑健康研究中心室内 法兰克·盖里
一、雕塑化的建筑形态空间
以艺术史的角度来分析,在20世纪初现代艺术产生以前,雕塑以何种形式呼应建筑形式是雕塑化的主要内容,附和建筑形式或者装饰其细部与构件是主要作用。这时期的雕塑形式主要以写实主义的表现为主,它表达的是具象语言的象征性和寓意。雕塑实际上并没有与建筑分离,而成为一种具备独立功能的艺术形式。通常它们是用来装饰建筑的构件,如柱头、大门、檐壁、屋顶、墙壁等都用雕塑来进行装饰,再有就是表现建筑的主题与内容,比如教堂里的圣像、庙堂里的神像、纪念体上的神王贵族或者是点缀在宫廷园林里的装饰。
当现代主义艺术出现后,摆脱了装饰作用束缚的雕塑,在自我的表现语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雕塑对建筑的影响转向了内在的形式和审美意义。从广义的角度看,雕塑与建筑是同样具有体量、线条、色调、材料空间造型等因素的,以三度空间为存在体,在视觉的直接诉诸方面都具有可视的形体关系,遵循着视觉审美规律的特征。
带有雕塑化感的建筑形态是雕塑同建筑在形态上的联系,关联到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的共同特点,并且在同一时代或风格形式中有共同体现。比如罗马时代的雕塑上神性与权力对应着建筑拱券与柱式,哥特建筑的飞扶壁与尖塔呼应着肃穆与形式化的宗教雕塑,而古典主义理性与秩序同时辉映着建筑与雕塑,现代构成主义的思想渗透在第三国际纪念碑雕塑与施罗德住宅上。
当建筑从一种艺术形式演变成综合了技术、功能、形式、行为、生态、文化、经济、美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门科学的时候,也面临去技术后形态创作的取意困惑,伴随着工程技术、建筑理论研究等内容的逐渐专业化,建筑设计的创作意义也逐渐分移,而雕塑艺术表现的直觉和情感特点启发了建筑师们,使雕塑形态语言以艺术关联方式进入到建筑创作中(图1、2)。
就形态的语言来讲,雕塑在形态方面的探索对建筑寻找符合美学需求的新形式语言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建筑形态的造型语汇,特别是当代建筑的造型语汇,以有机的、抽象的、解构的构成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体与量的协调,线与面的韵律,以及建筑的构成细部,现代的比例与异化生长的形体轮廓。建筑创作在当代雕塑中寻找着形态与艺术的启示,雕塑化形态特征被不断地融入到建筑造型语言中。卢浮宫的金字塔,取“金字塔”雕塑般的外形,用透明的玻璃取代厚重的石块作为质感的替换,极简主义的雕塑样式化解了古典与现代的思维落差(图3)。可以说贝聿铭的这件作品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雕塑感”,本身就是建筑的雕塑化。如果没有现代极简主义雕塑对视觉审美的培育,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形态永远不会出现在古典主义建筑的怀抱里。
图4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
建筑师是在通过雕塑般造型的运用,使建筑具有雕塑一样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性大致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具象的象征自然使人一目了然,极易读懂建筑的象征含义。这是一种对具象形态的形式模仿。如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就被隐喻为一艘船、一只鸟、一顶帽子等等。悉尼歌剧院除了象白色海贝,港口外的白色帆船以外,还因一个个堆叠起来的壳体像一朵花的成长开放。而抽象的象征则是对一种规律的总结和陈述,它是代表着类别的属性特征而产生的,正因为抽象的象征没有具体的指示,所以它更具适用性和融合性的优势。
无论是德国的表现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还是荷兰诞生的“风格派”,以及俄国的构成主义(图4)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形态语言。现代艺术流派中,对建筑形态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立体主义。在立体主义的观点中,多视点的表达对象,使不同视角整合于同一画面,强调突出点线面等绘画的基本元素,先把表现对象进行片断化肢解和几何式抽象,然后通过某种解构整合组织出一个场景。因而立体主义并不是单纯描摹自然形态,而是强调通过空间观处理获取对象的综合印象。它简化对象的自然特征,试图通过抽象化的方式获得对象内在的本质特征。他们探索空间的多种可能性,在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把时间维度引入作品,立体主义艺术造型上的奇异效果已经脱离形式美的逻辑,走向观点主导形式的道路。
立体主义的观念解放了雕塑空间和时间的认识系统,它拓展了雕塑向多样空间与形态表现的大门,不只再局限于人体或具象的空间形态。它开拓了全抽象形式的领域,并把雕塑总结为以体量、容积和空间构成的艺术形式,雕塑在形态本质语言上的探索成为主题。(图5)在建筑上,对雕塑的立体主义借鉴是从一种表面形态的引用开始的,将一个立体主义雕塑作了些功能和结构所要求的调整便形成了一种建筑形式。而随着立体主义的演化及分支带来的各种艺术流派,它们对建筑产生的却是最为直接的影响。风格派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派”或“要素主义派”,它是立体派的一个分支。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风格派的雕塑和建筑都体现出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它们追求一种最基本构成元素的表现,它们的造型语汇对现代建筑及其后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图6 投入深渊 装置 2013
二、公共艺术的建筑空间置景与视觉再生
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空间所呈现的形态多种多样,公共艺术在介入这些空间的过程中发生的作用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种是以艺术品在空间中的艺术化为主题,通过艺术品的形象、内涵、语义介入到空间语境中。这样的公共艺术品介入主要起到空间置景的作用,它对空间进行了视觉美化与语境确立。另一种是以体量化艺术品装置对空间进行分割或组合,对空间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安排。这样的公共艺术对空间介入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语境的改变,它成为建筑空间语境制造的延伸,例如崇高、伟大、高尚、神秘、禅意、俚俗、戏谑等等传统建筑语言难以表达的空间语境感。
在建筑内部空间中,可以使用空间界面的形式、空间的类型、空间的逻辑性等方面的逻辑去认识空间,介入空间的公共艺术也表现出相似的关联特征。
空间的界面形式可以定义为空间通过界面限定和围合而形成的虚空状态。在这里,界面可以以墙面、绿篱、水体等自然或人工形式出现。从界面的相对位置关系来总结,就出现了侧界面和底界面两种界面形式。底界面一般为公共艺术的存在、各环境要素的设置、公共行为方式的建立等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支持,侧界面经常作为公共艺术的背景,它的大小、形态、材质、明暗、色彩、方向等都会对公共艺术形式产生直接影响。界面也可呈实与虚之分,实界面中包括是否规则之分,规则的界面呈现出规律变化状态,较多为人工的实体表面,它所围合的空间组成了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非规则界面多为自然物的表面,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状态,它多是自然空间的围合。虚界面是实界面在知觉感受方面的相对认识,也是界面在空间中的延伸,人身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了虚界面的方向,它对人的视线和行为不产生阻碍,对空间的限定感也较弱,连接和复合的空间感是通过虚界面的联想而实现的。界面的布局、宽窄、开合、形态程度等都会影响它对空间的限定,从而生成不同的知觉感受及空间效果。
空间类型包括方向、轴线、容量的关系。方向是以人对空间的方向感为依据,这样的感受可以定义为知觉力,这与物理定义的实质力有着本质的差异。知觉力在实体和空间中起主要作用,是人的感觉和知觉体验到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其作用下,空间呈现出不同方向的运动感。通过知觉力的认识可以将空间划分为全向、五向至单向空间六种类型。而空间轴线则是以空间中虚设的轴线来划分,基于尺度和对比产生的这种轴线关系也受到人的感知影响,从而可以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类。空间容量针对三维实体划分出相对的大与小的比较关系。在建筑的公共空间中,划分是参照人的尺度来确定的,在不同的尺度与体量中会形成不同的感受。
空间逻辑是指空间常会表现出非常复杂和不确定的特性,这些特性表象后面隐含着很强的特征规律,而这些规律反映了空间的形成、空间的结构、空间的知觉感受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性和规律性。它包括了生成逻辑、结构逻辑、知觉逻辑、使用逻辑等几个方面。其中空间结构逻辑性与公共艺术介入联系比较密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几何中心性,有围合的空间都有特定的几何中心,主要通过空间形状与轴线来确定,这个中心在空间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形态性,指空间都有形状与体量,人通过感受能明确地认识到具体的样子。空间的形态性在不同空间中会有形态上的差异。轴线性,不论是对称与否的空间,只要有一定的实体界面围合,就有轴线关系,它可以是贯穿的或不连续的,但在空间中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雕塑化建筑在另一个层面则表现在精神与文化上的联系,即对艺术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在这方面意识形态的共同要超越表面形式语言的关联。比如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主义建筑与波普主义雕塑,有机主义建筑与大地艺术以及参数化主义与数字雕塑等。
这些空间的认识方法和现象关系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表征,同时也是公共艺术在介入空间时所涉及到的关联因素。公共艺术在介入空间的过程中,使用的形式、元素、符号同建筑空间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一方面来自公共艺术艺术性表达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艺术生成的方式是以视觉、感受、体验的交互性决定的。
图7 新媒体艺术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礼拜堂 2015
三、结论
公共艺术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新媒体及装置艺术方向逐渐成为重要的表达形式,在形式美的创新上有了广泛的探索。当公共艺术以媒体及装置介入建筑空间的时候,其作用于空间中的语境关系涵盖了置景与空间再生,也可以再衍生为社会行为及观念的表达,这些都符合公共艺术的范畴(图6、7)。
公共艺术是建立在公共性基础之上的平等、自由、共享观念的文化实践方式,以公共艺术和建筑相互联系,可以就空间的语境关系作一些形态、空间、形式感的联系,这对公共艺术的创作及建筑空间的设计都是有启发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鹤.公共艺术创意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温洋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系系主任
郑淼
讲师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
Sculptural Public Art in Context of Architecture Space
撰文:温洋 ,郑淼
图3 卢浮宫 金字塔
[摘要]公共艺术是建立在公共性基础之上的平等、自由、共享观念的文化实践方式,公共艺术和建筑的关系,可以就空间的语境关系作一些形态、空间、形式感的联系。建筑的空间可以分为外在的形态与内部功能空间两类。在外部的形态方面,如果以公共艺术的角度去联系,呈现的多为雕塑化造型的形态关联。而在内部空间中,如果忽略功能的因素,公共艺术与空间的结合则表现在空间置景与空间视觉再生。
[关键词]公共艺术;建筑;空间;语境
[Abstract] Public art is an equal, free and shared values cultural practice pattern which is built on public foundation.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ublic art and architecture, the space context can be made which contains form, space and style. Architecture spaces can be divided into outside-form parts and inside-function parts. In the matters of outside-form parts, most architecture spaces display sculpture-style form connections. While in the matters of inside-function parts,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art and space presents the regeneration of space vision and space sight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functional factors.
[Key words] Public art; Architecture;Space;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