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环境下学术图书馆的功能及馆员素质探究

2016-06-02陈雁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馆员大数据

关键词:学术图书馆;馆员;业务素养;大数据

摘要:文章认为学术图书馆要想在大数据时代生存、发展、凸显特色 除加强硬件建设、功能定位外 还需进一步提高馆员的业务素养、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等。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5-0116-03

1大数据给学术图书馆带来的变化

“大数据”是数据信息的一次“本质性”革命 相对传统数据信息而言 具有以下特点:①数据量极大。目前数字化的信息数据 常以PB、EB来计量 可见信息量之大。②形式多样化。在大数据时代 传统的图书、期刊、报纸等结构化数据只占数据总量的极少部分;更多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环境中所产生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③传播速度快。信息时效性极强 即时更新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将主导和影响读者的各种决策行为。④质量密度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噪音极大 大部分信息都是没有价值的 信息有效性低 这就对图书馆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学术图书馆(AcademicLibrary)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研究性质并能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大学图书馆 也包括主要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信息服務的图书馆 理应是大数据的集合地。对具有上述特点的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利用 对学术图书馆馆员来说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同时也会给学术图书馆带来一系列变化。

1.1阅读方式的变化

在借阅方式上 读者进入图书馆 通过手机或PAD对自助机上的二维码“扫一扫” 就能快速完成用户登录 免去了输入账号密码的烦琐;登录成功后 还可以选择自助机上提供的众多电子书进行试读;试读之后 想要借阅某电子书 可再次对准所需电子书对应的二维码进行扫描 实现下载。

在阅读空间上 运营商通过日益发达的电子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 为读者创造了无缝网络环境 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话等 为移动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研究者、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移动设备带入实验室、校园 实现无缝阅读和学习。

如果是图书馆的合法用户 即使不到图书馆 也可以借助微信、新浪微博、天涯社区、Twitter、Blog或 Weblog等社交网络工具以及二维码等及时获取所需的报告、网络课程、图书馆的新服务通知等信息 获得图书馆的无缝式服务和无差别服务 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1.2信息内容的变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数据定义为:“所有能以数字化形式存储 并能以电子方式获取的信息 包括数字、文本、出版物、视频、音频、算法、软件、模型、模拟、图像等。”由此 信息不单是指原来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报纸等结构化的成型数据 还包括来源于个人微博、微信 各种视频、音频、地图定位信息 各种论坛帖子、互联网页面、电子邮件 产品生产进度信息 物联网信息等非结构化的非成型数据。

1.3数据管理模式的变化

学术图书馆很大一部分数据是教学、科研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已经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 通过评审的专利和标准以及科研项目验收后的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还包括各种非正式出版或无法正式出版的学术信息资源 如:试验记录、学术报告视频、培训教程、工作规范、源程序、设计方案及文档、可行性分析文档、设计任务书(计划书)等。如何管理这些“杂乱无序”的数据 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对数据管理的需求 是学术图书馆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提出基于生命周期的科学数据管理方式 分为收集阶段、管理与共享阶段、出版阶段 并建立起从科学数据采集、管理、保存到发布、共享等的一系列服务项目 同时推出引文分析与学术评价功能。

陈雁:大数据环境下学术图书馆的功能及馆员素质探究*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针对信息服务的泛在化 提出了“一站式”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MetaLib/SFX学术资源跨库检索与个性化服务平台、知识共享社区系统、智慧泛在课堂之电子教参系统、社交网络及移动服务系统等新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

2大数据时代学术图书馆的功能及定位

2.1数据管理

2.1.1馆藏建设和信息共享。实现大量数字化的图书、期刊、手稿等印刷资料的共享和归档是馆藏建设的基础。在此方面 学术图书馆应选择与公共图书馆进行合作 或与研究机构图书馆、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合作 加强信息共享。

2.1.2增强资源的互操作性。在大数据环境下 应加强信息集成化处理 桥接信息之间的异构性 利用互联网将各种有用的信息文献资源进行整合;还应利用Web将各种信息源进行无缝集成 并且通过灵活的支付方式、访问原则等 充分体现现代学术图书馆的协作性 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 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使用。

2.1.3数据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处理。学术图书馆作为教学与研究的资源提供者与服务者 必须不断收集、采购、组织、整理重要的学术资源 并提供新颖的服务。对于电子资源管理、访问控制与统计分析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规划与策略 未正式出版数据的监护、管理、保存和传播 特定地区或特殊领域具有独特价值的成果与政策的研究是重点 应通过专门模块或子系统 调整数据资源的框架。

2.2知识推送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不在其馆舍和馆藏 而在于其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图书馆要想掌握主动 留住读者 就必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关注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用自身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帮助读者解决问题。学术图书馆可以把自身作为一个整合的信息交流系统 为读者的自主与协作研究创造一个无缝式服务环境 这其中包括显、隐性知识服务系统 也包括人文环境建设与软件数据的支撑。

图书馆向研究者推送的知识服务 将是新业务发展的主题 可以包括信息类服务(如:为教职员工或学生提供数据管理方案或元数据标准方面的咨询 为用户查找和引用数据集提供参考 提供查找数据或数据集的网络导航和检索工具等) 也可以包括技术类服务(如:为建设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 将数据集加入数据库或从数据库中剔除 为数据集创建元数据等)。

2.3嵌入式服务

现代图书馆要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出发 围绕用户的研究平台、研究场所、研究习惯和研究过程 推出专题性和个性化的嵌入式服务、移动服务、发现服务。

学术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科研一线 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服务 让馆员在科研过程中起到信息利用咨询、定题服务、情报跟踪、信息有效性分析、信息环境优化的作用 从而成为科研团队的有力支持 甚至成为科研伙伴。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已经提出“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的概念 发展知识服务、推动全面转型、建立适应数字科研需求的新型文献情报服务模式;美国学术图书馆的服务与研究项目早已开始积极吸纳教师、信息学院的学生、学科专家参与 提供嵌入式馆员服务、合作咨询服务、研究数据管理与服务等。

2.4学术交流空间

大数据时代 学术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仍是其优势之所在。其新型空间服务就是为满足教、学、研需求而设置的 提供教学参考书、经典文库、技术方法培训与指导、论文写作指导等。因此 学术图书馆要注重建设和发展创造型图书馆 将所需的工具、资源及物理(或虚拟)空间整合起来 使图书馆成为信息、知识、艺术及娱乐的创造场所。

学术图书馆不仅仅能提供给读者知识产品、出版物和交流空间 更是思想的发源地、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能通过优雅的人文物理环境 创办学术沙龙、研究室、文娱茶社 提供解决问题、酝酿思想的交流空间。

2.5信息技术支持

大数据时代的学术图书馆应是信息获取的技术支持中心。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搜寻行為需要 图书馆应提供有效的信息搜寻途径和访问设备。各种数据挖掘、分析可视化软件的不断出现以及数字地图、物联网、二维码、微信等各种新兴技术、信息分析工具和信息组织方式 逐渐改变了学术表达、交流和传播的面貌。图书馆内的相关机构必须准备好相应的网络接入设备 为各种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学术图书馆应将网络设施、相关软硬件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有机组合成新一代知识基础体系 并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等方面的便利手段 构建起一种泛在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 使馆员、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3学术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要求

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图书馆要想保持原有的信息中心地位 需要全面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养。根据美国学术图书馆学会(Association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2011年的资料庋用报告 学术图书馆的馆员在资料庋用的过程之中 可担任七种角色 包括:内容征集和所有权的咨询顾问、教师的教学伙伴、数位研究资料的产生和使用之观察者、资料庋用系统建置者、研究资料的产出者和传播者、组织的设计者、合作网络的创建者和参与者。

3.1提高个人修养和服务意识

馆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劣。大数据时代 馆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只有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工作技能、良好的品质修养、专业的内在素质、优良的服务水平、文明优雅的举止 细致高效、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精神 才能适应现代学术图书馆的变革需求。

学术馆员在工作中还应通过知识积累和沉淀 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成为厚德博学的“知识代言人” 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知识素养、职业素养。学术馆员同时要具有创新意识 不断开展创新服务工作 在服务工作中建立创新思维和创新机制 提供个性化服务和高层次服务。

3.2扩大知识结构

学术馆员是信息的管理者、组织者、传播者、教育者 除了要像传统的图书馆员一样 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 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特别是要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据密集型计算等基础理论和技术思想有一定了解 从而树立嵌入式知识协作、合作交互、服务创新等新型知识服务理念。

大数据时代 馆员“信息服务者”的身份日益凸显 并擅长对知识创造过程中各种显、隐性知识的捕捉、存储等。在此理念下 图书馆基础设施、环境布置、设备供给、开放程度、使用便捷性等都会随信息服务对象而变 不断创新思维、重塑模式、重新定义服务内涵 完善支持学习与研究者互动交流的机制 从而促进研究者新思想的产生和新知识的创造 正在成为学术图书馆馆员的追求。

3.3提升服务能力

在这场大数据变革中 图书馆的数据分为管理数据和服务数据两类 两类数据互相关联 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数据资源。对于管理数据 主要是数据的存储、提供和检索利用;对于服务数据 需要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具备开发隐性知识的能力。

除常规化服务以外 图书馆还应开发出新的项目 如:自助服务中心、基于个性的推送服务、智慧课堂与移动学习服务等;通过信息服务私人定制 拓展社交网络 扩大宣传阵地 拓展服务范围等。基于上述服务 新增职位将会涉及数字化图书馆员、检索分析员、地理数据管理员、元数据专家、用户服务专员、数字战略和技术集成主管等 而对拥有数据监护、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将显著增多。

由此可见 学术馆员需具备认识、获取、组织、管理、分配、共享、利用和主动推送数据的能力 并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 嵌入学术研究过程 提供精准服务 起到信息利用咨询、决策支持、智能查询、定题服务、情报跟踪、信息分析、信息环境优化的作用 从而成为研究者的学术伙伴。

3.4注重服务效果

大数据时代学术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包括:文献获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技术服务、学科服务、知识服务、文化服务等。对馆员服务效果及其评价涉及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满意度、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内容。①服务能力。是馆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任务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深层次服务的基础。②服务内容。扩展为对服务内容、服务效率、服务管理、服务拓展等的评价。③服务方式。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除常用的电子邮件、电话、面对面交流外 MSN、QQ等即时交流工具也是读者热衷的方式。在Web3.0环境下 馆员应更多地采用微信、博客、论坛进行交流 并采用RSS信息订阅、手机图书馆、桌面搜索工具等多种服务方式 来满足用户对交互式学科信息服务的需求。④服务满意度。是服务绩效的直接反馈 是对馆员服务价值度的判断 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服务对象。⑤服务环境。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 可以将服务环境分为服务政策保障、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设施保障、服务合作保障和服务经费保障等。这些内容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与前提 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的好坏。

4结语

大数据环境下 学术图书馆的工作正在发生转变 读者的阅读方式、信息内容、数据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这种发展趋势及未来的挑战 图书馆在基础设施、环境文化、设备供给、开放程度、使用便捷性等功能上应重新定位 馆员和信息工作者的素质应有所提升 同时应重新设计自身角色 不断创新思维、重塑模式、重新定义服务内涵 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常进.数据管理体系中学术图书馆的功能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4(5):7-9 29.

[2]陈嘉懿 郭晶 李鲍.泛在信息服务技术与方法[J].图书馆杂志 2014(9):69-73.

[3]张晓林.研究图书馆2020: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1):11-20.

[4]辛小萍 吴新年 李娜 等.交流创造知识:美国学术图书馆知识服务新理念[J].图书情报工作 2014(7):25-29.

[5]陈雪华 陈光华 曾品方.大数据时代学术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资料庋用[J].文献信息论坛 2013(2):20-29.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馆员大数据
新时代赋能图书馆员专业化成长路径探索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构建
浅议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