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国内研究综述

2016-06-02赵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新时期

赵丽

摘 要: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国内关于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发展、阶段及意义上。

关键词: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176-03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究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历来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其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新时期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一、生产力研究机构及相关学术研究简况

(一)生产力研究机构的设立

1979年,于光远提出了《关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济学”的建议(草稿)》。1980年11月,由于光远提议,在贵阳市举行了全国第一次生产力经济学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生产力经济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生产力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后,学术界掀起了关于生产力研究的热潮。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生产力学会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为新目标,开展相关研究。

(二)关于生产力研究的学术概况

1979年7月《经济研究编辑部》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40多篇研究和讨论生产力的有代表性的论文,编写了论文集《论生产力》,该论文集涉及了一系列有关生产力的问题,包括概念、要素、性质、动力等等。孙显元的《科学与生产力》是第一本系统地研究科学与生产力的著作,提出“科学生产力”的概念。熊映梧的《当代中国生产力考察》对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生产力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1992年第一本大型生产力工具书《生产力经济学辞典》诞生。第一本研究生产力理论史的专著,是王慎之的《生产力理论史》。丁俊萍的《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的角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思想。

二、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发展

关于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考察”,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一个是从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成果的角度进行研究,另一个是从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历史进程的角度进行梳理。

(一)对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者们对其中的生产力理论进行了研究。

1.对邓小平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学说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庞元正认为:“邓小平把生产力理论视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牢固地建立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2]郭大俊认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恢复了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其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生产力视角的转换,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3]

(2)有学者对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于金富归纳了邓小平生产力观点的主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4]。魏炳义认为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其次,邓小平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是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

(3)还有的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了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意义。陈范华认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无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6]

2.关于江泽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研究

(1)学者们主要论述了江泽民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龙观华认为,江泽民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包括: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以及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等基本问题[7]。

(2)江泽民在“三个代表”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术界对江泽民生产力思想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在先进生产力这一方面。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指出学者们的研究涉及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先进性角度,指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首要条件,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联系[8]。第二,从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刘建新指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9]第三,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历史经验,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开辟通途[10]。

(3) 还有学者对江泽民生产力理论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张爱军认为,江泽民的生产力思想具有时代性,他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的建设和先进性联系起来,同时强调科技和劳动者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11]。

3.关于胡锦涛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的研究

学者们对胡锦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发展观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上,重点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郭杰忠解读了科学发展观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生产力发展的总量,而且要考虑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效用;不仅要考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提高生产力的量,而且要提高生产力的质;不仅要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要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不仅要代表先进生产力主体的要求,而且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客体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蔡普民从科学发展观对生产力的创新的角度出发,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纠正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仅仅把生产力定位于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单向度内涵,把生产力看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界定生产力概念,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13]学者们对胡锦涛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科学发展观上。在肯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但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关注质的提高。

(二)对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进程及影响的研究

关于新时期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问题,一般有三阶段论和四阶段论两种观点。

1.持四阶段论的代表着主要有逢锦聚,他认为,新时期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致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2月至1984年10月,这一阶段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局部试验阶段;第二阶段是1984年10月至1992年10月,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进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是1992年10月至2002年10月,这一阶段以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生产力解放进入全面推进,改革攻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第四阶段是2002年11月至今,这一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在梳理改革开放历史阶段的基础上,逢锦聚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负面影响。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GDP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而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有大幅度减少。在肯定成就的同时,逢锦聚也提到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问题突出、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党风廉政建设等等问题[14]。

2.阶段论的支持者有李忠杰等。李忠杰把改革开放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从十六大至今,是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李忠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现阶段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仍需坚持改革开放[15]。

三、学者们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生产力的特性、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陈文通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的合理性[16]。

(二)对生产力特点的研究

我国的学者对生产力的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产力继承性、延续性、客观性、连续性、阶段性、多层次性、革新性、领先性、借用性等等特性[17]。孙大德等学者,突破了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关系推动的理论,提出了生产力本身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的理论[18]。

(三)对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研究

王刚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层次:一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力自身的内部矛盾;三是人的利益的影响,并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以上的三个层次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19]。

(四)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研究

学者们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证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杠杆作用[10]。

(五)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统一的内容;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要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高度[17]。

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研究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而且形成了专门研究生产的学科——生产力经济学,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学者们对生产力的研究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2013-11-15.

[2] 庞元正.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J].学术探索,2008,(4):1.

[3] 郭大俊.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

[4] 于金富.生产力观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J].经济学动态,1997,(9):16.

[5] 魏炳义.生产力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 陈范华.如何全面理解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2):59.

[7] 龙观华.论江泽民发展生产力思想的科学内涵[J].生产力研究,2003,(2):80.

[8] 王雾.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先进性[J].中共党史研究,2002,(5):11.

[9] 刘建新.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J].哲学研究,2002,(2):21.

[10] 黄亚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产力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1] 张爱军.江泽民生产力思想的时代特征[J].理论前沿,2007,(19):33.

[12] 郭杰忠.科学发展观的生产力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23.

[13] 蔡普民.科学发展观对生产力范畴的发展与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7,(5):47.

[14] 逢锦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基本经验——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

[15] 李忠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10.

[16] 陈文通.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9.

[17] 黄亚玲.关于生产力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求是,2006,(8):44-45.

[18] 孙大德,张佐友,冯大愚.生产力经济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19] 王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同层次诸因素的综合作用[J].学习与思考,1984,(6):36.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新时期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