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体育课所授内容教学法》
2016-06-02王树刚
王树刚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内化,对比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技巧的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 方式 语言 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体育老师在所授内容过程中,若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对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四种新授内容的教学方法,仅供参考。
1语言诙谐法
语言诙谐法既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讲述新授内容的动作要领时,适当增加一点神秘的色彩和幽默的语言。不要一味地变着脸,背诵动作要领,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只知其言,不知其理。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诱发学生上本次课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一旦产生,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举一些有趣的例子,让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具体表现,从中领悟到要领的概念,如:在教支撑跳跃时,为解决少数学生、身体摆越后,手尚未摆离器械、落地时,身体不稳,不正的错误动作,就要求学生推手快,那快的程度如何,学生的思维中没有确切的概念。再如,学习武术中的“仆步穿掌”比喻成燕子抄水一般,使学生一听明了,对那些带有“表情色彩”的动作,讲解时,更有所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动作概念。
2视野开阔法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工具,视野开阔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亦影响着体育课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讲解示范和练习两个方面。
教师上课要注意发挥师生的两个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时,教师的视野不能停留在一面或只顾前面而不顾后面,要能够不时地环顾前后左右,尤其是排在后一排的“排头”和“排尾”,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让全体学生都注意到教师在跟我讲,讲解时的视野所及,主要以目传神。督促学生专心听讲,如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或不遵守纪律,教师应以目告诫学生。这样既不能耽误讲解,又不破坏课堂气氛。从心理角度讲,学生还感激教师,认为教师给他留面子,没有当众让他出丑,从知的方面来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觉约束自己。这样即融合了师生关系,又转变了学生的思想。
在分组进行练习时,由于学生多,练习点较少,教师常有“忙不过来”的感觉,这时教师若运用视野,一旦发现哪个练习点需要辅导或帮助保护,便能及时到位处理。同时通过眼神也能够示范的动作、内容。如:双杠的用劲,推铅球的发力、肩肘倒立的坚持、短跑摆臂的放松等。不同表情表现出来,让学生去心知领悟。
3教材内化、对比法
所谓的内化,就是新旧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当体育教师在新授一种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知识和掌握动作的规律性,注意新旧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减少学习上不必要的困难和容易产生动作上的错误。如:在学习“跳远”动作要和已有的“跳跃”知识联系起来,有跳的动作及知识的基础,才能跳得远。再如:百米终点的“冲刺”跟以往学过的加速跑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领会得深而且易于掌握。若教材脱节,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害怕的情绪,从而丧失掌握某一动作和技能的决心。如:“学习逾越前滚翻”动作时,如果不和前滚翻动作练习在一起,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身体跃起后,两臂不会缓冲呼缓冲不及时,导致头触垫,挺腰、直背。身体受到损伤。或者不敢越,两脚未离地,手已撑垫等错误动作。
体育教师讲解新的动作概念时,还应注意用“对比”的方法,讲述概念的主要特征,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冲刺”这一概念,不仅要进行内化同时还要对比,找出冲刺和一般短跑的本质特点。再如:挺式跳跃的“腾空步”作对比。挺式跳跃的“腾空步”与蹲式跳远的腾空步要比蹲距式跳远的“腾空步”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
通过内化,对比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技巧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4示范的守美法
体育教师在新授内容时,为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出上述讲述的诙谐的语言的视野的开阔,教材的内化对比外,最重要的总是示范做的优美、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完整的示范时,尽可能做到优美、正确、减少错误。优美示范动作能在学生的头脑中,保留鲜明的生动的动作表象;同时让同学们感觉到动作难度不大;但很优美,使学生“心悟”到的感知得到升华。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摇摇欲试的情绪,使其增力,这是学生所感知的老师的魅力所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假若一个教师做的示范都很别扭。怎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心理上也留下了畏难的阴影,认为教师都做不好,那我们学生更做不好,于是你推我搡,丧失了学习的勇气,破坏了课堂氛围,久而久之,学生出现了懒散,松懈的习惯。通过幽默的语言,优美示范的激发,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以上所述谈的内容,是笔者在所授一节体育课时,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实践试验,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2]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 王鲁克.体育教学技能[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