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军队院校基础教育改革
2016-06-02张爱华魏思远
张爱华 魏思远
摘 要 军队院校的使命是培养未来战争“打得赢、不变质”高素质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坚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三者统一,着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军队院校 基础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军队院校的使命是培养未来战争“打得赢、不变质”高素质人才。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观念,“姓军为战”,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紧密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1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源动力
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就是说不断进行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格里芬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新性的能量”。纵观军队院校基础教育,存在许多与创新格格不入的东西。在基础教育思想上,强调统一性、服从性;在基础教育内容上,满足于旧的课程结构,忽视课程结构的优化;在基础教育战略上,缺乏整体性、长远性,形不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千校一面;在基础教育方法上,缺乏灵活性,满足于已有教育资源的一般性守业型教育,忽视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在人才质量上,仅停留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上。显然这种教育现状重在“守”,忽视了“创”, 在目前所处环境从相对稳定变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重“守”的管理教育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基础教育不能因教育的基础性而有所忽视,改革中要把握好三个创新。
1.1创新思维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就没有行动上的飞跃。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不能在一个思维模式中打转,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开阔的视野,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方、兄弟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1.2创新内容体系
在内容体系改革中,不能急功近利,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守”与“创”的关系。“创”就是要结合我军的实际, 针对“德、智、军、体”四个方面的培养,走出一条有军队特色的基础教育路子。在经过反复论证新的结构体系之前还必须“守”住旧的内容体系,不能一味的寻求创而脱离了实际。
1.3创新方法手段
整合、优化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寓教于乐,走出课堂,游戏互动授课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手段,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增强其综合能力,达到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姓军为战”是基础教育内容体系的特色
为了迎接新军事变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各国军队院校开始着手从全球大背景出发来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组织和分配知识结构,建构具有世界水平的课程。美国西点军校是改革的佼佼者,从建校之初就注重教育体系结构的建立,经过200多年的不断完善,终于形成了具有西点特色的“责任、荣誉、国家”理念和“通才”教育体系。对中国军队院校来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课程目标要体现战斗精神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军队院校的目标是为未来战争培养“打得赢、不变质”的高素质人才,据此,基础教育内容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美国西点军校为例,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以灌输和熏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责任、荣誉、国家”道德理念的渗透,通过价值理念的植入和渗透,使学员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在心中构筑起以西点精神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形成“责任无处不在,荣誉重于生命,祖国高于一切”的全新思想,逐步具备美国陆军军官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
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在信息时代,军事对抗双方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已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我军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提出对学员的战斗精神要求。学员的战斗精神可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政治信念,诸如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培养终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等;二是英雄气概,诸如培养学员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奉献的价值取向,为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统一敢于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等;三是科学精神,诸如培养学员尊重科学规律,推动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依靠科技打胜仗的观念等;四是战斗作风,诸如培养学员坚忍不拔、连续作战、不畏艰险、敢打敢拼的战斗意志等;五是意志品质,诸如锻炼学员处变不惊、坚毅顽强的心理品格等。
2.2课程结构要保证均衡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战争形态,支配和制约着军队作战的方方面面。知识是赢得信息化战争胜利、成就人才的支柱。军队的战斗精神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支撑,政治信念、英雄气概、科学精神、战斗作风、意志品质等战斗精神的基本内容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军队院校必须建立自己的“通才”教育体系,帮助学员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建立“通才”教育体系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首先是纵向调整,即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把学员目前的课程内容按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拣,对于那些具有“学会学习”性质和适合学员心智能力的部分,留作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其他课程内容延伸到学员的整个人生,其指导思想是“分散”,即把堆积于当前的内容分散到人的整个一生。其次是横向调整,即从统整教育的理念出发,把学员目前要学习的多学科内容按性质和主题加以归类,对于那些性质相近、主题相关的学科按新的原则加以重新组织或统整,从而达到减少课程门数、增加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减轻学员负担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 “综合”,即通过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来减少因“学科割据”所造成的知识重复和线性联系,打通知识壁垒。再次是深度调整,即以新军事变革为依据,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本身进行更新,对于那些不适应军队建设的内容要删掉,对于符合军队发展新观念的内容要补上,这一减一加,正负抵销,进而达到增加新内容而不增加学员课程负担的目的,其指导思想是“替换”,即用“新”内容替代“旧”内容。
3紧密联系实际是基础教育的关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够只重视课程结构的调整,而脱离实际,应该着眼于目标的培养,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意识,增强学员的探索精神。
3.1要与我军的历史使命相符
军队院校之所以不同于地方大学,就在于它姓“军”,是为未来战争培养“打得赢、不变质”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根本目标,搞好“德、智、军、体”的培养,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德:培养学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纪律性和主动精神。在改革中不光要设置这方面的学科,更重要的是根据学员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按照不同年级侧重于不同的道德内容。前两年,侧重于传授存在、认识、价值等基本概念,培育其独立抽象思维能力;后两年侧重于讲授军事领导艺术和时事、政治等敏感问题,提高学员的军事领导和决策能力。智:进行广泛的文、理科高等教育,使学员获得理学学士或文学学士,并能适应各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军:通过严格的军事生活、军人养成教育和军事理论教育训练,培育提高学员的领导能力、身体适应能力;灌输军人的价值观念、责任观念和纪律观念,使学员掌握初级军官必须掌握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体:通过体育竞赛和体育锻炼培育学员的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勇敢果断的气质、灵活的反应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拼搏精神,使学员具有现代军人所需的强健体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3.2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一方面,要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求在考虑知识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新的问题、课题的学习同学员的生活与成长关联起来,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更符合其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员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以数学教学为例,首先应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数理”素质,就不可能熟练操作信息化指挥系统从而真正提高指挥效率,更不可能提出科学、合理、富有远见的军事需求。其次在授讲课过程中,不能急于代替学生思考,把一些计算或解题的方法和盘地教给学员,这种教学,学生吃的是现成饭,学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自己去寻找方法。而应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问,在关键处启发,然后让学员动脑、动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关注教学与学员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员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员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员熟悉的现时“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员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员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员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基础教育发展不是通过一次改革就能完成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性改革就能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曲折、艰难的旅程,不可能都在理论所规定的框架和模式中进行,它往往要冲破原有的理论和思想的限制,这也正是基础理论发展的契机。基础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军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成平.西点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培育及启示[J].政工导刊,2007(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