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宝屯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水物理探测研究

2016-06-02

现代矿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离层电阻率电磁

王 新

(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宝屯煤矿)



金宝屯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水物理探测研究

王新

(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宝屯煤矿)

摘要金宝煤矿综采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顶板出现多次淋水,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为寻找水源位置,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对工作面及回采巷道顶板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工作面顶板上覆砾岩中局部含有少量积水,积水沿采动裂隙流至工作面;由于工作面倾角的影响,发生淋水的位置集中在距运输顺槽30~60 m的工作面。探测结果为合理确定探放水措施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顶板淋水瞬变电磁法电导率高阻异常

工作面异常涌水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是矿井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瞬变电磁法在工作面涌水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主要解决诸如含水构造、异常富水区等地质问题。瞬变电磁法在探测过程中具有布极范围小、非接触布极方式不受接地条件约束、探测距离长、测试效率高等特点,因在井下有限空间内应用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该方法在国内外发展较快。许多学者在瞬变电磁探测机制、数据采集、干扰因素控制、反演算法、结果成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1-11],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本文以金宝屯矿N211区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瞬变电磁法探测工作面,确定工作面涌水来源,为制定涌水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1工作面概况

金宝屯矿N211区工作面为近水平煤层,平均倾角为3°,区内构造简单,属于单一煤层,厚2.3~2.6 m,平均为2.5 m。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法。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厚0.7~2.2 m,极易冒落;基本顶为粉砂岩,厚16.8~37.7 m;底板为泥页岩互层,厚22.5~37.1 m,遇水膨胀。煤层综合柱状图见图1。

N211区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局部顶板淋水,目前累计涌水6次,涌水量共计约1 800 m3。工作面推进到60~73 m,顶板第一次出现涌水,总涌水量为72.73 m3,此区间为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工作面在60~241.5 m推进,顶板出现4次较大的涌水情况,支架后方采空区出水2次,每次出现涌水前,工作面顶板矿压显现非常明显,如煤壁片帮、顶板破碎、支架淌矸、局部架子出现响声和下沉量瞬间增大等。具体工作面涌水情况和矿压显现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工作面出现涌水现象之前,矿压显现特别明显,并伴随工作面周期来压,但并不是每次工作面周期来压都会出现顶板涌水现象;工作面顶板涌水区域除基本顶初次来压期间距运输顺槽110~120 m以外,其他顶板涌水区域多位于距运输顺槽10~60 m;支架后方采空区出水多位于距运输顺槽50 m以内。

图1 煤层综合柱状图

2井下瞬变电磁探测原理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简称TEM)属时间域电磁感应方法。其探测原理是在发送回线上提供一个电流脉冲方波,一般利用方波电流关闭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地下传播的一次磁场;在一次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其大小取决于地质体的导电程度;一次场消失后,该涡流不会立即消失,将有一个过渡(衰减)过程,该过渡又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向地表传播,由地面的接收回线接收,二次磁场的变化将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

表1 工作面涌水情况统计

本次探测采用YCS150型矿用本安型瞬变电磁仪,它是以地壳中岩石和矿石的导电性、导磁性和介电性为主要物性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电磁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来寻找地下有用矿产资源和解决地质、环境工程等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仪器。仪器由主机、发射线框、接收线圈组成(图2),通过在井下采集探测地点的电压(μV)-时间(μs)的衰减变化数据,利用电阻率晚期计算(全区计算)公式反演得到围岩视电阻率(Ω·m)-深度(m)的扇形等值线分布图,结合现场实际地质与工程资料,解译异常体。

图2 矿用本安型瞬变电磁仪装置

3瞬变电磁探测方案

本次探测区域为N211区回采工作面及两顺槽。工作面中进行剖面探测,分别在169#、139#、109#、79#、60#、41#、36#、16#支架处进行探测,向工作面侧顶板进行探测。测试以与煤壁法线呈45°为起始角度,以15°为间隔,按逆时针方向探测,共计测试7个角度,分别是45°、60°、75°、90°、105°、120°、135°,最终获得扇形剖面。测试中探测线框的移动方式见图3。

图3 工作面瞬变电磁探测线框布置

顺槽中进行单点测量(图4),连接各点形成探测剖面,每个测点探测方向垂直巷道顶板,测点间距为12 m。探测起始点为工作面停采线。运输顺槽探测距离为504 m,共43个点,回风顺槽探测距离为492 m,共42个点。

图4 工作面顺槽瞬变电磁探测线框布置

4探测结果及分析

煤层采空区垮落带与完整地层相比,岩性变得疏松,密实度降低,其内部充填的松散物的视电阻率明显高于周围介质,在电性上表现为高阻异常;煤层采空区裂隙带与完整地层相比,岩性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裂隙带内岩石的裂隙发育,裂隙中的充入空气致使导电性降低,在电性上也表现为高阻异常;煤层采空区垮落带和裂隙带若有水注入,使得松散裂隙区充盈水分达到饱和的程度,会引起该区域的电导率迅速增加,表现为视电阻率值明显低于周围介质,在电性上表现为低阻异常。这种电性变化为瞬变电磁法提供了地球物理应用前提。

考虑仪器本身盲区及探测环境(液压支架、采煤机等金属及杂散电流)的影响,探测有效深度确定为30~80 m,其他区域不做分析。

图5为169#支架处瞬变探测结果,探测位置处于工作面上端头(回风顺槽侧),电阻率等值线图中无明显高阻异常区域,说明顶板离层破坏不充分。在顶板35~40 m分布有低阻异常,电阻率为10~35 Ω·m,推测为顶板砾岩湿润、含少量水导致。

图5 169#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6~图9为139#、109#、79#、60#支架处瞬变探测结果。可以看出,以逆时针方向90°(以“0”为圆心)为分界,工作面超前斜上方(以“0”为圆心逆时针方向45°、60°、75°)等值线高阻异常区域范围明显小于工作面斜后方(以“0”为圆心逆时针方向90°、105°、120°、135°)等值线高阻异常区域,说明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垮落充分,工作面超前范围发生离层,高阻异常区电阻率为49~70 Ω·m。在顶板35~40 m分布有低阻异常,电阻率为10~30 Ω·m,推测为顶板砾岩湿润、含少量水导致,顶板上方无明显积水区。

图6 139#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7 109#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8 79#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9 60#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10、图11为41#、36#支架处瞬变探测结果。可以看出,工作面超前斜上方(逆时针方向45°、60°、75°)等值线分布密集,说明顶板没有发生离层破坏。工作面斜后方(逆时针方向90°、105°、120°、135°)等值线出现条带形高阻异常,推断该异常为顶板岩层发生的离层破坏,条带范围为顶板上方45~50 m,此范围为含水砾岩。其中41#、36#支架处离层破坏区域的上部分布较大范围的低阻异常,电阻率为10~15 Ω·m,推断该区域内含水,且水量较大,实际生产中此范围工作面出现淋水现象。

图10 41#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12为16#支架处瞬变探测结果,探测位置处于工作面下端头(运输顺槽侧),电阻率等值线图中无明显的高阻异常区域,说明工作面端头处顶板离层破坏不明显。测试结果显示,顶板上部无明显积水区。

图13为工作面运输顺槽与回风顺槽内顶板电阻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两顺槽的顶板局部区域内分布有低阻异常区域,低阻异常区域位于顶板上部40~60 m。回风顺槽内在距工作面结束线290~490 m顶板中分布有明显的含水区域,运输顺槽内在距工作面结束线110~190 m、360~480 m顶板中分布有明显的含水区域。开采至以上区域时要重点进行探放水工作。

图11 36#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12 16#支架处探测结果

图13 回风顺槽、运输顺槽垂直顶板探测结果

总结上述探测结果可知,距工作面及回采顺槽顶板40~50 m为集中含水区,对比工作面综合柱状图可知,该范围分布有砾岩。瞬变电磁探测后,现场实施了地质钻孔,最终确定砾岩中含水,证实了此次井下瞬变电磁探测的准确性。

5结论

(1)含水层主要集中在顶板上方约40 m的砂砾岩,砾岩中水为工作面涌水的主要来源,水量较小。

(2)工作面顶板淋水特征与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密切相关。在工作面发生周期来压期间,顶板运动强烈,易发生顶板涌水;工作面中部顶板离层破坏明显,成为主要导水通道。

(3)受工作面倾角的影响,工作面淋水位置多集中在距运输顺槽30~60 m,是防水的重要区域。

(4)工作面顺槽顶板局部区域存在含水层,但顺槽顶板受工作面开采影响较小,不易发生涌水。

(5)探测结果为确定钻孔探放水方案提供基础依据,对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书宁.对中国煤矿水害频发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探讨[J].煤炭学报,2010,35(1):66-71.

[2]薛国强,宋建平.线性规划法在瞬变电磁成像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36(12):1315-1316.

[3]刘树才,刘志新,姜志海.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区水文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4):414-417.

[4]岳建华,姜志海.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与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5):72-75.

[5]于景邨,刘志新.用瞬变电磁法探查综放工作面顶板水体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36(4):542-546.

[6]于景邨,刘志新,刘树才.深部采场突水构造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查理论及应用[J].煤炭学报,2007,32(8):818-821.

[7]刘志新.矿井瞬变电磁场分布规律与应用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7.

[8]姜志海.巷道掘进工作面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机制与技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8.

[9]杜庆丰.瞬变电磁法工作装置、数据预处理及反演解释系统[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10]杨海燕.矿用多匝小回线源瞬变电磁场数值模拟与分布规律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11]谭代明.隧道超前探水全空间瞬变电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收稿日期2015-11-12)

王新(1980—),男,工程师,028115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查日苏镇乌兰村。

猜你喜欢

离层电阻率电磁
WBY-10型顶板离层仪的优化设计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阻尼条电阻率对同步电动机稳定性的影响
基于防腐层电阻率的埋地管道防腐层退化规律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
10-1002工作面顶板离层水防治技术实践
三维多孔电磁复合支架构建与理化表征
掌握基础知识 不惧电磁偏转
双线圈电磁系统电磁吸力仿真计算
随钻电阻率测井的固定探测深度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