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花垣县大脑坡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2016-06-02毛党龙

现代矿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白云岩铅锌矿灰岩

毛党龙

(湖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湖南省花垣县大脑坡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毛党龙

(湖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摘要花垣大脑坡铅锌矿位于湖南省花垣县城南西方向直距约2 km处,赋存于花(花垣)—张(张家界)断裂以南的角弄—毛沟礁体中,严格受清虚洞下段第三、四亚段礁相带控制。在分析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矿区地层、岩性、岩相、构造等成矿地质条件;然后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等2个方面讨论了矿床成因,认为花垣大脑坡铅锌矿属沉积成岩及成岩期后低温热卤水成因矿床;最后总结了矿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找矿标志,为区内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角弄—毛沟礁体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大脑坡铅锌矿位于扬子微板块东南边缘、上扬子地块与江南地块的过渡带上,区内广泛分布古生界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以断裂为主,褶皱简单、岩浆岩不发育。早在武陵运动褶皱成陆过程中,形成了保—铜—玉和花—张2条深大断裂,两者联合构成向NW凸出的湘西北弧形构造带,控制着其两侧的构造、地层、沉积建造及区域矿产的展布规律。花—张断裂带往南依次有呈NNE向展布的李梅、芭茅寨、土地坪、长登坡与老虎冲等5个铅锌矿区,均已得到开发利用,该5个矿区属同一矿床类型且位于同一藻礁带内,仅所在的藻礁体不同。大脑坡铅锌矿位于湘西北弧形构造带内的保—铜—玉和花—张深大断裂的“入” 字型交汇部位(花—张断裂带西段南侧),李梅铅锌矿区的NEE方向。

湖南地矿局405队先后在区内开了3次工作,取得的成果有:①区内控矿层位为清虚洞组灰岩段,主要控矿因素为岩相和构造,以燕山期成矿为主;②区内铅锌矿床与台地边缘浅滩相藻礁纯灰岩的空间就位关系密切,藻灰岩厚30~100 m,间有锌矿体(品位2%~4%)分布,厚度大于100 m方有品位不低于4%的锌矿体产出,含矿热液通过深大断裂上升至该区域并从北部向南部运移,Pb 含量在垂向上具有由下往上、平面上由北往南增高的特点,以加里东期成矿为主,区内矿床类型属层控低温油气卤水混合型铅锌矿床[1-2]。以往地质工作均认为大脑坡一带处于控矿的铜—渔—驻同生断裂带以东,岩性已渐变为粒屑灰岩类,再往东将过渡为台地边缘斜坡相泥晶灰岩,不利于铅锌矿成矿,资源潜力有限,因此该区地质工作程度很低。为进一步指导区内找矿工作,本研究结合区内大量勘探资料,对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详细分析。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清虚洞组岩性分为上下2段:下段为灰岩段(分为4个亚段),上段为白云岩段(分为2 个亚段)。

(1)下段第一亚段(∈1q1-1)。岩性为深灰色薄层状泥—粉晶灰岩与含泥云质灰岩互层,风化后往往灰岩部分溶蚀凹陷,含泥云质灰岩呈条带状突出,常被描述为条带状灰岩。

(2)下段第二亚段(∈1q1-2)。岩性为灰色厚层不规则条带(网纹)状粉—细晶细砂屑灰岩,网纹成分为含云质、泥质灰岩,风化后网纹常突出表面,呈豹皮状,故常称豹皮灰岩。

(3)下段第三亚段(∈1q1-3)。为矿区内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岩性为灰—浅灰色巨厚层状泥—细晶藻灰岩,底部和上部夹灰色厚—巨厚层状亮晶藻屑灰岩和砂屑灰岩。顶部见大型滑动变形层理、粒序层理、风暴截切构造、袋模、渠模、浪成沙纹层理等。岩石中鸟眼藻腐孔或压溶缝合线孔隙中斑状方解石脉石发育。藻灰岩中主要藻类及生物有肾形藻、薄蒂维尼藻、表附藻、直管藻、尼科尔森藻、上射小波托曼藻、葛万藻、斑点藻、隐藻、少量凯内拉藻等。矿区上部见三叶虫、有孔虫等生物碎片;矿区中部藻灰岩较厚,两侧变薄,东部至拐带坡附近发生相变,藻灰岩消失,厚0~189 m,从平面上看,藻类组合越复杂,藻灰岩叠加越厚。

(4)下段第四亚段(∈1q1-4)。为区内锌矿床的次要赋矿层位。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巨厚层状亮晶、泥晶粒屑、鲕粒灰岩,粒屑以粉—细砂屑为主,部分为砾屑。藻屑、藻团粒有一定的分带性:覆盖于藻礁核上部的以亮晶藻屑结构为主,往两侧过渡为以泥晶杂屑结构(砂屑、藻屑、鲕粒、生物碎片等混杂)为主。岩石具大型楔状、槽状、板状交错层理,韵律层理,夹亮晶藻屑灰岩。

(5)上段第一亚段(∈1q2-1)。下部岩性为灰—浅灰色薄—中层状层纹石细晶白云岩、灰色薄—中层纹粉晶白云岩,局部夹页岩或含白云母泥质白云岩;中部见生物屑云岩、藻叠层石白云岩、藻白云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砂屑白云岩,厚21.03~74.44 m。

(6)上段第二亚段(∈1q2-1)。岩性以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灰色厚层状砂屑白云岩为主,底部为浅灰色薄层纹层状粉晶白云岩,厚66.24~108.18 m。

高台组(∈2g)岩性为一套台地碳酸盐岩风暴、浊流沉积。娄山关组(∈2-3ls)下部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粉—细晶白云岩夹浅灰色中—厚层纹层状粉—细晶白云岩;中部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纹层状泥质白云岩;上部为灰色厚—巨厚层状亮晶砾屑白云岩夹灰色厚层状细—中晶白云岩,局部夹纹层状细晶白云岩、姜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等,厚度大于450 m。

1.2赋矿地层岩相特征

1.2.1赋矿地层直接底板

矿区赋矿地层直接底板为清虚洞组下段第二亚段。岩层内所含的碳酸盐细碎屑由下至上逐渐增多增粗,风暴作用亦逐渐由弱转强,显示同时有海底地震的发生,反映在层序上由下部的远源风暴岩向上演化为中上部至上部的近积风暴岩远端沉积和完整的近积风暴岩,可见由未完全固结的岩石撕裂形成的近源震积岩。

1.2.2赋矿地层

清虚洞组下段第三亚段为主要赋矿地层,沉积时期局部水流出现差异,形成造礁环境,发育礁前砂坝、前礁、礁核、后礁、礁后泻湖。礁核几乎全为藻礁灰岩,藻类组合复杂;后礁沉积有藻礁灰岩,夹杂砂屑、鲕粒灰岩,藻类组合相对简单;礁后泻湖沉积以豹皮灰岩为主,无藻灰岩沉积,泥(云)质(团块状泥质物)含量相对较高,水动力相对较弱;前礁为藻礁灰岩与砂屑灰岩混合沉积,藻类组合简单,泥(云)质含量少,水动力相对较强;礁前砂坝含砂屑灰岩,层理平直,层面较平整,可见未完全固结的岩石撕裂形成的近源滑塌(或震积)岩类,显示相对深水环境,海底出现显著高低不平的现象。清虚洞组下段第四亚段为次要赋矿地层,沉积时期由于条件变化,藻类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生长减慢,直至陆续停止生长,藻礁逐渐消亡,沉积物中白云质增多。

角弄—毛沟礁体在老鸦塘一带(矿区北界)被花—张断裂切割,断裂以北左行平移约6.5 km ,划分为杨家寨矿区。角弄—毛沟礁体的三维生长方向特征:①竖向,具韵律性,表现为藻灰岩-砂屑灰岩韵律结构,大致经历了8 个藻繁殖—沙滩化覆盖的往复过程;②长轴方向,由南至北发展,随礁体往上间断性生长,礁核位置向北移动;③短轴方向,由东至西发展,礁核位置总体向西移动,第二次藻繁殖之后,海水有一次短暂消退,礁核东移之后继续西移。

1.2.3赋矿地层直接顶板

矿区赋矿地层直接顶板为清虚洞组上段第一亚段。沉积期海平面几次整体上升和下降,海水咸化,礁生长停止,海底地形差异缩小,发育大面积、厚度大的白云岩,原先高的礁体之上沉积物中泥质物少、相对干静(成分相对单纯),结晶后较粗;原先低的地段之上沉积物中泥质物略多(成分相对复杂),结晶后较细,海底地貌由显著高(礁)低(礁间)不平逐渐变为略有高低不平。

1.3构造

1.3.1褶皱

矿区褶皱构造简单,为一倾向SE的单斜构造。

1.3.2断裂

矿区断裂构造较复杂,断裂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和中部,以NE向断层为主,局部发育NW向断层。节理构造在全矿区都较发育,尤其在娄山关组白云岩中,短小节理裂隙纵横交错。

(1)花—张断裂。主要由6 条大致平行的NE向断层组成,即F1、F1-1、F1-2、F1-3、F1-4、F1-5,其中F1为主断层,具多期次活动特点,倾向305°~335°,倾角65°~75°,北西盘下降,垂直断距500 m 以上,左行平移距离6.5~8.5 km,为平移正断层,先张性后剪性,属长期活动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具区域性导矿作用,后期破矿作用明显。

(2)阿碧林场—清水塘断层构造带。主要由F2、F2-12条交叉的NE向断层和数条短NW向小断层组成。总体呈弓顶朝南东的弧状,北东端有与F1-5相交的趋势,推测为花—张断裂大规模平移活动时的派生构造,因而称之为破矿构造。

(3)开支铺—凉水井断层构造带。发育于大脑坡矿区南部一带,由3组断层构成,分别是以F3、F3-1为代表的NE向断层,以F3-2、F3-3为代表的NEE向断层和以F107为代表的NW向断层。3组断层相互穿插、联合和限制,使矿区东南部分呈断片拼接状而显得复杂。一般情况下,NE向断层被NEE向断层切割或联合,NW向断层切割前2组断层或被限制;NE,NEE向断层之间派生了小型的NE—NNE向断层。

1.3.3节理

矿区NE走向的节理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和近EW向节理,倾向以NW为主,SE,近SN,SW向次之,以剪节理为主。该类节理的特征与断层构造的主要发育方向、产状、性质基本一致,对于长期具有争论的花—张断层产状、性质的判断具有佐证作用。

1.3.4缝合线和孔隙

缝合线普遍分布于清虚洞组厚—巨厚层灰岩内,可分为高角度倾斜、直立和大致顺层3组,常呈幅度大、尖锐的锯齿状形态,并常有扩张现象。相对而言,大致顺层的一组其“锯齿”幅度较小,大部分延伸不远,可能是成岩期压溶缝合线经构造应力改造而成。其余2组可能为成岩期“同生构造活动边缘应力作用”所致。无扩张大致顺层缝合线内通常充填沥青、微—细粒黄铁矿等。扩张后的顺层缝合线以及高角度缝合线普遍都有含矿脉石充填。孔隙主要发育于含矿体内,有藻腐孔、粒间孔隙等,前者常形成斑脉状矿石,后者常形成浸染状矿石。

1.4矿体特征

大脑坡铅锌矿矿化带严格受清虚洞下段第三、四亚段礁相带控制,矿化带呈NE40°向展布,长约8 km,宽2.4 km。由下至上分为7 个矿层,13 个亚层,连接出25 个矿体,其中有9 个主要矿体,下、中、上部位各3个。矿体呈似层状、顺层透镜体状产出,与岩层接近整合状,总体产状平缓,倾向SE,倾角3°~10°。单矿体厚1~10 m,间距3~15 m 不等,单工程矿体累积一般厚约10 m,单工程矿体累计最大厚44.97 m。

矿体间及矿体中有夹石数层,其岩性与容矿体岩性差异极小,均为质纯的厚—巨厚层质纯微晶灰岩(藻灰岩、鲕粒灰岩、砂屑灰岩等),常存在铅锌矿化,与矿体界线为过渡状态,无明显岩性差异标志,可区分矿(矿体)与非矿(围岩及夹石)。全矿区共圈出25 个矿体,总矿石量2.08 亿t,Pb+Zn金属量487.5万t,为一超大型矿床,其中13 个大型矿体的金属总量为453.5万t,占矿床金属总量的93%,6 个中型矿体的金属总量为29.1万t,占矿床金属总量的6%。

平面上看,矿区中部矿体厚度大,向外逐渐变薄。总体上,南西段下部矿体稳定性优于上部矿体,北东段上部矿体优于下部矿体。矿体厚度属稳定—不稳定,厚度变化系数10%~112%。单工程Zn品位0.5%~17.8%,一般1%~4%,品位变化系数3%~134%,Zn品位分布属均匀—较均匀。单工程Pb品位0%~3.4%,一般0.1%~0.8%,总体上Pb品位变化系数5%~141%,Pb品位分布属均匀—较均匀。

大脑坡铅锌矿具有一定的分带现象,藻体壳部附近的碎屑灰岩中主要为Pb,次为Zn,藻灰岩中主要为Zn,次为Pb。Pb、Zn含量从礁后咸化盆地藻礁到浅滩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总趋势为远离礁相Zn含量逐渐降低,Pb含量逐渐增高,至浅水盆地相基本以Pb为主,在垂向上Pb、Zn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下部Zn含量高于上部,Pb含量分布特征则与之相反,w(Pb)/w(Zn)值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与矿物的生成顺序(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一致。

1.5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的自然类型有硫化锌矿石、硫化铅矿石、硫化铅锌矿石,偶见混合铅锌矿石、氧化铅矿石、氧化锌矿石。矿石矿物成分主要有闪锌矿,次为方铅矿、黄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方解石,次为白云石,少量重晶石、石英,微量萤石、沥青、石膏等。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为主,少量他形显微晶粒结构、包含结构、填隙结构、溶蚀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斑脉状构造为主,脉状构造次之,偶见浸染状构造、环带状构造、球粒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晶洞状构造等。Zn、Pb为主要有用金属组分,Zn主要以闪锌矿单矿物的形式存在,w(Zn) 2%~3%,品位变化平稳;Pb主要以方铅矿单矿物的形式存在,矿石中w(Pb)0.14%~2.02%,品位变化较大。其它有用组分:w(Cd) 0.012%~0.03%,w(Ag) (2.5~ 7.5)×10-6,w(Se) 0.002%~0.01%,均达到了综合利用要求。其余主要组分:w(CaO)49.39%~53.31%,SiO2等有害组分含量低,为较好的石灰岩矿产原料。

2成矿地质条件

2.1地层、岩性、岩相条件

花垣地区层控铅锌矿属“渔塘式”层控型矿床,严格受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下段第三、四亚段礁相灰岩控制[3]。

(1)花垣地区具规模的层控铅锌矿都产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下段第三、四亚段内,尚未在其余层位发现同规模的层控型铅锌矿。

(2)礁带控制矿带。贵州松桃、湖南花垣、永顺一带成规模的铅锌矿床分布于松(桃)—花—张碳酸盐岩礁带。

(3)礁体控制矿床,如渔塘、李梅铅锌矿分布于渔塘—李梅礁,大脑坡、杨家寨铅锌矿分布于角弄—毛沟礁。

(4)矿化与礁厚度成正相关,大脑坡铅锌矿礁灰岩厚18.86~217.04 m,形成的礁面积20 km2。前礁厚度大于60 m,有见矿希望;后礁厚度大于100 m,有见矿希望;礁体厚度150 m以上,见矿较好。

(5)成矿前岩石孔洞(隙)为有利的容矿构造,如斑脉矿、浸染状矿的容矿构造。

2.2构造条件2.2.1断裂构造

矿区铅锌矿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花—张断裂为主要导矿构造:①该断裂控制礁带,松(桃)—花—张碳酸盐岩礁带大致沿花—张断裂带展布,礁体(盘)沿该带两侧分布;②花垣一带主要矿床均位于该断裂带两侧礁体中,断裂带附近成矿较好,反之相对较差;③该断裂带附近矿体长度、宽度均较大,反之较小,断裂带附近矿体累计厚度大,反之较小;④该断裂带附近矿床Pb+Zn 品位相对较高,w(Zn)/w(Pb)值为5.0~2,反之矿床Pb+Zn品位相对较低,w(Zn)/w(Pb)值为2.0~1.0;⑤矿田内包裹体均一法测定矿物晶出温度89°~240°,其中闪锌矿99°~190°,北部李梅矿区成矿温度高于南部渔塘矿区。因此,花—张断裂在成矿前为基底断层,为表层与地壳深层的联系通道;沉积期的同生活动为海洋提供矿源物质;成矿期为低温热动力基本源泉,使易碎岩石产生构造裂隙或扩张缝合线、藻腐孔等容矿微空间,成矿后期对矿床产生破坏。

矿区其余断裂构造如开支铺—凉水井断层构造带处于大脑坡铅锌矿南东边界,断层南东盘尚未见矿,而北西盘靠近断层见矿率极高。主断层两盘清虚洞组的岩性和岩相存在差异,由北西往南东,清虚洞组下段第三、四亚段迅速变薄,藻灰岩甚至消失,代之以藻屑、砂屑灰岩。但断层规模不大,垂直断距小于50 m,不具备控相构造特征,可能为古老盆地边缘在构造后期复活,也可能为同沉积活动构造,其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尚难判定。NW向小断裂对矿体的切割破坏证据较充分,如F106、F107、F110等,虽然其断距小、产状陡、破碎带狭窄,但却使矿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2.2.2褶皱构造

前人认为NE向背斜具有控制矿床分布的作用,但大脑坡铅锌矿所在区为一单斜构造,显然该观点值得商榷。其余小型褶皱构造,特别是断裂牵引褶皱与成矿作用几乎无联系。

2.2.3孔、裂隙构造

缝合线、藻腐孔、收缩裂隙等成岩期微构造使成矿岩层的古水文通透性大大增强,使成矿热卤水得以大面积渗透、大范围对流。其卸压作用改变了成矿岩层的化学坏境,使热卤水中的成矿物质得以卸载成矿。因此,岩石中的孔、裂隙为有利的容矿构造。

3成矿物源与成矿流体

3.1Pb同位素

Pb同位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w(206Pb)/w(204Pb)为17.467~18.235,平均17.87,离差0.271;w(207Pb)/w(204Pb) 为15.149~15.798,平均15.46,离差0.221;w(208Pb)/w(204Pb)为37.234~38.978,平均38.2,离差0.62。在卡农w(206Pb)+w(207Pb)+w(208Pb)=100%三角坐标图中,单阶段正常铅在小三角形的月牙形区域内偏U 型铅一侧,显示以幔源铅为主,次为造山带铅[4],经对比发现,落于造山带铅平均增长曲线附近的铅为壳-幔混合的结果。在w(Pb207)/w(Pb204)-w(Pb206)/w(Pb204)坐标图上具有线性关系,该直线与单阶段增长曲线交于一点(即斜率较大),与初始等时线近于平行,为正常铅范围内的混合铅。

3.2S同位素

硫化物中的w(34S)为+24‰~+29.79‰,极差约5‰,富34S,据H·A·叶尔缅科等图解,属古海洋硫酸盐硫的范畴,与矿区震旦系、寒武系的一些层位都存在较多的重晶石和膏盐相吻合。在同一成矿阶段形成的(共生的)矿物中,闪锌矿w(S34)平均28.95‰,方铅矿w(S34)平均24.27‰,矿区S同位素组成已到达了平衡。铅锌矿w(32S)/w(34S)为21.557~21.695,平均21.624,极差0.118,方铅矿、闪锌矿w(32S)/w(34S)分别为21.692~21.695(极差0.003)、21.577~21.609(极差0.032)。S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区铅锌硫化物形成于一个硫酸盐开放的体系中,成矿过程为一个逐渐降温和pH值显著升高的过程,故形成在后的闪锌矿较富重硫。

3.3C、O同位素

(1)未蚀变含矿围岩。区内容矿体内的未蚀变藻灰岩w(13C)为+0.46‰,w(18O)为+21.490‰,与基恩、韦伯对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测定结果(w(C13)均值分别为0.56‰、0.49‰)近似。矿区海相石灰岩样品w(18O)为21.49‰,与石炭纪和中寒武世碳酸盐岩O同位素含量基本一致,具有随年代变老含量逐渐降低的特点,表明未蚀变灰岩中的18O含量基本无变化,其值可代表早寒武世清虚洞期海相灰岩的背景值。

(2)轻微蚀变含矿围岩。含矿围岩藻屑灰岩具轻微退色重结晶现象,2件围岩样品w(18O)平均21.085‰,相对于未蚀变灰岩,18O含量仅降低了0.405‰,可认为在热液蚀变过程中可能曾发生过同位素交换。

(3)方解石脉石。方解石脉石13C、18O含量与正常碳酸盐岩差别较小,13C含量与矿化强度有负相关趋势,18O含量略高于正常灰岩,13C、18O含量无明显相关性;成矿白云石w(13C)为1.353‰,w(18O)为25.051‰,与方解石相对比较,其C、O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

3.4包裹体

4找矿标志

(1)地球化学标志。清虚洞组下段第三、四亚段露头区内Pb、Zn、Cd、Ag、Hg等异常较好,为非常有利的找矿标志,但大脑坡矿区的清虚洞组下段第三、四亚段隐伏区内地表难以获得清晰的化探异常信息。

(2)地球物理标志。大脑坡矿床同属“渔塘式”层控铅锌矿床,硫化物品位低,物探异常不强,但有一定的作用。容矿地层埋深小于300 m时,采用激电测深法[7],发现有较大规模的高阻高极化地质体,即可能为礁灰岩体。容矿地层埋深300~1 000 m时,采用CSAMT测量法[8]可区分矿区铅锌矿容矿地层顶板之上高台组泥质条带白云岩低阻层和寒武系下统石牌组页岩等低阻层、容矿地层等高阻层,可相对探测容矿地层的大致埋深、厚度及分界线,可在中—深埋藏(埋深300~800 m)的条件下间接找矿(先找礁,再礁中找矿)。0.012 5~8 129 Hz(宽频)最佳,与钻孔控制的礁灰岩厚度对应。

5讨论

大脑坡铅锌矿的成矿主要与地层、岩性、岩相和构造等密切相关,较强的铅锌矿化与化学成分极纯的岩石以及原生孔隙、后生裂隙发育的高渗透性藻灰岩有关;化学成分不纯、岩层塑性大、孔隙裂隙不发育的岩石,仅有微弱矿化或无矿化。矿区藻灰岩控矿主要为岩石物理、化学性质控矿。大脑坡铅锌矿的Pb具有多源性,主要来自深部(壳幔),Zn主要来自下部地壳,由深大断裂导入矿区赋矿体,S主要为古海洋硫酸盐硫,热卤水为中—弱碱性还原性溶液,矿床属低温热卤水成因。

在寒武世早期,随扬子陆块被动边缘受同生断裂控制走滑盆地的形成,Pb、Zn幔源物质进入还原水体或封存于海水的集中、沉淀过程中,藻类生物对 Pb、Zn直接吸取,起到富集剂的作用。随着地层的深埋,沉积了含矿的泥状物质(矿源层),在封存热卤水的作用下,使同生沉积的矿泥发生了重结晶及矿物重新组合,在厌氧海相沉积物中,细菌将硫酸盐还原为H2S,H2S与 Pb2+、Zn2+等离子反应形成硫化物沉淀,于有利的岩相部位形成了整合型似层状、透镜状铅锌矿体,随着同生断裂的复活和深部热流的驱动,上升的幔源 Pb、Zn及萃取的壳源物质进入具有孔隙度大的礁相,沿有利构造和岩性部位成矿或叠加富集,使贫铅锌矿富集并形成脉状及不规则状矿体,即为最典型的似层状矿体,其规模最大、最密集的地段即为NE向构造两侧地段。

参考文献

[1]曹亮,段其发.扬子型铅锌矿的成矿特征及找矿进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3,29(4):308-317.

[2]陈明辉,胡祥昭.湖南渔塘铅锌矿集中区地质特征及成矿问题讨论[J].地质与勘探,2011,47(2):251-2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矿局.南岭地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雷力,周兴龙,文书明,等.我国铅锌矿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J].矿业快报,2007(9):1-4.

[5]李宗发.湘黔边境铅锌矿带硫铅同位素组成特[J].贵州地质,1992(3):246-254.

[6]刘宝斌,张建华.鄂西铅锌矿硬、脆、碎地层钻探取心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7(5):45-46.

[7]张德辉,朱帝杰.利用综合物探法精准探测弓长岭露天矿采空区[J].金属矿山,2015(10):163-167.

[8]胡耀星,张冰.黑龙江省鹿鸣钼矿地球物理特征及异常模型[J].金属矿山,2015(1):82-85.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Danaopo Pb-Zn Deposit in Huayuan County, Hunan Province

Mao Danglong

(Hunan Province 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s Assessment Center)

AbstractThe Danaopo PB-Zn mine is located in the area that is 2 km distance from Huayuan county in the southwest direction,it is occurred in the Jiaonong-Maogou reefs in the south of Huangyuan-Zhangjiajie fracture,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third and fourth sub-segment reef facies belt of Qingxudong lower segment strictly.Based on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 Danaopo Pb-Zn mining area,firstly,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strata,lithology,lithofacies and structure are discussed;then,the deposit genesis is studi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metallogenic materials and ore-forming fluids,it is show that the Danaopo Pb-Zn deposit is belongs to the sedimentary rock low temperature thermal brine deposit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thermal brine deposit after diagenetic stage;finally, the geochemical and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indicators of the mining area a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mining area.

KeywordsJiaonong-Maogou reef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Mineral deposit genesis, Prospecting indicators

(收稿日期2015-12-08)

毛党龙(1970—),男,高级工程师,410007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芙蓉中路二段223号。

猜你喜欢

白云岩铅锌矿灰岩
灰岩矿矿石分级利用的应用实践
江西千子岭铅锌矿床勘查过程与找矿启示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尼泊尔加尼甚(Ganesh Himal)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南海礁灰岩稠油油藏注富气混相驱实验研究
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
全球十大铅锌矿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岩储层研究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