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私人定制》回顾与反思“冯氏风格”

2016-06-02彭焱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400044

人间 2016年4期
关键词:私人定制转型

彭焱(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从《私人定制》回顾与反思“冯氏风格”

彭焱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冯小刚电影以他的喜剧著称,他屡试不爽的电影中,我们都能够找到“冯氏幽默”的影子,从他的经典喜剧三部曲《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甲方乙方》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他个人喜剧风格。冯氏幽默自称一家,特色鲜明,有人指出,如果冯小刚一直把“冯氏幽默”继承下去,那么他是一个具有作者风格的喜剧导演。本文以他的《私人定制》为例探析冯小刚喜剧中的个人风格与问题。

关键词:冯氏幽默;叙事技巧;转型

一、不变的冯氏幽默

冯小刚电影以他的喜剧著称,他屡试不爽的电影中,我们都能够找到“冯氏幽默”的影子,从他的经典喜剧三部曲《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甲方乙方》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他个人喜剧风格。冯氏幽默自称一家,特色鲜明,有人指出,如果冯小刚一直把“冯氏幽默”继承下去,那么他是一个具有作者风格的喜剧导演。然而,从夜宴开始,这种幽默变了味,被高概念电影的炫技冲淡了。后来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基本上找不见这种幽默的影子,从主题以及人物类型来分析,这些影片中都远离了他在经典三部曲中的喜剧元素。冯氏电影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词:

(一)小人物。在冯小刚早期电影中,我们可以常见许多小人物的形象。《大腕》中电影厂下岗摄影师优优;《甲方乙方》中的姚远;《不见不散》中的李清、刘元。从这些角色的职业定位中我们很难给予他们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不断的工作更换或者始终把职业作为一种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存在。他们不是暴发户就是下岗工人抑或城市小白领。职业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内隐着这些人在现代极大竞争的物质社会中不断挣扎的辛酸悲苦。然而冯小刚电影中不是反面直接地用悲剧的形式来变现悲苦,而是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反讽与黑色冷幽默来处理。通过对影片小人物的错位的幽默来表达影片的内涵。常常这类电影中的结构小人物与命运抗争,不断奋进又不断遇到挫折,在一系列难以把控的事件中偶然性地达到圆满的结局。冯氏电影结局始终是大团圆的形式,片子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类型,而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奋斗中面临着挫折,他们在挫折中又表现出喜剧化处理矛盾的内心表达。

在《私人定制》中,影片主要以四个段落交代了五个人的圆梦旅程。和以往的喜剧片一样,冯小刚导演的《私人定制》仍然没有摆脱小人物这一类型化的角色。在他的电影中,小人物是一种鲜活的存在,他们代表着一个阶层的文化层次以及审美水平。《私人定制》中范伟饰演的司机和王宝强饰演的弹棉花农民都是这一阶层的代表,他们木讷压抑,被社会强大的竞争压抑的难以表达和实现自我。他们的梦想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圆梦设计师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得范伟为代表的司机极度渴望当一回清官。这一主题概念源自于我们社会中的腐败问题,影片紧扣政治主题。如果说电影是一种想象性达成,那么冯小刚则期望通过用电影的表达方式来讨论当今的社会热点,仿佛喜剧与讽刺是天生一对,冯氏幽默不粗暴赤裸地抨击政治体制,而是以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对政治的关注,这一方面可以借剧中人物之口释放观众的政治表达,一方面又可以用喜剧的形式通过审查提高票房。

早在1955年至1958年的十七年电影中,我们国家的喜剧题材电影就曾在夹缝中获得发展。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属于吕班导演拍摄的讽刺喜剧《新局长当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1],这些影片主要讽刺国家干部身上残存的官僚主义作风,讽刺人民内部的不良倾向。从主题上看,冯氏电影在政治上触及较少,《一九四二》作为历史片灾难片,避开了1958年的饥荒题材,应该说是对政治的妥协,这是一次转向,直接从喜剧转向了大悲剧的创作,导演个人打乱了已成的创作风格。《私人定制》则是一次喜剧的回归,把政治腐败与环保作为外衣,寄托于一个荒诞的故事架构上,减少了真实影像的批判力度。

(二)低成本、高回报。冯氏喜剧电影走的低投入路线,没有公路追逐,也没有长远的旅途,不是公路喜剧样式,也不是港台式的无厘头。《私人订制》被认为是《甲方乙方》的续集,并在主题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投资上,两部影片都是低成本制作,获得高额回报《甲方乙方》的总投资600万。获得3600万票房,同样低成本的《私人定制》获得6.6亿元票房,这在2013年贺岁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尽管高票房,但是本片的口碑并不如人意,甚至冯小刚本人的微博中都表示,本片仅仅是为了挽回《一九四二》的损失,是一部还人情的影片。也就是说本片并不是导演诚意之作,当然冯小刚本人也并不从艺术上看好本片。然而华谊公司却对此片的票房号召力早有心理预期。6.6的票房已经超越了许多诚意之作。近年国产电影票房增速迅猛,许多低成本影片都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失恋三十三天》、《北京预见西雅图》、《人在囧途之泰囧》、《小时代》以及《致青春》这些影片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些电影都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1.中小投资;

2.目标受众为年轻人,一般为白领或学生群体;

3.喜剧为主;

4.偶像电影;

5.现代都市题材;

6.大团圆结局;

7.新生代导演主导。

这类电影在投资上较大片少,题材上切中社会现实,爱情与喜剧是影片的叙事核心,偶像演员的参演是影片的卖点。除此之外这类型的电影还注意开发80、90后年轻人的怀旧情绪,青春主题格外的突出。影片成为都市生活的青年人群逃离生活、反思自我、怀念情感的重要发泄渠道,此类电影成为青年群体释放自己的乌托邦。这类电影除了出题切合观众的需要外,还在编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影片大多改变字流行小说,有着庞大的固有粉丝群。这位影片的营销铺平了道路,剧作结构上也是严格按照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建构的,编剧导演的年轻化促使影片更加贴近受众群体。例如《小时代》的创作就使用了大数据调研法,对潜在受众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在选取演员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影片的成功越来越不再是导演个人的功劳,毕竟许多影片的导演并非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私人定制》从题材和结构上看,与目前新生代导演的创作有所不同。冯小刚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更加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更加考虑作品的主题。新生代导演更加关注作品的市场价值,票房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艺术性,甚至可以牺牲艺术而展示纯娱乐。

当前国产电影任然面临三重尴尬境地:一重是政府嘉奖却票房惨淡;二是艺术性浓厚的获奖影片却票房惨淡、无人问津;三是未过审的优秀影片。[2]冯小刚电影一直遵守着市场化制作的道路,鲜有票房惨淡的作品。其最被学界认可的当属他具有个人风格的喜剧电影,有人指出如果冯小刚坚持他的喜剧创作而不向悲剧转型,极有可能在喜剧上有更大的建树。凭借贺岁喜剧片构建起了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小品式喜剧、平民化主人公以及京味儿调侃。冯小刚电影还夹杂着浓厚的“王朔主义”风格、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非诚勿扰》《私人定制》都深受编剧王朔的影响,导演和编剧互相诠释着对方的作品,冯小刚是王朔主义的新的诠释者,并将王朔主义从岌岌可危的年代传承下来。《私人定制》把此前王朔主义无法充分实现的大众文化表意,在这部电影中通过雅俗调侃与反讽表现出来。王朔主义兴起的时期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而《私人定制》是在市场经济已经实践比较成熟的新时期[3]。这些影片都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把政治经济变革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形态和问题通过精细化、类型化的人物表达出来。一种戏谑地、插科打诨式地嘲笑和反讽揭露社会问题。

二、小品的影像化展示

冯小刚电影的小品化性质被广泛讨论,《私人定制》一片把这种特质发挥到了近乎极致的地位。电影是一门声画艺术、更多地通过画面和音响来展示。而小品相声则通过戏剧性地对话呈现出戏剧张力,得到语言上和演员肢体上的戏剧效果,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在《不见不散》中,这种嘲弄又转向了对电影人和国内出国人员的冷嘲,“本来他们智商就低,再不给他们选点好看的景,不是更看不过去了吗?”“什么第七代导演,第八代也没人看。”“你下飞机就问我为什么为什么,我知道你为什么,你整个就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出国前没经过外事教育啊?”。冯小刚电影语言的调侃在淋漓尽致地表现都市小人物的小智慧、小聪明、小狡猾方面有独特之处。[4]总体来说小品主要靠语言来传达艺术效果。冯氏电影中多语言少动作的特征呈现出更多小品化特征。例如京味浓厚的喜剧台词、正反人物以语言相讥笑而不是动作对抗、人物形象随语言表达呈现出来。这些都是传统小品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私人定制》把九十分钟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四个部分以室内喜剧为主,整个影片依靠对话支撑发展。呈现出明显地小品化特征,此外四个部分的划分法也打破了电影的梦境化特征,间离作用使得影片破碎化,以至于《私人定制》被称为四个小品和一个配乐诗朗诵的故事。

《私人定制》的结构是成块状的,但是又不同于昆丁的《低俗小说》呈现环形叙事。《私人定制》的叙事板块之前并没有关联,每一个故事与前一个故事都表现得相对独立。这类结构的影片逐渐增多,例如《北京爱情故事》《天注定》都是这样的叙事结构。块状结构表面上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特点,但在主题上去非常一直。无论是《私人定制》还是贾樟柯的《天注定》都在主题上非常一致。呈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内涵。

《私人定制》虽然从结构上类似与《天注定》《无耻混蛋》,但是每一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艺术意蕴,而是更多的呈现出强烈的小品化特征。语言插科打诨般幽默、人物动作依赖情节发展,语言多于动作本身。这些都是戏剧化电影的特征,导演并没有在故事意蕴中下功夫。尽管从主题上批判了现实问题,然而仍摆脱不了每个故事都像主流文化的妥协,说教般的结局让人们审美疲劳,依托在低俗喜剧的外壳下在大众传播中仍有一席之地。此类影片昙花一现般并不值得深入分析,短暂的商业价值使得价值本身不具备长久的延续性。新媒介时代推波助澜般的促使此类电影成为娱乐的快餐,影片很快便会被观众遗忘,并不值得观众的仔细回味。

影片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一个愿意做烈士的女子病毒式沉醉般的演绎剧中人物。一路狂奔,四散逃路没有任何阻拦,笑料寄托在越狱的荒诞性中。人物建构虚幻化,故事本身经不起推敲,观众如果能短时间接受剧作的假设便能愉快的观看本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类公司,从一般现实逻辑讲,需要观众接受故事的叙事逻辑,这种叙事逻辑非同于科幻、魔幻。它是现实的重新结构,这种结构脱离于现实,又紧紧联系现实,如果故事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商业或者艺术价值,那么这类故事结构都不能被人们接受。在娱乐之中,这样的结构被娱乐本身消解,人们并不会反思故事本身的虚幻性与假设性,而是沉醉在碎片化的影片中。电影梦境的营造让观众在娱乐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结语:

《私人定制》依然继承了冯氏幽默和小品化的特征,并把这种风格推向新的方向,影片本身的讽刺效果展示得过于戏谑和赤裸,以至于带有某种说教的味道,而喜剧化的本身的支离破碎结构并没有把讽刺化喜剧电影推向新的艺术高度,而是架空了讽刺喜剧的传统,使得影片徒有讽刺之表而不见深刻。

参考文献:

[1]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15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王一川.从大众戏谑到大众感奋.文艺争鸣J.2008.11。

[3]张颐武.众说冯小刚J当代电影2006.11。

[4]刘振东/杨晓辉.相声小品的电影化.电影文学J.2009。

中图分类号:J9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22-02

作者简介:彭焱,男,26岁,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3级戏剧与影视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私人定制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张宗琪“私人定制”正潮
报喜鸟集团 云翼互联 实现服饰“私人定制”
高校首推教师“私人定制”,是创新还是噱头
质造:给马云、王石做“私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