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小国崛起?

2016-06-01

商界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国东南亚大国

东南亚以廉价劳动力和战略位置吸引着全球制造企业,但是在机器代替人类、制造业回归西方本土的大趋势下,东南亚还能拿到多少红利?

最近,很多朋友都问我,东南亚市场是否有机会,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的确,由于文化背景相近,以及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很多中国企业和创业者开始瞄准东南亚。

不过,东南亚公开的一些数据显示,人口将近6个亿,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偏高。按照之前中国的经验,东南亚人口红利正在爆发,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特别是随着中国的产业转型和人力成本的激增,大量制造产业正在向东南亚转移。那么,东南亚是不是一片创业乐土呢?

崛起的亚洲

暂时放开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中先是韩国,然后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从最初来说,多少都有西方产业转移的原因。由于西方国家工会的强大和人力成本的高昂,一些制造业转移到了亚洲,而那些政治稳定,有教育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就顺利接过了这个市场(香港是个例外,新加坡却不是。新加坡的石化产业和曾经的电子产业还是很强大的)。

但时过境迁,日本、韩国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在很多关键领域位于上游,而台湾和新加坡也在主动或被动地转型,制造业的比重越来越低,其他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所以,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迸发了巨大的能量。但现在,中国也面临人口红利衰退和成本激增的问题而被迫转型。那么,是不是说,东南亚的黄金期到来了?

再回顾一下,从日本、韩国,到台湾、香港、新加坡,再到中国大陆,这些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共同基础是什么,我个人归纳,有三点:

第一,政治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府,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政策,是很难有持续快速的发展;

第二,重视教育。这点非常重要,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很强大。我们很多人总是羡慕和佩服西方的教育,总是说西方人科学素养高,但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很强大。我们日常媒体和杂志里看到的多是西方佼佼者,但多与西方普罗大众沟通,你就知道中国人的基础教育和基本素质真的不比他们差。至于更多不发达国家,其教育水平和整体国民科学素养,就更不用比了;

印度尼西亚人民的“稻田自行车”

第三,民众勤奋。这其实和第二条可以合并,一个勤奋的民族通常都是重视教育的民族。以前有个说法,叫做资源诅咒,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掌握非常优势的资源,往往变得懈怠,一旦资源价值失去,这个民族或国家衰败得特别厉害。我就特别期待可控核聚变顺利产业化的那天,很想看看中东那些有钱人该怎么办。

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符合这三点,而这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然后我们再看东南亚,仅政治稳定这一项就无法实现,不过除了新加坡(新一代国民的勤奋度已经有直线下降,但还好教育还不错),其他东南亚国家基本都只能笑而不语了(越南相对稍好一些)。

所以,我们说东南亚有人口红利,在产业转移和城市化中有机会。我认为,这个市场空间是有的,这个发展趋势是可以看到的,但是说他们会不会成为类似中国这样的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进引擎,我并不看好。

人才竞争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主题,就是国家的竞争,其实核心是技术,是人才。

在我看来,80年代日本的制造业和品牌塑造能力完爆美国,当时有人认为美国已经日薄西山,要被日本取代,但到后来美国二次崛起,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互联网时代美国重新占据了技术,以及资本的最上游,甚至硅谷的公司能吃遍全球。

回到最初的话题,东南亚发展最大的制约是什么?人才匮乏!

现在,技术对产业的重要性,超过历史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纪。从德国,我们可以看到全自动屠宰场,生猪进去,香肠出来;在美国,我们看到特斯拉的汽车厂,原本需要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企业,现在只需要一两百人。

别提失业率,那是政治家的事情,资本家只看投入产出比。机器人不会抱怨加班,机器人犯错比人类少,机器人没有工会,不会争取利益,机器人也不会要求加薪和休假……

现在美国的工会似乎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资本家已经找到了解决工会麻烦的方法。孙正义在日本说,通过机器人技术,日本可以反超中国,看看这家伙的投资史和眼光,相信他不是随便说说的。新加坡有新闻说,2020年左右新加坡自主技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大概可以上路了。如此一来,少了司机的费用,用车成本会变得更便宜。

在机器代替人类的大趋势下,在制造业回归西方本土的大趋势下,东南亚还能拿到多少红利?还能拿多久红利?更不用说,在基础设施和政治稳定性上,东南亚的缺陷,简直更加不忍直视。

不过技术的变革和世界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目前而言,东南亚还是有相当的一段好时光可以过,还有相当一段快速发展期可以享受,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中美全球角力的影响。

小国的生存之道

大国之间的竞争,是技术、人才的竞争。那么作为小国,人力资源不可能如大国那样,技术资源也会相对匮乏,如何在大国技术和人才优势下生存和发展呢?其中我认为,有五点:

第一,发展教育,引入外脑。

在亚洲四小龙中,有三个华人地区。起初,人口基础素质最低的,其实是新加坡。60年代新加坡刚建国的时候,文盲比例高得惊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我们知道,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很多大陆的知识分子和高级人才,避难躲到香港;而内战结束时,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带去了大量的学者和技术人才。但新加坡什么都没有。

李光耀曾跟邓小平说过,当年跑南洋的都是混不下去的沿海渔民,读书的种子都在大陆,新加坡能搞好,大陆没理由搞不好。这句话刺激了邓小平,但其实也是李光耀的真实担忧。新加坡的人口素质,从开始来说,并不高。

但今天我们看,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全球排名与北大、清华相当。此外,在新加坡成立不到二十年的新加坡管理大学,虽然因为规模原因没有综合排名,但是其中的李光前商学院,是排名亚洲前三的商科专业。一个弹丸小国,为何做到如此厉害的高等教育?

实际上,一个大学的排名,主要是看论文数和论文质量,而不是本科生的录取分数线。我在新加坡遇到各种大陆来的博士,多得简直令人发指,好几次一桌人吃饭就我一个人不是博士。后来我就问过一些人,在新国立、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生里,来自中国的比例是多少,结果是超过70%,而且来自中国的教授和学者也非常多。

常在新加坡的人都知道,你遇到的职业发展比较不错同时中文还特别流利的人,很多都是通过新加坡的奖学金计划从中国来到新加坡的。搜索维基百科也有中新奖学金项目的词条,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个项目影响力可能没多大,但是在新加坡,我发现会在各种场合遇到这个项目引进的人才,而且都是中国的学霸。

新加坡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持续不断通过奖学金计划引进中国年轻人才,其实是他们的基本人口政策之一。

第二,抱团结盟。

典型如东盟,通过区域联盟,增加整体的竞争实力。

但实话说,区域联盟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有限的。东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也存在非常严重的分歧。就如南海问题,菲律宾几次试图推动东盟发布对抗中国的决议,但是都没有能在内部获得通过。

抱团结盟其实只是账面上看上去厉害了一些,但事实上,真要遇到大的危机和风险,这个联盟的稳定性不堪一击。

第三,合理利用大国竞争。

举个简单例子,你是一个小国,如果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现在中国来了,日本来了,德国来了,几家都来抢这个生意,来推销自己的技术,你就可以开价码了。

首先,作为小国,我政府没钱,你给我低息贷款,你花钱你来修,修完了运营起来,我按年给你还钱。其次,配套设备和日后更新维护,你教给我们,给我们技术资料,帮我们建厂,以后我们自己做。几个大国为了抢这个生意,打造成功案例,也许某个国家就答应了。小国用最低的成本和投入,完成了基础建设的升级,带动了周边产业和就业。

但如果这里不存在大国竞争,比如有这个技术能力的只有日本一家,你小国就没得选了。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后期还要不断花钱维修和更新配件,简直是无底洞,那时你怎么办?

玩大国平衡需要政治智慧,首先你要看清楚局势。大国是良性竞争,你就可以左右逢源,赚到利益。如果是恶性竞争,你千万躲得远远的不要去碰。通俗点说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武斗的小国会成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从朝鲜,到越南、乌克兰,再到叙利亚即是如此。

其次,大国竞争中,尽量不要明确地站队,即便被迫或者主动站队,切记不要为一边去挑衅另一边,也不要强出头。我们知道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亲如一家。但是以色列在中东,跟叙利亚有世仇的情况下,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对比土耳其的莽撞,看看以色列是怎么做的。

我小时候,中国当时因为意识形态冲突和本国民族宗教构成的原因,在巴以冲突中完全站在巴勒斯坦这边,当时的新闻报道一边倒都是支持巴勒斯坦。但时过境迁,我们去看,以色列从没有因此记恨和埋怨中国,而且不断主动示好直到1992年中国政府才同意建立双边外交关系。这也是智慧小国的生存之道,尽管作为美国的亲密伙伴,以色列在外交上,对中国、俄罗斯,一直都尽可能保持友好,至少不冲突,不挑衅。

第四,正向影响大国决策。

小国能影响大国政策么?当然能,不过有两种,一种是负面的,也就是对自己越来越不利的;另一种就是正面的,但是希望做出正面的影响,确实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布局了。

以色列依然是这方面最成功的典范,我们说美国不遗余力地支持以色列,而这背后是什么?犹太人在美国控制和掌握了影响力,不遗余力影响和扶植的结果。美国最好的大学,美国最强大的媒体,幕后老板都有大量犹太人存在,犹太人进入名校的难度远低于亚裔,而名校则是美国精英阶层最基础的社交标签和社交平台。

又要提李光耀和新加坡,在东盟国家中,李光耀崇高声望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成功地劝说邓公停止向东南亚输出革命。到今天我们都看到,中国很多地方官员,都要去跟新加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的国企改革,正在学习淡马锡的模式。

那么,这个对新加坡的好处是什么呢?淡马锡最大的投资方向,除了本土,就在中国。新加坡的主权基金,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中国政府资源支持,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在中国高速增长的这些年,新加坡借此获利不菲(淡马锡最大的股东是新加坡财政部)。

第五,尽量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业。

这个不用太多解释,小国很难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有一两个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就有跟大国讨价还价的资本了。典型的如以色列、芬兰、瑞士、瑞典等,很多小国都能在一些特定领域站在世界顶端。

这里有些人会说,某国家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依靠良好的地理位置吗?

如果你守着优势都不会发挥出来,那才是真傻。

就好比以前姚明打NBA的时候,很多心态扭曲的中国人说,姚明不就是长得高么,你看他跑得也不快,弹跳也不行,各种无脑黑。有优势能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本事,你有优势不发挥非要跟别人去拼你不擅长的东西,那才叫愚蠢。

国家也是,特别是小国,你不可能全面与大国去竞争,但你把优势领域做到极致,把优势产业发挥到极致,就是你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所谓地理位置好,发挥出来,就是新加坡,发挥不出来,就是马来西亚。

猜你喜欢

小国东南亚大国
小国名企斯太尔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