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分析
2016-06-01王振永
●王振永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分析
●王振永
目的:探析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心理学测试,并根据中医量表中的辨证分型标准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腑滞浊留证、瘀血阻络证、热毒内盛证、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中医证候积分与时间测验呈正相关,与个数、分数测验呈负相关(P<0.05);肾精亏虚证与年龄呈现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识损害越严重,中医证候评分越高,则中医证候严重程度越深,而肾精亏虚证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痰浊和腑滞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用药依据,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中医证型;相关性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多数患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其生存质量。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1]。中医学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等相关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中医学证候类型研究却较为少见。本次研究选取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评价,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最大84岁,年龄最小46岁,平均年龄为(65.31±2.54)岁;文化程度如下:小学及以下16例,初中13例,高中14例,大学及以上9例。参与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52例患者中无肝肾功能障碍、重度感染及分泌系统疾病、精神病史、外伤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在参与此次研究前,由患者本人或家属代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次试验由五名专业人员设计量表,合作完成量表评估工作。参与此次评估工作的所有人员均经过系统、正规的培训,且均选择单盲法进行评估。采用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和评分[3]。使用神经心理学测验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简易神经状态量表(MMSE)、符号数字转换、连线、符号划消等,此次评价建立在适用性、全面性、有效性的基础上,以此为基本原则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候出现频率、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的相关性进行观察、研究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研究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相关性使用Spearman分析,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
52例患者中,肾精亏虚证26例,痰浊阻窍证14例,腑滞浊留证6例,瘀血阻络证3例,热毒内盛证1例,肝阳上亢证1例,气血亏虚证1例。
2.2 中医证候与神经心理学相关性分析
中医证候积分与时间测验呈正相关,与个数、分数测验呈负相关(P <0.05);肾精亏虚证与年龄呈现明显正相关(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中医证候与神经心理学相关性分析(r)
3 讨论
从此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识损害越严重,中医证候评分越高,则中医证候严重程度越深。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中医证候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此外,肾精亏虚证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心状态,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总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痰浊和腑滞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用药依据,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中医院)
[1]李慧英,蒋初明,高永红,等.急性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相关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4):385-388.
[2]郭闫葵,宋锐,曹晓岚,等.中老年不同年龄阶段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医证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22-24.
[3]姚婷,张允岭,高芳,等.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伤特点及与中风证候要素关系的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15(2):43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