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 注重发现培育干部内心的善
2016-06-01郑祖轩
◎郑祖轩
镇海 注重发现培育干部内心的善
◎郑祖轩
●工作亮点
镇海新城
概况:镇海,古称蛟川,辖2镇4街道,区域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人口23.5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美誉。全区有党组织1362个,党员19670名。近年来,镇海区委组织部围绕进一步树立风清气正用人导向、全面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发挥人才工作综合效应、建设公道正派模范部门抓好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区“六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领雁工程”,选优育强基层党组织书记
镇海区把加强村(社区)书记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基础工程”,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在村(社区)书记选拔任用、待遇奖励、退职保障等方面明确政策,对优秀村(社区)书记发放任职贡献金和“金雁奖”津贴。多渠道选优配强村(社区)书记,选派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常态化储备了200多名村级后备干部,每年选任镇(街道)机关干部到村(社区)兼任副书记,用好“三级书记上党课”“领导干部上讲台”“书记讲给书记听”等培训载体,提高履职能力。2015年开展区“好支部、好书记、好主任”评选,2016年开展“两优一先”评选,有45个党组织和100名党员获得省市区级荣誉。
“底线规则”40条,规范农村基层组织运行
镇海区聚焦当前农村一定程度存在的制度执行失范、落实无力和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出台《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运行基本规则(试行)》,围绕“工作领导体制、民主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社会管理服务、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村级班子建设”七个方面,把原来农村多、杂、散的规章制度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40条“底线规则”,健全村两委周会、党员月会、村民代表季会、“六议两公开”、“三务”公开等制度,每年组织镇(街道)和村书记开展“双述双评”,落实抓党建责任制,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行以来,农村组织运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村班子的公信力、凝聚力进一步加强,重点工作推进更加平稳有序。
严把戒尺,常态化治理“为官不为”
镇海区立足基层干部和区域工作实际,出台《镇海区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实施办法(试行)》,将不适宜担任现职情形细化为大局观念不强、工作实绩差、群众满意度低、德行表现差、其他情形等5个类别26种情形,涵盖基层干部履职方方面面,让干部有形“对照”。同时,在适用情形衡量标准上也是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实践中尽量体现简易性和可操作性。自2014年以来,该区动真碰硬,对存有关键时刻担当意识不够、中心工作落实不力、工作状态不集中等情形的12名区管领导干部进行了“下行”调整,为推进全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新风气。
筑巢引凤,构建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
镇海区倾力打造长约6公里的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整合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三校一所一院”、八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十余个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5名,中科院、工程院共享院士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7名,省“千人计划”人才50名。大街沿线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省级留学生创业园入驻新兴产业类企业900余家。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等五大科技创新平台累计引进创业企业116家,注册资金7亿元,向全区企业输出科技成果交易额达2.75亿元,成为创新资源富集、高端人才集聚、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人才领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