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无公害养殖的环境控制要点
2016-06-01吴艳萍
吴艳萍
中图分类号:S83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1-0014-02
无公害养殖是指在养殖过程中既要保证蛋鸭的正常生长,又要实现环保不能给环境带来污染。蛋鸭场的产地环境是影响鸭蛋产品质量的基础因素,是实现蛋鸭无公害生产的必备条件。实现无公害生产所要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有毒有害物质、病原微生物、温度、湿度、光照等。
1 鸭场空气质量的控制
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蛋鸭的生产过程,对蛋鸭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使蛋鸭生产达到无公害生产的要求,蛋鸭生存空间空气的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空气质量主要受空气污染物含量的影响,空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或动物活动以及自然现象产生,排入大气的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烟尘和飞灰,以及附在其上的病原微生物,按其颗粒大小分为飘尘(可吸入颗粒物)、降尘、总悬浮颗粒物。飘尘指大气中颗粒物径小于10μm的固体颗粒,它的粒度小、质量轻,能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又成为浮游粒子或可吸入颗粒物。降尘指空气中粒径大于10μm的固体颗粒,它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沉降到地表面上。总悬浮微粒指空气中微粒小于的所有固体颗粒。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蛋鸭场的空气环境分3个区域:缓冲区(指场区周边向外延伸500m范围内的区域)、场区(指运动场和水场区域)和舍区(内)。根据农业部行业标准要求,空气污染物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恶臭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等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等6项指标,都要符合要求的标准。
鸭舍空气污染物的含量,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对鸭舍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养鸭过程自身产生的污染。在控制和消除污染的同时,必须保证蛋鸭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为前提。
1.1 控制和消除鸭舍的有害气体 基本思路是杜绝或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有害气体一旦产生则设法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粪便中的硫化氢、氨气向鸭舍空气中溢出。加强通风换气,把鸭舍内过高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气体排出舍外。在鸭的饲料中加入益生素类活菌制剂,减少粪便中的氨气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1.2 控制和消除空气中的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及病原微生物 基本思路是减少颗粒物的产生,颗粒物一旦产生则尽量消除。加工饲料、取暖、清理卫生等各项活动尽量减少灰尘、烟尘的颗粒物的产生。因为在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一般附着在空气颗粒物的表面,容易传播,有些颗粒物还能引起部分蛋鸭过敏。进行鸭舍除尘。除尘的基本方法包括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式除尘、静电除尘等。在鸭场周围及其运动场绿化造林。树木不仅吸附尘土,而且能够降低鸭场整个区域的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氧气量。
2 鸭场内部布局的控制
要使鸭蛋达到无公害生产的标准,内部布局必须合理,主要目的是防止疫病的传播和交叉感染,减少应激致病因素。
饲料生产区(库房)、办公(生活)区、养殖区、粪便堆积处理区分开,中间设隔离墙或设有绿化带,粪便污物堆集处理区距离养殖区应不少于150m。污道和净道分开,也就是运送饲料的道和清理粪便的道分开,不能交叉。
养殖区内,种鸭舍、孵化室、育雏舍、育成舍、商品成鸭舍之间应分开,并保持适当距离,彼此之间应不少于15m。鸭舍的布局一般顺序应该为:在蛋鸭养殖区,消毒间更衣室——成鸭舍——育成鸭舍——育雏鸭舍,育雏鸭舍在主风向的上风头。鸭舍、运动场、水场组成一个完整的鸭的生活单元(或称养殖单元),它们面积的大致比例是1:3:2,运动场有15~30°的倾斜度。
3 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
雏鸭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御寒能力差,在一定的日龄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要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步降低温度。育雏期间要注意温度保持相对恒定,雏鸭有规律地吃食、饮水、排便、休息,说明温度正常。育雏期间各阶段较为适宜的温度为:第1周龄30~32℃,第2、3、4周龄分别比前周龄低2~3℃。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第1周龄保持光照23~24h,以后每周减少2h,直至减到每天光照保持14h为止。蛋鸭为水禽,喜欢游泳,但圈舍不能潮湿,垫草必须干燥。雏鸭出壳3d后,可陆续下水游泳,但时间不能过长。
4 鸭场外部环境的控制
要使鸭蛋达到无公害生产的标准,选址必须正确。详细考察周边环境,所处位置应该达到以下条件:鸭场周围3km范围内,没有产生污染的大型化工厂、矿场、畜牧场、屠宰场等污染源。鸭场距公路干线1公里以上。距离村镇居民点至少1公里以上,利用地表水,上游不得有任何污染源。选择通风透气良好、排水方便、最好为自净能力强的沙壤土。水源充足,电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