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

2016-06-01杨玲陈红刚王伟明宋经保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44300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体育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教育

杨玲,陈红刚,王伟明,宋经保(.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

杨玲1,陈红刚2,王伟明1,宋经保121
(1.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涉及的层面及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涉及教育平台、策略方法、物质条件、人文环境、思想认知、管理评价等6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的运行方式:课内与课外一体,筑牢教育阵地;有形与无形相溶,完善教育策略方法;硬件与软件共建,丰富教育物质条件;显性与隐性齐抓,打造人文教育环境;宏观与微观结合,明白教育的思想认知;过程与结果并重,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与评价制度。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高校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就是将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教育本体,贯穿到高校教育中,使这种以身体活动为原初载体的特殊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各环节,让其在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在体育教学中以技能教育和课堂活动为载体,传授特定的体育意识、价值观等,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体育品质、体育道德及规范;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以高校范围内的体育精神、体育制度、体育物质等所有体育文化现象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实践体验、环境熏陶等,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1]。参考卢元镇教授对体育文化的界定“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本研究以广义的体育文化教育为范畴展开。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依托于体育显性课程,同时又包涵了体育隐性课程全部。体育显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体育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文化教育需要体育显性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沉着机智、公平公正、团结奋进等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体育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体育课程,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个性品质的发展,它由高校体育物理要素(如场地、器材等)和精神要素(如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体育风气、教师人格等)构成[2],体育文化教育中的“环境熏陶”就属于体育隐性课程范畴。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显性课程、体育隐性课程之间既相关联又有区别。其一,就影响方式而言,显性体育课程是向学生传递有形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对学生影响是有形的;体育隐性课程是相对隐藏起来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潜隐性,是无形的;体育文化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熏陶感染等路径实现,对学生的影响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其二,就教育系统而言,显性体育课程是按照体育教材的内在逻辑编排进行的;隐性体育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来发生影响;而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有逻辑编排的技能教育、教学活动情境完成,另一方面它也通过学校体育环境的熏陶实现。其三,就涉及的范围而言,体育显性课程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对象;体育隐性课程以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和非制度文化、体育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等为对象;而体育文化教育涉及了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的全部。其四,就存在状态而言,体育显性课程以具体的体育活动而存在;体育隐性课程以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载体而存在;而体育文化教育存在于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文化活动及一切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之中。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分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了思想认知、实践平台、教育策略、环境条件以及管理评价等诸多方面,本研究围绕这些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涉及的层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教育的保障机制内容,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积极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围绕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保障层面,以及保障策略等内容,初步拟定了《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层面及策略》(专家问卷)两类问卷调查表。聘请全国10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经过两次修改,形成了正式问卷。使用“再测法”,间隔两周,对两类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问卷再测信度系数均接近0.9。学生问卷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了我国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等地域高校各4所(共计20所),每校不同性别、年级学生100名(共计2 000名)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共计2 000份,回收率为93%(回收1 863份),有效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1 761份)。专家问卷在全国不同地域的高校,选定5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校体育教师与高校体育工作管理者为调查对象,其中东、南、西、北、中部高校专家各10名。问卷分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采用特尔斐法,经过反复几轮,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其中封闭式问卷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9、7、5、3、1分值进行打分,主要是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层面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开放式问卷主要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保障要素、保障层面、保障策略等进行意见征询。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1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层面

保障机制是机制按照功能来划分出来的概念,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研究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首要的是理清保障机制涉及的层面,分析各层面的内涵,厘清各层面的关系以及在整体保障过程中的作用[3]。

本研究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以经典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分析和归纳出高校体育教育保障机制涉及的层面有思想认知、教育平台、策略方法、物质条件、人文环境、管理评价等。为了进一步说明各因素对教育的重要性,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将影响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因素重要程度分为5个级别,即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并分别赋予5、4、3、2、1的分数。全国范围内各高校的50位专家(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知识与教学经验,对重要程度进行自由选择,然后根据每个因素不同重要程度的选择频数与分数的乘积,来计算每个因素的总分。根据总分,高校体育教育保障机制涉及的层面依次为:教育平台(250分)、策略方法(238分)、人文环境(221分)、物质条件(211分)、思想认知(204分)、管理评价(198分)。

1.1 教育平台保障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专家们一致认为,教育平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显性与隐性交融的教育,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覆盖范围广,打造科学、合理及可操作的教育平台,能起到贯通教育整体过程的作用。教育平台的设置打造是教育保障机制的核心。

1.2 策略方法保障

本研究调查显示,96%的专家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策略方法都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专家们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以高校一切体育文化现象为载体,教育资源丰富,如何借助这些富有物质质性、饱含人文意蕴,以及充满精神导向的资源作用于教育实践,在于教育者选择的策略途径、形式手段。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自由接受式教育,既无教育过程管理,也无教育效果评价,学生在教育者构筑的体育文化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体育文化内容,自我完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成效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1]。这种教育对于体育精神的自省有积极意义,但教育规范性不强,不利于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明确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策略方法,形成稳定的过程结构与方法体系,是规范教育的根本,它能减少学生发现与吸纳体育文化内容过程中的困惑,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指明方向、提供保障。

1.3 人文环境保障

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它不仅能够体现群体的文化积淀,而且还能产生无形的教育影响[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保障机制涉及层面中,人文环境保障的重要程度总分值高于物质条件保障总分值,表明人文环境保障在这种“内外兼修”的教育中的隐性价值作用。

高校是一个由师生组成的小社会群体,高校体育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氛围,包括体育传统、体育氛围、人际关系等,它对人的心理有辐射作用,在意识及行为层面上规范着全体师生[5]。首先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它不断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中,成为体育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在体育人文实践活动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人的思想、言论、行动都会对自身产生影响;再次,高校群体的体育意识形态也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着个体意识,成为体育素养形成的重要源泉,体育文化教育中人文环境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着内在的教育作用。

1.4 物质条件保障

物质条件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保障。在体育文化实践活动中,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往往来自于对场地器材的满足;同时,体育物质的本身质性不仅影响运动参与的感觉与效果,而且构筑着自身的器物文化,它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6],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82%的专家认为物质条件保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这些物质不仅包括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还涉及校园体育环境中的体育建筑、雕塑、壁画等,以及体育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图书、音像、资料等。体育建筑、雕塑、壁画等是高校体育活动的物理记忆符号[7],它能促进学生对体育的深度理解;图书音像资料与传媒资讯是体育文化教育的工具,能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积淀受教育者体育文化知识,它们在体育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同的价值。

1.5 思想认知保障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个体思想认知,以及群体的观点理念等意识领域,对文化传递中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表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对教育实施力度有着根本性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思想认知包涵3个层面,其一是受教育者的主体认知,是受教育者的体育思想、意识、观念等,它是参与主体呈现出的某种意识形态;其二是教育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体育文化教育理念等,它是开展体育文化教育的源泉;其三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对高校体育文化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建立的促成高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良好的沟通渠道、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长效的工作机制等。体育文化教育是主体在意识层面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意识层面的实践活动一旦受到主动的、有序的引导,将会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1.6 管理评价机制

依据教育科学理论,规范的教育应是在系统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一体化运作,以系统内部的协调运作、整体联动为基础,促进教育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相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的管理评价,就是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等作用,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教育主客体的积极性,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既有显性教育形式,也有隐性教育形式,在管理评价上也就难以系统规范,较大程度阻碍了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管理评价机制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的根本。

2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的运行方式

2.1 课内与课外一体,筑牢体育文化教育阵地

1)科学设置教育平台模块。

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本研究将教育平台的类别设计为“体育课堂平台”、“运动竞赛平台”、“人文活动平台”、“校园环境平台”等4类。“体育课堂平台”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体育精神教育隐藏在技能教育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知识宣传;“运动竞赛平台”是学生体验感受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运动的参与感受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人文活动平台”是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人文讲坛、体育赛事欣赏等,学生从中积淀体育人文知识,从感性到理性,内化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校园环境平台”是通过校园体育物资环境与人文环境领悟内化体育文化,如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等,它是一种微妙的教育领域,不仅可以通过体育的人文美激发运动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还能使学生积极关注大学体育运动,了解体育文化价值观。

2)针对性制定实施方案。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文化实践活动中,82%的学生特别注重自身的体育基础、个人身体特点及兴趣爱好,他们会根据这些条件进行不同的选择。相关专家问卷调查中,部分专家提出了具体建议: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平台方案,需依据体育文化特征及文化传递特点,结合地域环境条件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制定与模块相适应的活动方案,使他们能看到平台环境中对自身有利的因素,积极主动融入到体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来。结合专家建议提出,4大平台模块运行如下(见表1)。

表1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平台[12]

2.2 有形与无形相溶,完善体育文化教育策略方法

1)制定适宜的教育策略。

本研究问卷调查表明,专家们一致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尝试发现体育文化内容,继而内化提升体育文化素养的过程,它与一般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的依托性与隐蔽性,在教育策略的制定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结合这种特殊教育的整体过程需求,设计教育的模式框架。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教师引导”、“实践体验”、“环境熏陶”为一体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认为,“教师引导”能改变单一隐性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模式;“实践体验”能改善“知”与“行”脱节状况,“环境熏陶”能将有形与无形教育结合,影响人的思想,固化与规范人的行为[9]。“教师引导”、“实践体验”、“环境熏陶”实质上就是体育文化内容获取的过程,它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没有先后之分,教育者要做好教育中“尝试体验”、“主动体验”、“自主体验”三阶段的指导与引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

2)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依据体育文化教育的隐蔽性特征,以及学生对体育文化教育信息的接受形式(有形影响与无形影响),体育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分为无形教育和有形教育两种。有形教育需要教师通过教导、点拨,让学生得到体育情感精神方面的教育;无形教育需要教师以个体感染力、课堂环境氛围为基础,通过暗示、垂范,使学生感悟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以及体育准则[10]。

本研究问卷调查表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以总体教育目标为依据,以教育策略指导,还需结合各类教育平台教育重点与教育形式,恰当选择教育方法。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平台类别不一样,所选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体育课堂平台”主要是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发现了解,教育方法重在教导、点拨、暗示、垂范等;“运动竞赛平台”突出学生主体实践,教育方法重在教导、点拨、暗示等;“人文活动平台”强调外界信息的输入与实践相溶,教育方法重在引导、点拨等;“校园环境平台”重在熏陶感染,教育方法重在引导、垂范等。

体育文化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积淀育人所需的文化知识,还需具备渗透与传承这种文化精神的能力,故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就包涵了文化知识的内练与外展两个方面。内练是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夯实文化知识基础、储备体育文化教育能源,是教师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外展是将内在的修养实践于教学中,使受教育者感知、获取并受益,是教师应有的实践能力[11]。

2.3 显性与隐性齐抓,打造体育人文教育环境

本研究所探讨的体育人文环境,是使师生产生共同态度、观点、行为的无形人为因素环境。

1)以打造特色项目为抓手,传承与创新高校体育传统。

高校体育传统是指高校群体长期形成并传承的体育制度、体育精神及体育行为的总和,它潜伏和弥漫在高校各种环境和不同群体之中,以传统项目、传统赛事为具体表象,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证明,打造特色项目是传承与创新体育传统的有力抓手。结合专家问卷结果,体育特色打造首先是建设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以优良的竞技成绩引领健康向上的竞技体育文化是传承与创新体育传统的突破口。我国面对普通高校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程,要求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在相应运动项目上形成传统和特色。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定期开展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这种强调体育工作的成绩,注重竞技体育的示范引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管理的创建方式,无疑对继承优良的体育传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二是创新校本特色项目的管理制度,创建院系特色项目,发挥竞技文化在高校中的辐射作用。其三形成以特色项目为龙头的校、院、系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体育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创设平台。

2)以先进典型为引领,营造高校体育氛围。

树立先进典型,有利于营造高校体育氛围:其一具有示范作用,体育优秀个体与团队勇于挑战拼搏、不畏艰难险阻、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广大学生起着垂范作用;其二具有带动作用,多数人都是能够见贤思齐的,典型可以带动一大片,能激发师生体育热情;第三具有导向作用,体现了学校体育观念与体育价值取向。

3)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根本,构筑良好的体育人际环境。

本研究通过调查访问,认为体育文化教育人际环境的构筑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人文环境的营造能力,教师要积极建设体育精神家园,要尊重学生人格,既要照顾全体学生的利益,又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人人都能融入集体,感受拼搏进取、公平公正、团结协作、永不懈怠的经历与快乐;二是教育者“态度”与“修为”两个维度的育人风范,它是人的信念、品质、责任的综合反映,是一种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渗透在体育文化教育的日常事务中,既是学生实践体育文化活动的推动力,又是潜移默化引导人的行为,并以温暖的气息激发体育情怀,是体育集体环境形成的纽带;三是学校资源信息共享的良好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学校领导、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及体育社团指导员之间的积极沟通与相互协作,是体育文化教育的隐性保障。

2.4 硬件与软件共建,丰富体育文化教育物质条件

1)满足学生对场地器材硬件和软件的需求。

场馆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开展的载体,尽管近年来全国高校体育设施建设在加强,但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使场馆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同时场地器材的使用与管理也有诸多地方亟待改进。调查显示,75%的学生对体育硬件设施不满意,主要体现在活动面积小、类别单一等方面;55%的学生对场地的使用管理有意见,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后,活动时间冲突与收费不合理等。体育文化教育是一项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场地器材的建设无疑是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专家建议为指导,结合现实状况,本研究认为,场地器材的建设不仅要着重物质的质性方面,如场馆种类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场馆质量是否优良、场馆设备是否先进等,还要加强物质的人文意蕴建设,如场馆的文明使用状况、场馆的公共开放情况、场馆的卫生保持状况、场馆设施的爱护情况、场地器材使用知识的宣传状况等。

2)创设有校本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

所谓体育文化符号是指体育建筑、雕塑、壁画、标语等体育标示,它虽是一种体育物质,但却承载着深刻的体育精神,它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强化体育文化。调查表明,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身的体育特色或崇尚的体育精神,将其外化为一种标示,记载体育文化一路走来的足迹,无声告诉学生们体育的力量。如清华大学校园的马约翰教授雕像,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向上,给清华的体育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有些高校还将体育优秀人物的脚印印刻在校园石径上;有些将校本体育口号投射在巨大的电子屏上,这些都是具有校本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是体育文化教育一部永恒而常新的“书”。

3)丰富体育图书资料与传媒资讯。

图书资料和传媒资讯是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传播体育文化知识,进行体育文化渗透的物质载体。

本研究调查显示,90%的高校体育图书资料数量少、更新慢。结合专家问卷结果,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需结合体育文化教育的需求,积极争取一定的购置经费;另一方面让有限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体现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能学习查阅到自己需要的体育文化知识。如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书籍与刊物的购置比例、按项群建立体育运动知识的类别、设置健身知识专柜等。此外还应注重电子图书建设,如联机、联网资料查询、浏览服务,以方便学生查阅。

传媒资讯是学生获取体育文化信息最快捷、最常用的方式,调查显示,86%的学生对体育文化信息、体育文化知识的获取均通过体育橱窗、广播、网络等媒体,由此可见体育传媒资讯在体育物质条件建设中举足轻重。参考前人研究,通过调查访问,本研究认为体育传媒资讯建设的核心应在有序性和效力两个方面,其中有序性包括了传播时间的充裕、时段的合适、频次的合理等;效力包涵了传播内容的全面、合理、时尚等。相关研究表明,传播的有序性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传播的频次较少,缺乏足够多的刺激,难以使学生对体育文化形成深刻的认识;传播的效力方面,传播内容要更加全面,需汇集先进科学的体育信息[12]。

2.5 宏观与微观结合,明确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思想、认知

1)明确体育文化教育的思想、认知。

明确体育文化教育的思想认知,是在意识层面上为体育文化教育提供保障,它涉及学生、教师以及学校3个层面。本研究以相关认知理论为指导,采纳专家建议,结合教育实践认为:学生层面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需具有的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师层面主要是指教师面对这种特殊的教育,应具备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过程;学校层面主要是指学校领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重任,对体育文化教育所持的信念与态度。

学生层面的认知,主要建立在教师及时引导与学校定期灌输渗透两个方面,不单是要强化体育作为一种人文活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学生的体育观、体育意识,更要传递富有校本特色的体育理念,如清华大学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耶鲁大学的“人人参与,培养人才,凝聚共识”;哈弗大学的“人人参与,赢得荣誉,创造历史,体学兼优”等,使学生对本校长期凝结并实践的体育精神与行为有深刻了解,并形成共识。

教师层面的认知,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教育观,如教育整体结构观念、教育主体价值理念、开放教育理念等;二是建构适合体育文化教育需要的综合素质观;三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分析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现状,使教育具有清晰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学校层面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这类教育的认可与投入,包括精神的、制度的、物质的3个层面,一是精神导向,如体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体育宣传力度、运动口号制定等;二是与之匹配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三是经费的投入与合理使用。

2)确立体育文化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理念指导下完成教育任务的要求和标准,它能引导人的行为,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教育目标的内容一般包括3个维度:即“学会什么知识技能”、“通过哪些过程以及方式方法达到”,“最终实现的标志性成果”。

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逻辑分析,经过几轮专家意见修订,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健全人格,升华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养成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

这一目标是基于以上教育目标的3个维度提出的,首先是让教育主客体明白教育活动中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素养,即“体育文化素养”;其次了解这一知识素养形成的过程,即“通过各种促进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育途径实现”;最终明白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健全人格,升华精神,将体育人文精神表现在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

2.6 过程与结果并重,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与评价制度

1)分清各部门职责,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本研究设计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4类平台,并界定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其中“体育课堂平台”职责是教授体育文化教育内容,责任单位为学校体育部;“运动竞赛平台”组织不同类别的运动竞赛及群体活动,责任单位为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各院系;“人文活动平台”职责是丰富与创新体育文化活动,主要责任单位是学校素质教育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及各院系等;“校园环境平台”职责是完善校园人文的与物资的体育环境,主要责任单位是学校规划处、宣传部及图书馆所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渗透在各个领域,需要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运作与整体联动,才能有效促进整体教育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

2)规范教育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本研究通过文献归纳与调查走访,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制度归总为管理条例、实施方案、激励办法等3个类别。其中管理条例有体育组织机构准则、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体育场馆管理办法等;实施方案有体育运动竞赛计划、体育文化活动方案、体育健身方法指南等;激励办法有集体个人与文化活动相匹配的各类奖励表彰办法。

3)形成双向评价,促进体育文化教育的持续健康开展。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因其特殊性,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本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评价没有明确的标准,至多是对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与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激励。教育评价项目多,且内容丰富,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教育环境的创设、平台的构筑是实施教育根本。就目前状况,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评价对象重点宜为教育机构,如学校、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等;内容应是组织与实施情况;形式包括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类。其作用在于,一是能控制高校各部门体育文化教育的执行过程,了解各部门职责内工作规划与实施情况,知晓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改进;二是对各部门工作作出总结性的结论,甄别优劣、鉴定分等,激励教育的开展。

此外,以激励为主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也是现阶段促进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有力手段。结合体育文化及体育素养的吸收与形成过程,评价宜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两方面结合进行[13],一是能准确地、多方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如参与的次数、态度等;二是显现激励性,如取得的成绩、获奖的情况等。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影响因素广泛复杂,教育保障机制涉及了教育平台、策略与方法、物质条件、人文环境、思想认知、管理评价等不同层面。厘清各保障层面的作用及关系,探究机制的运行方式,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玲,韩双双.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14(8):25.

[2] 姚蕾. 认识体育隐蔽课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8.

[3] 王兴,蔡犁,王德新,等. 体育院校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机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69-73.

[4] 王俊平. 我国当代大学体育“文化本文”思想之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3(4):124-125.

[5] 李志义. 高校体育文化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理论构想[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96-98.

[6] 杨艳,王向红.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86-89.

[7] 李康. 基于WSR方法论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影响因素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5):89-91.

[8] 王智慧.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1,32(4):30-31.

[9] 杨玲.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87-93.

[10] 姚蕾. 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74-77.

[11] 杨玲. 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17(8):56-58.

[12] 辜德宏,刘雪勇,常德胜. 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调查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1-8.

[13] 曾敏,王定宣. 和谐体育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7):109-110.

·竞赛与训练·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YANG Ling1,CHEN Hong-gang2,WANG Wei-ming1,SONG Jing-bao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2.Wuhan Music Institute,Wuhan 430060,China)

Abstract:The authors studied aspects involved in and running manners of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involves such 6 aspects as education platform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material conditions, humanistic environments, ideological 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On such a basi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running manners of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 assurance mechanism: integrat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reinforce the education battle field; blend the tangible with the intangible, perfect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build hardware together with software, enrich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handle 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cit concurrently, build humanistic education environments; combine the macroscopic with the microscopic, clarify ideological cognition of education; value processes and results in an equally important way, establish an effective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cultural education;assurance mechanis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简介:杨玲(1969-),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学校体育。E-mail:522109481@qq.com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3YJA890032)。

收稿日期:2015-06-27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3-0116-07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