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星大赛:央企“双创”战略样本
2016-06-01
7540万元的天使投资,堪称去年“双十二”最大订单!
2015年12月12日,中国电科第二届“熠星大赛”终极路演闪耀上演,8 个创意项目成功摘取大单,为进一步实现创新创意梦想打开了通道。而这只不过是熠星大赛作为央企实施“双创”战略创新实践的一个重要片段。
目前,全球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正处“三期叠加”阶段,进入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
作为央企,中国电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发挥中央企业在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全面携手社会创新力量,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基于此,中国电科组织开展了熠星大赛,盘活内外资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合作与协同机制,实现多方共创共赢。
2015年6月,第二届熠星大赛在50多家高校同期启动,以“助推创意,协同创新,产研结合,发展共赢”为理念,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和中国电科员工,历经创意征集、创意筛选、导师辅导、天使对接等环节,从504个报名项目中遴选出106个进入导师辅导环节,经过42名专业导师为期2个月的精心辅导,94个项目团队与27家中国电科成员单位、37家社会投资机构进行对接,共有80个项目获得不同程度的关注。决赛路演中,在社会各界的共同见证下,“优视”、“魔眼”、“Skybee移动自组网”、“智慧丸”、“关爱通”、“无线射频场多目标室内定位跟踪与预警系统”、“隐形RFID标签”、“悬丝诊脉”等项目团队,展现了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敏锐的市场目光,与天使碰撞出耀眼的智慧火花并获得满意的天使投资及各方的交口赞誉,7540万元的天使投资为进一步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点燃了激情,铺平了道路。
成功同样体现在首届熠星大赛中。从2014年5 月28 日在清华大学正式启动以来,经过了北京、成都、西安三站宣讲,共有1000 多人,500多个创意项目报名参赛,共有41个团队获得了77份投资意向。参与终极路演的项目团队共收获了来自各方4000余万创意投资,集聚起开放协同创新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如今,有的项目团队成立了公司,顺利推进产品的研发,市场的开拓;有的项目通过与中国电科开展技术合作,推进了项目技术的发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创意产品,随着中国电科在汉诺威电子展这一世界重量级的展会上惊艳亮相,受到各国客户的瞩目,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熠星大赛能够在推动落实“双创”战略上稳步前进,从而推动了集团的科技体系重构?
那是因为中国电科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明确了熠星大赛对中国电科甚至对国家社会创新创业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同样创新的思维推进一项创新的事业,以破釜沉舟的态度、开放共赢的姿态大力往前推进。
中国电科董事长熊群力明确指出:“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是中国电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市场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促进科技创新生态构建的大胆尝试;是进一步探索科技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体系重构、科技创新业态打造的有益实践。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也指出,中国电科作为党和国家管控的战略团队,要在“双创”活动中,尽好央企的责任,搭建一个电子信息领域创新创意的舞台。要在电子信息领域里,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美好的创意变成美好的技术和美好的产品,变成人民生活所需品”。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届大赛经验的基础上,第二届熠星大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变得更加成熟。大赛的“1、2、3、4、百”五大特质,在赛事全过程尤其是决赛路演中凸显得淋漓尽致。
专注“1”个领域。基于中国电科的主业定位和专业优势,熠星大赛聚焦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征集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产品化、产业化潜力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成果,引领科技与产业发展方向。
建立“2”级孵化模式。针对不同成熟度的创新创意项目对投资主体、孵化模式、创新资源的不同需求,熠星大赛创新地设计了“创意→技术”和“技术→产业”2级孵化模式,为项目团队提供贴心服务。
对接“3”类优势资源。进入熠星孵化平台的项目和团队,熠星大赛将提供技术、产业、科研条件等方面优势资源的支持和配套,加速产业孵化过程。
建立“4”个孵化平台。熠星大赛在北京、南京、成都和西安建立了4个专业化熠星孵化平台,辐射华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国内电子信息发达片区,便于创新团队就近入驻孵化。
打造“百”名创意导师团队。从中国电科6万余名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中精选出100余名创意导师,对熠星大赛入围项目从专业技术、市场定位、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全过程辅导,帮助项目团队走向成熟。
为了更好促进创意项目的最终孵化落地,在继续推动中国电科内部天使团队积极参与的同时,本届大赛决赛路演特别邀请了众多投资经验丰富的社会天使,登台与创意项目团队展开了技术与资本的碰撞。中国电科在创新创业方面体制机制也更加完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措施,比如中国电科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支持将知识产权转移、转让收益不低于30%的部分奖励发明人。
熠星大赛不仅建立起完善的机制体制,充分利用集团内外资源,确保赛程顺利进行;而且切切实实从态度上、从行动上都把熠星大赛当做一项重要的事业来推动。
“在选择导师时,我们综合考量导师的能力,要求不仅要熟悉专业领域,还需有产业化的经历。通过大范围的筛排,才最终确定了17位导师的阵容,其中有一位还是国家千人计划的一员。”第一届熠星大赛组委会告诉记者。
在第二届熠星的导师阵容上,组委会也毫不马虎,不仅扩大筛选范围,在技能要求更是近乎完美:从电科6 万余名科技和经营管理人员中精选出100 余名创意导师团队,这100 人既能掌握技术、财务、商业模式、资产评估、可行性分析,又熟知团队协作和风险把控。优质的导师阵容为熠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期的全流程、无间隙辅导,对项目孵化成败至关重要。
自项目遴选结束至路演,前后4个月的时间,导师与项目团队始终保持紧密的沟通。
“我只有好的创意,不懂怎么把它推向市场,怎么办?”放心,导师具备充足的市场化经验,会给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技术始终遭遇研发瓶颈,如何改进?”放心,导师都是技术达人,会帮你将技术日臻完善,趋于完美;“后续我该如何选择孵化模式?哪种模式更加有利于项目的落地?”放心,导师都胸有成竹,早为你妥善考虑。
无论你有怎样的疑虑,总会在导师的帮助下,找到最终解决方案。
如此专业的力量投入,得到了选手的真心赞赏。“我们绝大部分都是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商业和市场的敏感性。经过导师在技术和商业上的交叉评点,对我以后再做项目都是一个促进和提高。”中国电科38 所的一位参赛选手说。“导师在技术之外的全方位辅导,为我拨云见日,在‘熠星平台上,检验甚至批判自己的创新梦想,逐步落地,实现梦想—信心—行动—协作—传播—共赢”。熠星大赛创意成员、电子科技大学学子朱晓章说。
在整个大赛过程中,中国电科充分发挥了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高端研发制造平台优势,支持引导了广大青年在电子信息领域创新创业,为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汇集了创新技术和智力,弘扬了创新文化,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进一步促进技术与资本紧密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
“创意好,有科技含量,导师辅导到位。”全国青联常委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在观看了熠星大赛路演后,道出了他眼中的熠星大赛。
“接下来,中国电科将在熠星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提升水平,积极与国家、社会、国际资源对接,为打造‘互联网+ 创新孵化模式,推动自身现有体制改革创新和产业改革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电科副总经理左群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