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工业产品质量研究
2016-05-31闫程翔
摘要:工业产品质量决定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截至2015年底栖霞市拥有260户规模以上企业,总体看,产品层次偏低、质量不高。提高栖霞市工业品质量已经成为加快栖霞工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工业产品;质量;栖霞;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总体情况
截至2015年11月,栖霞市26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达到212亿元、11.8亿元和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2.5%和12.3%。其中1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22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亏损面为11%,同比增加6.3个百分点。260户企业按类别分,包括9家国有企业、26家股份合作企业、108家民营企业、102家有限责任公司、15家合资企业。调查显示,260户企业对国际标准和生产许可比较重视,其中通过ISO国际标准体系认证的达到201户,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7.3%,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有198户,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6.2%。
1.企业主导产品少、产品档次低。从调查结果看,260家企业虽然拥有主导产品630多个,但超过80%品种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分别为15种、26种,分别占主导产品总数的2.3%和4.1%。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低,超过85%的企业使用企业自己的标准,使用国际标准的有18家,仅占2.9%,其余基本都属于订单式生产,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产品合格率不高。从近几年省市质检部门产品抽查情况看,产品合格率偏低。以2015年烟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栖霞市7家食品生产企业26种食品抽查为例,抽样结果显示26种产品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细菌超标、分量不足分别占抽样的3%、6%和12%,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3.名牌产品缺乏。截至2015年底,全市630多个主导产品中国家级名牌产品仅有3个、省级名牌产品仅15个。部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品牌已不复存在,相当多生产加工企业属初级加工企业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又没有强烈的品牌争创意识,使全市争创名牌产品工作举步维艰。
4.缺乏质量保证能力。近年来,国家对产品生产要求越来越严格,产品必须获得许可证方可正常生产。但由于栖霞市工业基础差、企业缺乏发展资金以及企业对自身要求低等原因,截止2015年12月全市至今尚有20多种产品属工业许可证调整的产品,有12种产品未能获得生产许可证。
二、产品质量较低原因分析
1.缺乏高层次人才。被调查的26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26名,尚有24名仅具有中专、高中学历,占企业家总数的9%。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栖霞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人才待遇低,导致人才招聘难,让企业陷入了“培养难、招聘难、留才难”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步伐,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就更为为突出。
2.质量意识较差。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产品质量最重要”的只占调查企业的20%,另有10%的企业认为是“其他因素”,足见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导致进厂原材料质量不过关,产品出厂检验不严格,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降低了企业形象。
3.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调查发现,超过60%的企业对检验工作不重视,设备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需要,甚至对产品检验仅凭经验、靠目测,降低了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水平落后,全市26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60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体系认证,占61.5%部分企业对虽然编制了质量手册,拟定了质量方针,但未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去做,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没有发挥。
4.政府监管力度不够。长期以来,质检部门实行的是省以下垂直管理体系。受体制制约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质检部门对产品监督抽查比例较低,对生产低劣产品质量的企业缺乏有力的制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意识。
三、加强质量工作的建议
1.加强骨干企业培育。出台骨干企业培育措施,挑选产品市场前景好、企业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扶持,在信贷、企业招工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优良的环境,争取培育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出一批拳头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严格落实质量工作责任机制。确立质量工作目标,明确地方政府在质量工作中的责任,将企业产品质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研究鼓励发展名牌产品措施,优先扶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搞好新产品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名牌产品。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后劲足的企业,经有关部门审定后,在发展资金方面优先扶持;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官方网站重点宣传等形式,扩大其知名度;对符合信贷政策的,由政府牵头通过举办“银企推荐会”、“银企见面会”等形式,协调各商业银行优先考虑企业资金需求,并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适当放宽,给予扶持发展。
4.为名牌产品企业成长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建立保护名牌产品长效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产品打假工作,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实行明察暗访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尽力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让真正的名牌产品充实市场,加快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发展速度,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国洪.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5.
[2]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7-112.
[3]龚晓海.工程建设企业质量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78-91.
作者简介:闫程翔(1974-),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广西师范学院经管学院MPA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