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ta们挥起了手?
2016-05-31李荔
新闻中经常会出现虐童事件的报道,并且很多施虐人往往都是父母,是什么让他们对自己的宝贝施以如此重手?虐童背后他们是什么心理?是什么让他们变了?
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虐童父母们的心理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导致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然而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虐待儿童的父母。从个案来看,这种现象和父母自身成长环境、成长过程、个性特征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从理论层面来说,是一种叫“向攻击者的认同”的防御机制。即因为某人童年受到过虐待,出于恐惧而向攻击者认同,从而变成虐待者。再通俗一些,就是某人以虐待的方式对待一个人,是因为有人曾用虐待的方式对待过某人,他(或她)采取的措施以保护你免于感到愤怒。
什么原因呢?有两种可能的心理现象,一是“发泄”,二是“报复”。这两种方式都是以幼儿或者幼儿园孩子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再详细叙述:虐待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看孩子,而做不到平等对待幼小的心灵。而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和内心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放弃或掩藏自己的内在情感和情绪,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个担惊受怕的孩子,一旦没有令人信任的依靠,又缺乏环境中的关爱,他们就会陷入混乱的漩涡,极度自卑之时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证明自己。他们伤害儿童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虐童父母中,母亲占很大比例,为什么她们更容易放弃慈母的身份,转变为虐童的狠角色?
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母亲承担了照顾孩子的角色。在虐童的母亲当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夫妻关系不融洽的,母亲会牢牢抓住孩子,她的情绪很难有别的出口。她会遇到很多现实中的挫折,如丈夫很晚回家,或者她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虐童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发泄。
还有一类妈妈,是看似对女儿关心的一种妈妈,他们寄希望于孩子,希望她能完成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比如喜爱、遗憾,厌恶等等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她往往是缺乏沟通式言语的,很难以把感情情绪具体语言化的。当孩子表现出自己不允许出现的行为的时候,负性的情绪被唤起,从而转化为虐待的行为。
遭受到虐待的儿童会有什么心理问题?他们现在和成年后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的心理状况?
遭受虐待儿童也会有两个极端的心理问题:一个是极度的自卑,压抑。会认为自己不可爱、该受到惩罚;一个是“向攻击者认同”。即会欺负比他(她)更弱小的。就像我们说的踢狗事件(男人受气后骂女人,女人骂孩子,孩子踢小狗)。童年出现的问题可能会表现自卑,自闭,压抑,或者攻击性强,不考虑他人感受等。第一种心理问题往往向第二种转化,成年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乃至青少年犯罪等。
身边遇到类似的虐童父母,其他人该怎么去帮助他们回归正常角色?又该怎么帮助那些受虐的儿童走出恐惧的阴影?
改变虐童父母很难。原因是由于人格的难以改变,生活模式思维模式的难以改变等。对于在虐待时自控力差,事后非常痛苦并愿意改变的,可以通过医学方法帮助他们,往往需要做长程的心理辅导。
帮助儿童的方法可以先隔离。改变虐待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个比较有效的方式。但这些孩子会因为预先感到敌意而抢先表现出不友善的态度。会攻击新的看护人。创造安全的环境,给与充分的爱和接纳,逐渐地修复受伤的心灵。还可以借助游戏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其他方式来帮助儿童。
李荔,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精神科及儿童少年精神科临床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领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障碍的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治疗等。主要医疗工作领域:各种儿童少年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心理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