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说输液利与弊

2016-05-31钟雪胡欣

大众健康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粒输液药物

钟雪+胡欣

最近召开的“中国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定稿会”上,专家指出,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问题应引起公众重视,并呼吁设“输液安全日”。

目前,我国感冒输液是常有的事情,每到流感高发期,医院就出现不少主动向医生提出输液要求的患者,“吊瓶森林”一度成为我国一些医院的“风景线”。近年国家发改委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输液使用量高达104亿瓶,相当于人均每年消耗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5瓶的平均水平。

那么,感冒真的需要输液吗?输液的疗效是否优于其他给药方式?哪些原因影响输液安全?输液又存在哪些风险?如何避免或减少输液风险?

感冒需要输液吗?

输液治疗是将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重病和抢救的重要措施。然而,绝不能不分疾病的轻重,盲目采用输液的治疗形式。

输液可补充患者的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可用于治疗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的病人;可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可用于治疗剧烈恶心、呕吐、严重腹泻的病人;可补充营养,供给能量,用于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的病人;可输入药物,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水肿等病人。

但是感冒发烧多数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是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对于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输入抗菌素不仅不能治疗感冒,可能带来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耳毒性、肾毒性、肝毒性、血液毒、神经毒、免疫毒、肺毒性、眼毒性、胃肠毒、生殖毒,甚至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同时还会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真正需要使用时而无效,因此普通感冒,一般不必输液治疗,除非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的疾病。

输液疗效更好吗?

当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时,药物吸收相对较慢,起效自然也就慢;而输液可直接进入血液,可使药物快速到达病患部位并发挥作用,同时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使药物具有较高的“利用率”。

但是输液治疗也存在着严重弊端,输入体内的液体中都含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当这些微粒进入血液后会长时间的在体内“游走”,可随着血液“旅游”全身,堵塞毛细血管,甚至引起血栓。同时,起效快伴随的副作用发生也快,而且更严重。盲目输液治疗弊大于利,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告诫“能口服的不注射”。

哪些原因影响输液安全?

影响输液安全的因素众多,常见的原因包括几方面:

输液反应

广义上包括最常见的致热源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清样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心力衰竭、肺水肿)、空气栓塞、血管迷走性晕厥(晕针)、静脉炎(化学性、感染性)、菌血症或败血症等。输液器材质质量差或操作不当都可输液反应。

不溶性微粒

常见的不溶性微粒有玻屑、橡胶粒、淀粉、纤维、晶粒、尘埃等。生产过程采用的注射用水、药物与添加剂、内包材、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含有这些不溶性微粒。微粒随输液“混入”血液,进入人体可堵塞毛细血管,存在严重的、持久的风险。

医源性因素

因“化药水”选择不当、溶解方法不妥、多种药物同瓶输注、中西药随意混合、输液速度不适宜、护理操作有误等问题会导致药液出现浑浊、变色、结晶等现象。

患者因素

体质差、免疫力低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感染患者更易发生输液反应。

其他因素

环境、温度、空气均是输液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输液不良反应有哪些?

发热反应

输注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发热,严重者体温可达40℃,伴有恶心、心悸、呕吐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

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长期静脉留置针输液,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炎症反应,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或局部感染;

急性肺水肿

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

空气栓塞

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加压输液,输血及输液时无人看守导致液体输完未及时换药或拔针使空气进入静脉等都是可能引起空气栓塞的因素,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紫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输液增加了感染性疾病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艾滋病的传播机会。

如何降低输液风险?

要想降低输液风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全方位的加强输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确保药品质量是前提,药品生产厂家要严格控制药品生产过程;卫生机构要出台相关指南,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预计今年5月份颁布的《中国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就是很好的材料,医疗机构可以此材料为依据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滥用输液的弊端;同时还可为患者进行科普教育。

其次,患者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应到正规医院进行输液;过敏体质者要提前告知医务人员。

最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要加强责任感和业务能力:医生应熟练掌握输液适应证和禁忌证,处方时做到“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输液”,降低输液率。

护士输液前应仔细检查输液器具,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进行配液、加药,药物一般应现配现用或尽快使用,同时要加大输液中巡查力度,特别是第一次输液时,严密观察过敏反应,同时控制好滴速并随时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异常反应,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快速进入救治程序。

输液治疗已成为临床药物治疗重要的给药形式之一,利弊与共,提倡合理使用才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也不能因噎废食。只有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给药原则,正确认识输液、合理使用输液、加强临床输液管理,才能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胡欣,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临床用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用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调剂学组副组长,北京执业药师协会理事,国家新药审评专家,中国药物评价和ADR监测中心专家组成员。

猜你喜欢

微粒输液药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输液
化学问答
警惕药物的致癌性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