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余味就是让学生回味无穷
2016-05-31计剑
计剑
古人形容歌声好听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余音绕梁”呢?从教20年的经验告诉我,只有做到“有人、有景、有料、有趣”,才能使语文课堂韵味无穷。
一、情景设置要贴近学生实际
大部分教师没有深研课标,没有理解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真实目的,也没有把握教材编写者的选材用意,更没有彻底吃透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曲解课堂的情景设置,往往随口编假话、设圈套,让学生顺着自己预设的“情景”钻进去,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学习。这实际上是对课堂情景设置的亵渎和背离,真正的教学情景并不是预设的、固定的,应是多变的、随机的。为了一节写作课我曾带领学生到学校后山上的一片银杏林,让学生真正感受秋的韵味。全班32个学生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角度静静地品味自己心目中的秋意。只有让学生真正回归自然,用自己淳朴的心零距离地触摸秋,学生才能从个人角度挖掘秋的内涵。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一节课对学生而言应是一种柔风细雨式的享受,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因此,我们要基于学生实际,从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点出发,引领、点拨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技巧,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将立足点回归到学生身上。课堂的主体既然是学生,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去探索、去感悟,让呆板生硬的课堂回归自然。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更是一次收获;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修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好课要有精挑细选的“料”
一节有余味的课,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开发、筛选、甄别和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也有学生的各种独创成果。在拥有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之后,教师一方面巧妙地使用收集的“料”,另一方面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要富有个性。这样我们才能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调动学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我曾经听过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一分试验田》的公开课,多少年来仍记忆犹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彭德怀为了揭穿大跃进时期亩产上万斤的谎言,自己精耕细作进行实验的故事。这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及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彭老总“选种、细耕”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全身心的投入与表演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伟大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使许多学生深受感染,可见精挑细选的“料”对于一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一节有余味的好课需要教师依托现有的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开发,不断整合,多次实践,去粗取精,将有味的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四、课堂要在变化中妙趣横生
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后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能及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乐趣。学生都喜欢发掘神秘的宝藏,有趣的课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探寻知识的宝藏。过去学校推行集体备课制度,每一位教师精心准备一单元的教案,其他教师就直接拿来套用。这种备课方式使教师丧失了对教材深度阅读和挖掘的机会,更不能将课标与学情有机结合,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教案往往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漫不经心。有韵味的语文课堂必须聚焦学生的天赋和洞察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现自我。为了使课堂有趣,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和激发学生。一节有余味的好课一定要根据课堂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只有多变的课堂才会有张力,才会更有活力和灵性。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和追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不能用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必须多变,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将“死板的教材”融入自己的脑海进行深加工,然后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深邃的思想变得鲜活和深刻,更使语文课堂韵味十足。师生生命融合在一起,共同全身心地品味书香之浓、文字之美,这样课堂才会充满情感,留有余韵,真正阐释一节有余味的好课的内涵和标准。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西坡中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