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年编辑的“四有五勤”素质
2016-05-31张竞
张竞
青年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生力军,除了要有扎实的业务技能外,还要坚守编辑原则,拥有心中装有读者的编辑情怀,有互联网思维,同时做到身勤、心勤、眼勤、手勤、口勤。只有具备“四有五勤”素质,才能担负起出版行业生力军的重任。
青年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生力军,除了要有扎实的业务技能外,还应该坚守编辑原则,拥有“心中装有读者”的情怀,要做到“四有五勤”:有技能、有原则、有情怀、有互联网思维,身勤、心勤、眼勤、手勤、口勤。只有这样,青年编辑才能担负起文化引领者和传播者的重任。
一、有技能:策划为先,品质取胜
近年来,期刊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期刊社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以特色和品牌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而特色和品牌的打造首先要具备出色的选题策划。《乡镇论坛》杂志通过反复的市场调研,提出了“策划为先”的期刊出版理念。
首先,选题策划一定要有创新性,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佳”,才能形成特色,才能迎合市场。在选题信息异彩纷呈的当下,策划者要对众多的信息进行加工选择,这种选择和加工是对编辑综合素质的考验,是对策划者的眼光、胆识的考验。如果能成功捕捉到杂志的空白点和读者的关注点,有所创新,就能让期刊品牌屹立不倒。
其次,选题策划应注重“三个贴近”。第一,贴近读者。做策划,贵在实。选择策划注重和基层读者约稿。做策划不能凑文章,对文章要精挑细选,不重复,不雷同。特别是乡村干部对基层最了解,也最有感触,因此多跟他们约稿,让他们发声,让杂志的策划接地气。对于选稿,编辑应该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采访宜多,委用宜慎”。意思就是,在选稿的时候,要采用广收的原则,而在用稿的时候要“慎用”。第二,贴近高校专家。做策划,贵在深。选题策划注重和高校专家交流约稿。一个好的选题,离不开专家的画龙点睛。文章选好了,需要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问题进行分析,让策划更有深度。第三,贴近发行片区。做策划,贵在活。选题策划注重和发行片区相结合。编辑要和发行片区的干部多联系,挖掘该地区的基层创新亮点,多配合宣传,助力杂志发行。
再次,选题策划可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通过会议论坛做策划。利用机会多走出去,参加会议论坛,多吸取营养,建立起和基层作者以及专家的交流。二是利用调研采访做策划。在采访中善于挖掘亮点,发现问题,从而总结利用做选题。三是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做策划。应注重三农新政策保持敏感,如跟农村基层民主相关,积极策划。
作为一名编辑,要经常学习,要“铢积寸累”。曾国藩曾在一篇名叫《克勤小物》的笔记上这样写道:“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博闻强记的才子,家中一定是手稿累筐;一个躬行实践的君子,一定时常面色兴奋。对于一个编辑,更应该如此。
二、有原则:知行合一,守正出新
引领知行合一,求索守正出新。我们引领知行合一,明晰的是办刊方向,即理论联系实际,实现道德理念认知与新闻传播实践的统一。我们倡导的知,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群众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我们倡导的行,是立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行动。
我们求索守正创新,强化的是办刊原则,即维护正义公平,不断改革创新,实现党性原则与新闻规律的统一。守正,是新闻宣传的基石,是党性原则的要求。“正”,是为人民、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大方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社会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舆论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元,杂志更要唱响、唱好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体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出新”,是出于新闻规律的必然要求。如果偏离新闻性这一共性,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活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让期刊的发展更有生命力。
编辑本身应该是一个“知者”。对于编辑来说,掌握基本的常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整合专家资源,以此来扩张自己认知的触角。遇到一个问题,编辑的认知是需要判断从哪几个角度嵌入它、分析它。在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地看到自己知识的盲区,在行的过程中修正知,然后再采取进一步行动,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而且编辑这个行业也应该是一个行动者,永远在探寻真相的路上,所以说知行合一是编辑职业最本质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是行动者,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实际上就会带来很多改变。
三、有情怀:心中装有读者
期刊要让读者爱不释手,让文章内容直抵人心,首先必须心中装有读者,能打动读者。读者与期刊的关系,是亦师、亦友。读者会为期刊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就像是老师一样,谆谆善诱;期刊也像是读者的知己一般,为读者带去精神的愉悦、满足。期刊与读者的紧密关系,体现在读者的一封封来信中,或求助,或咨询,体现在期刊对读者需求的积极回应,不辜负读者的期望。以《乡镇论坛》杂志为例,乡镇论坛杂志自1989年创刊至今,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信任实属不易,我们的办刊宗旨是实际实在、实话实说,说农民的话,为农民说话。正是杂志编辑对农民朋友饱含深情,对广袤农村有一份牵挂,才让杂志办到了农民朋友的心坎里。
期刊为基层、为读者服务,然而,更多的时候是读者感动了我们。面对读者的求助、面对读者深深的期许,我们作为媒体,除了帮助呼吁外,能做的实在有限。尽管我们的声音很微弱,尽管我们发出的只是一道微光,但是仍想化作一个火种,点亮整片的星空,绽放无限的光芒。
四、有互联网思维:融合发展,内容为王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也引发了出版革命。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等的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兴起,给传统的期刊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新形势,传统期刊必须重视对符合发展潮流的编辑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编辑素质,提升期刊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编辑要有“让内容为王”的意识。“内容为王”是传统编辑熟知的从业箴言,然而,新时代,互联网产生了海量信息,海量信息使内容越来越不稀缺,又因为许多内容没有参与价值交换而越来越不值钱。因此,新时代,编辑要树立“让内容为王”的追求。如何做到?第一是内容独一无二,内容要有独特性。第二是有规模的系统内容。网上的许多内容是分散的,而专业编辑团队可以开发大型出版工程。第三是内容的优质整合。网上内容虽不稀缺,但专业、权威的内容却不多。四是即时内容。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热点和话题层出不穷,在网上内容还来不及充分供应时,快速反应的出版机制就可以赢得读者。这需要对话题的敏感和特点有预先判断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编辑要有通过互联网来思维的意识。通过互联网,发现新选题:编辑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放平台、聚焦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等发布信息、征集选题、检索选题,通过读者的热点,拓展选题空间。通过互联网,发现作者:传统编辑满世界找作者,或者锁定几个作者长期受用,其实大量作者分布在网络中。通过互联网,发现读者:不同类型的读者都在网上留下他们阅读偏好的痕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目标读者。学会在互联网中思考问题,从互联网中提取智慧精华和各种出版资源,是传统编辑的新功课。
互联网时代,编辑要有服务用户的意识。要重视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重视其在期刊编辑策划中的主体作用。传统期刊在提供服务方面缺乏互动,单向性明显,社交化不够。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期刊平台与用户的深度沟通互动,有针对性地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增值服务,实现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比如,通过数据的搜集,通过图表化、视频化等多种方式,多渠道提供给用户,实现定制化、专题化、层次化增值服务。通过不同形式的成果分享,实现编辑策划的自然延伸,既符合用户体验要求,有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导向,增强选题策划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影响力。
五、达“四有”要“五勤”
编辑要达到“四有”,应该做到“五勤”:即身勤、心勤、眼勤、手勤、口勤。
身勤:实际就是行动与实践的表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编辑应该多到基层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多采访调查。“身到”应该“三贴近”,扑下身子,投入感情,否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得不到真实的东西。
心勤:就是多思考、多学习。社会变革时期,每天应对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专心学习,认真钻研成就事业的本领,就是要独立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通过比较反复,找到工作中的规律。
眼勤:就是要多观察。我们选稿用稿时,碰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反复阅读、审阅,不仅要看字面意思,要看字里行间的意思。把文章的内容放到农村工作的大背景下阅读。
手勤:就是要多记录。常动笔,记下身到、眼到之所闻,记下心到之悟,记住读者关心的难题,常总结工作的得与失,常反省干事的成与败。这样日积月累,可以提高自己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口勤:就是要多问、多沟通。与作者、读者多沟通,才能有好的稿子;多和基层干部多沟通,才能了解农村实际;多和同事、主编沟通,才能对杂志的方向有把握。
编辑工作是平凡的,但是青年编辑不能安于平凡。青年编辑应该立足“四有五勤”,练就扎实的业务功底,磨练平和淡薄的心境,怀有爱心、耐心、感恩之心,在编辑岗位上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系《乡镇论坛》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