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坚持品牌与市场并重,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2016-05-31孙玮
孙玮
本文作者结合在三联书店出版“走出去”的工作经历,对学术出版机构如何通过挖掘资源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出去”路径进行分析和交流。
“十二五”期间,中国出版产业以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内容”作为“走出去”的主旋律,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了出版“走出去”的华章。华章之中,中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果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备受瞩目。如何让更多的优秀学术图书走向世界,如何有效传播代表中国高度的学术声音,如何以学术标准弘扬中国思想文化,这对具有学术传统的出版社来说,既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在三联书店出版“走出去”的工作经历,对学术出版机构如何通过挖掘资源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出去”路径进行分析和交流,期待以三联学术为代表的 “人文精神、思想智慧”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
学术出版形势向好,高质量作品受关注
从全球形势来看,世界上确有一大批层次较高并且关心中国的读者,他们虽然不一定是特别专业的人士,但往往在一些与中国相关、在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有相当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部门或智库工作。他们对中国文学、建筑艺术、哲学历史、经济理论等人文社科领域感兴趣。国外出版上述中国内容的机构也日渐增多,例如欧美的麦克米伦集团、麦格劳-希尔、博睿学术、劳特里奇、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其他欧美大学出版社,以及韩国、日本的出版机构。他们有的出版高端纯学术著作,有的出版普及类学术书,对于国内学术出版社来说具有一定的合作空间。国内“走出去”的出版社,根据出版特色和专长,也大致分为:对外汉语学习、外宣介绍、文学作品、政治与外交以及学术著作。
目前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具备了“走出去”的水平。无论是自然科学,抑或是人文研究,我国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可以在国际学界发出声音,他们也愿意与世界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也察觉到了这一变化,慕名来中国寻找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内容。
细化学术层级,坚持“高端”与“普及”两条腿迈进
“学术出版”作为出版领域的一个相对独立范畴,更多反映的是学者的学问研究成果,也就意味着具有特定的阅读定位和受众对象。“学术著作”在知识界一般被认为是科研成果的代名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为了让“学术出版”能够为更多的学者和“学问之人”服务,笔者根据不同的市场分类需求将“学术出版”定义为由学者编撰的知识作品,既包括纯粹的学术研究著作,也包括普及学科知识的作品,简称为“高端学术”与“普及学术”作品。从学术图书产品线和细分市场的角度来说,“高端学术”与“普及学术”这两类的用户群体是有一定差异的,在版权输出对象及合作的国际出版机构选择上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为了将学术作品与适配的合作伙伴及需求市场对应,细化学术层级、梳理学术目录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以三联书店为例,从学术分量及量化规模来着眼,可以将三联的学术图书比作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那些代表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顶尖级学者的专业类研究著作,如“文史新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这些专业研究性著作是三联的高端品牌,也是建立学术话语权的奠基之作。以梁思成、陈来、茅海建、唐文明、甘阳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者也是三联现当代学术金字塔的权重作者,他们的研究性成果在海内外皆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可度,例如《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天朝的崩溃》《隐秘的颠覆》等,吸引了剑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劳特里奇等国际知名出版商的注意并洽谈版权。由此可见,高端学术作品的版权输出是在海外学术界树立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术品牌”的基石。位于金字塔中央及底部的占比最大部分,是三联图书具有普及意义的学术图书,这些普及类学术图书涵盖了历史、哲学、人文思想、传统文化等诸多领域,如“文史悦读”“三联讲坛”“中国文化论坛”等系列,以陈来教授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李开元教授的《秦崩》《楚亡》为例,这些普及类学术图书以轻松生动的学术风格和简单易读的语言向更广大的求知群体提供了更为生动的人文社科知识性读物,体现了学术服务大众的精神契约。同时,因为其语言难度不高、专业背景不深、内容鲜活生动,受到了东欧、中亚、韩国及港台地区出版商的青睐,实现了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普及类学术由于读者群体更广,在“走出去”工作中也就更具有实现空间和影响力,也是拓展海外市场的主力军。
以高端学术作品树品牌,以普及学术求市场,坚持品牌与市场并重,双腿并行,才能保障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品质。
拓展海外合作,开辟适配伙伴关系
学术出版“走出去”,离不开适配的国际化平台和销售渠道。无论是高端学术研究著作,还是普及类学术作品,都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和匹配的海外合作方。高端学术著作“走出去”,可以借助版权引进契机寻找并开辟版权输出的合作空间。此外,还可以在稳定的合作伙伴中确定长期战略合作,除了版权输出,还可以在双方合作出版、选题共同研发、销售渠道共享、翻译资源共同积累、学术期刊及数字产品建设、国际书展的活动组织及未来可能的资本合作方面有所拓展。
在普及类学术“走出去”方面,韩国、日本、东欧、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潜力成为版权输出的中坚力量,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缘及历史原因,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与接纳程度相对较高,中国经济的崛起也让周边国家逐渐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得到提升,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中国历史及古代文明等题材内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持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一方面要与文化认同感相对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建立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多元合作实现版权输出和文化学术“走出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与欧美商业品牌学术出版机构以及新兴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明晰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普及类学术题材,探索海外实体书店、在线销售、馆配渠道的合作模式。
挖掘“明星”重点产品,提高中国学术影响力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无论“优势资源”在哪一领域,我们都需要“明星作品”来叩开世界的大门,这个“明星”必然或偶然地携带着各种跨界融合的特色。2015年4月三联出版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书,这是继“陈来学术论著集”和学术专著《仁学本体论》之后的一部特色学术书,该书将学术研究、传统文化解读、主题出版相融合,在8个月的时间内,不仅在中国大陆销售突破6万册,而且吸引了中国香港、韩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方洽谈版权合作,并陆续实现了繁体中文、韩文、英文、俄文、希伯来文等多语种版权输出签约,这本十几万字的“大家小书”赫然成为三联书店在“走出去”工作中的“明星”。排除偶然因素,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出这本学术书兼具的其他特色,“学术”与“文化”的融合,是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华民族的有效渠道,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契机。由此,找到合适的“明星”利器,才能让“学术资源”更好地为出版“走出去”服务。
出版“走出去”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体现。丝路国家和地区几乎涵盖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缘及历史因素,对中国文化有感知基础,毋庸置疑是版权输出的重要发展区域。鉴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学术研究领域尚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在学术出版“走出去”时需要我们重点考虑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相结合的普及类学术作品,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构想为基础,在丝路国家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扩大辐射范围。
(作者单位系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