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生产业链:爱的对象与边界

2016-05-30丁爱波

齐鲁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宠物市场大明湖大闸蟹

丁爱波

我们单位附近有个宠物市场,有一阶段,每次路过的时候,都会看到摊贩摆出一盆盆的泥鳅、鲫鱼和不知名的观赏鱼。旁边竖着一块牌子:放生鱼,每斤4.5元。

宠物市场旁边便是大明湖风景区,此前,有不少放生者就从这里买了鱼,到大明湖的一个角落里,举行一个仪式,然后将这些鱼放生到湖里。

放生点的不远处,有捕鱼者在捕鱼,有的手持鱼竿,有的直接用抄网。一块牌子在不远处立着:湖中所有鱼类均属国家财产,私自捕捞属偷窃行为。

这是一条很有意思的产业链:有的人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很职业化地把鱼捉来,卖给放生者们,然后,他们就可以进行放生作业了。然后下游的捕鱼者们再把鱼捉起来,卖到宠物市场。比较极端的情况是,下游的捕鱼者就是售卖者。

这也是一幅非常复杂的道德画面:有因放生而得到心灵慰藉的,有因意外收获而窃喜不已的,唯一不堪承受的便是自然环境。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起。2012年,放生者们把一批蛇“放生”到了河北兴隆县苗尔洞村,引起村民巨大恐慌;2014年,在广州从化,放生者们把上千只老鼠放到了一个村子里,称为“赎罪”,又引发村民恐慌;2015年11月14日,放生者们拉了整车的小动物,狐狸、浣熊、貂,到浙江天台山上的琼台村放生,但不到一周就死了一半,余下的则进村咬鸡祸害村民;几乎与此同时,杭州有个土豪,花了120万元,买大闸蟹到钱塘江放生,杭州市渔政总站对此发表的评论是:“这个时候投放大闸蟹,缺乏基本的常识,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不尊重。”

通过对动物表现“爱心”“慈悲”“行善”,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一些信徒和某些中产阶层、土豪的集体无意识。这是现代社会的一道景观。

我们经常在这类新闻的跟帖中看到有人这样问:“有这个钱去放生,为什么不去帮助一下那些没钱治病、没钱读书的孩子呢?”我把这个问题提炼、升华一下:“那些有爱心的、愿意积德行善的人们,为什么只愿意对动物这样做,而不愿意对人或者说穷人这样做呢?”

事实上,虽然“缺什么,补什么”这句话无论是在语言的逻辑上,还是在心理逻辑上,都不一定正确,但用在某些放生者身上,倒是挺合适的。“放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对某些心理的“行为疗法”,他们专注于“爱心”“积德行善”的行为,表演给自己,以及某个抽象的神、观众看,以确证自己是个“好人”“善人”“高尚的人”。正因为只是对自己的“行为疗法”,骨子里有着自私,所以当然不懂得在是否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和破坏生态环境上自我约束。

“疗”什么呢?疗很多内心冲突,焦虑,甚至罪恶感。拿一些土豪来说,他们在权力场和生意场中,实际上内心并不干净,尔虞我诈不过是常规套路,对利益具有极强的本能,比“行善”的本能强了不知多少。

正因为对人的冷酷,才有他们今天的地位。所以,“治疗”自己,“爱心”“积德行善”的承载对象,只可能是动物。

猜你喜欢

宠物市场大明湖大闸蟹
养不起的宠物
阳澄湖大闸蟹的前世今生
大明湖这里的故事最济南
一根稻草
大明湖奇遇记
MISHM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