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党报如何做好“互联网+”

2016-05-30江鸿

新闻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党报报纸互联网+

江鸿

民族地区的党报不但肩负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而且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其又肩负着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职责。那么,在网络及手机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的党报应该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于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专门针对党报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升其传播力的大规模读者调查活动。本次调查的对象总体上界定为内蒙古地区18~65岁较为稳定的报纸读者,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534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

调查显示,在媒介环境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以其便捷化、易携性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要媒介。在对《内蒙古日报》的读者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中显示,62%的读者主要利用手机和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正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手機媒体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本次调查显示,在《内蒙古日报》的读者中,41%的读者将手机作为第一新闻来源。

由此可见,手机正逐渐成为党报的传统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且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比较明显的“互联网+”的特色。有22.4%的读者偏爱“互联网+手机”式的媒体组合,19.1%的读者偏爱“互联网+电视”的媒体组合,还有21.4%的读者偏爱“互联网+报纸”的媒体组合,三者相加所占百分比达到了62.9%。可见,当代大多数党报受众更喜欢“互联网+”式的媒体组合式传播。

那么,民族地区的党报如何才能做好“互联网+”的媒体组合式传播呢?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切实做好党报“互联网+”,是提升新时期其传播力的重中之重。

一、树立“互联网+”的理念融合之“心”

民族地区党报“互联网+”的核心是什么?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党报从业人员,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能不能真正领悟“互联网+”的核心所在。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业已形成“突出的平等性”“超强的互动性”“海量的信息存储性”“传受双方身份的模糊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恰恰是我们今天建立“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时需要重点注意的核心所在。不过要想使这个核心能真正融入到党报的日常传播中,还需要我们的党报从业人员能多看一看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尤其是商业类新媒体的从业人员是如何工作的。特别是他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报道框架的搭建、写作风格的形成时的工作方法,更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甚至将党报工作人员适时输送到成功的商业化新媒体中去锻炼,也不失为一种能取得成效的好方法。

另外,树立“互联网+”的理念融合之“心”,还需要党报从业人员真正形成新媒体那种“网民”导向性的工作思路,在进行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多听听读者的心声,多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工具和读者打成一片,多了解一下读者想通过你的报道知道哪些内容,以此作为开展相关报道的指导方针之一(另一个指导方针是党和政府的新闻工作要求),这样自然就会有效避免很多党报目前出现的谁办谁看的尴尬局面。

二、搭建“互联网+”的载体融合之“形”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纸张的运用正变得越来越少,也可能再过若干年,纸张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即便纸张真的会有消亡的一天,作为向公众传递新闻资讯的“报”的这种媒体形态还会存在,只不过其称呼中可能会没有了“纸”字,因此从这点而论,很多人所预测的报纸将消亡其实也不完全正确,毕竟,即使纸消亡了,但报还会继续存在。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我们也可以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即利用手机作为上网工具获取信息的人群正在快速上升。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在这6.68 亿网民中,主要利用网络看新闻的用户超过了5亿(这个数字在2013年12月还是4.91亿)。5亿多的人在利用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这个数据除以全国的人口数量13.6亿,其比重也是比较惊人的,而这还只是没有计算人口年龄差异这一因素,在20~30岁的年轻人中,喜欢以互联网而非报纸获取资讯的人群比重就更高了。

笔者曾经选取100名大学生做过一个小范围关于新闻资讯获取途径的调查,结果发现经常看报纸的仅有3名同学,偶尔看报纸的有8名同学,基本不看报纸的有89名同学。可以说,年轻人中,报纸的潜在读者群正在日趋下滑。当然,这种下滑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年轻人不看新闻了,而是他们已经把获取新闻资讯的平台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大量地借助电脑、手机来上网看新闻。

在了解到读者接受新闻资讯习惯的这一变化后,作为报纸中重要组成的党报,就更有必要考虑载体的革新。为了更好地吸引有着不同阅读习惯的不同层面的读者,党报完全可以采用一种以多样化载体进行传播的方式,简言之即:一方面,建立起手机客户端、手机报、微信公共账号等多元化、多维度的信息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在纸版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重要的新闻可以在标题后面附上二维码,同时在头版也要把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账号的二维码登上,以方便读者“扫一扫”的需要。

在这方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媒体融合的试点单位,内蒙古日报社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载体融合方面,内蒙古日报社以“制定规范——搭建框架——业务开发——系统集成”的模式搭建起了系统化的“中央厨房”,建立起了包括融媒体生产系统、“中央厨房”管理系统、蒙汉文出报系统、蒙汉文新媒体系统、融媒体中心运营平台、多内容管理系统、索伦嘎新蒙文和俄文媒体融合系统等具体平台在内的综合性融媒体平台,打通了报、网、端的信息生产流程,理顺采、遍、发各环节的协同机制,并且再造了采编流程,建立起了以多媒体数据库为核心,面向融媒体出版的数字复合平台,形成了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从而实现了内容生产的多媒体化、内容传输的多介质化、对外传播的全方位化。

不过在这一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的建设中,切忌不要出现多张皮现象,即不要出现网站是网站、手机客户端是手机客户端,大家“各自为政”的现象。要知道“互联网+”不是两张皮式的单纯的叠加,而是一种水乳交融式的媒体融合。而这种媒体融合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的有机融合,特别是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有机融合,如果没有实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有机融合,那么即便报社的新媒体平台搭建的再多元、再豪华,恐怕还是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

三、组建“互联网+”的全能化工作之“体”

伴随着融合化媒体的出现,为了更好地做好“互联网+”的相关工作,党报内部(包括融合后的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采编人员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具备一种全能化的工作能力,而不应该再像传统的单一化报纸时期那样“一支笔走天下”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全能化的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就是,采编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写作功底,而且还能熟练掌握诸如照相机、摄像机的使用,图片的后期加工,音视频节目的后期剪辑制作,网络及移动平台专题的策划制作、页面的维护,甚至数据新闻的挖掘采写等。这样,一则新闻出现后,一个记者就可以提供多种形态的新闻表现形式,而这对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大有裨益的。

在这方面,内蒙古日报社在2016年初组建了媒体融合部等机构,强化了对熟悉新媒体业务的各类人才的挖掘和培训,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传播技能的转变,对引导传统党报工作人员的转型起到了引导性作用。

从这一角度讲,“互联网+”对党报从业人员特别是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如果不能具备全能化工作的能力,那么“互联网+”的实现程度就会大受影响。

四、建立“互联网+”的创新思路之“魂”

“互联网+”的核心互联网媒体在发展中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用户体验度的不断优化。为了适应这一特点,民族地区的党报在实施“互联网+”战略时也应该拿出网络媒体常变常新的发展特点,在媒体创新上多下功夫。

对党报的创新来说,首先需要创新的是选题要贴近大众需求、写作风格要符合大众口味、表现形式应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等方面,而这也就需要我们的党报从业人员能够多下下基层,多调研调研,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能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反映在“互联网+”的媒体传播策略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立了“互联网+”后的党报更能发挥出单纯的一种媒体传播所不具有的“融合叠加式”效果。

此外,党报要想在“互联网+”上有所创新,还需要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党报所建立的各类新媒体平台都是报纸的附属品,都是二线产品,只有报纸才是一线产品的错误认识。要把办报和办新媒体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之上,甚至对新媒体还要“高看一眼”,在政策、資金上扶一扶、松一松。毕竟在今天这个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新媒体要想发展好,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其难度已非十几年前可比。

基于此,对于初创时期和成长时期的以党报为依托的新媒体而言,作为其母体的党报更应该先扶植其成长壮大,这样才能使“互联网+”中的互联网的作用切实落在实处,也才能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达、舆论引导服务。

五、铸造“互联网+”的内容多变之“魄”

“互联网+”所要建立的是“内容+形式”的复合型产品,而非单一的形式化产品。

“互联网+”复合型产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内容应“因媒体制宜”,要按照不同媒体的特征和需要进行新闻生产,制作相应的报道内容,在统一到调度中实现符合不同媒体特色的全媒体式的传播,使原有的纸质媒介逐渐演变为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手机报和客户端的融合体。

“因媒体制宜”进行内容生产,一方面要符合当代读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重实用性、服务性资讯的特点,加大诸如天气、交通、医疗、教育等内容在党报“互联网+”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还要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空话、套话连篇的弊端,树立起“民声、民气、民族范儿”的平易近人的报道风格,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提升读者的黏着度,实现留住读者的目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内容再多变,其真实性、客观性等新闻之核是不会改变的。只有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党报的“互联网+”在内容方面才不会“误入歧途”,才不会伤害党报媒体长期形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民族地区党报“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方法远不止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点,在党报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上,由于各家党报所处的地区环境千差万别,面对的读者多种多样,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党报的“互联网+”工作,我们这里还有必要把各种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与地区实际结合起来,从中选择最适合本地区需要的方法和手段。以内蒙古地区为例,由于幅员辽阔,东西部生活习俗、文化习惯差别较大,民族众多,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在党报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上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特点,除了要建立传统的汉语类“互联网+”平台,还要考虑民族语言类的“互联网+”平台,以双语平台对外发声,而且发声时还应该充分顾及到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在接收习惯上的差异,采取区别化的传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高效地传达到各个角落,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在提升传播效果方面的向心力和聚合力。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党报报纸互联网+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