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特点词汇” 感知新闻活力
2016-05-30傅世忠刘麟祖
傅世忠 刘麟祖
【内容提要】 如今,创新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符号”,铁路亦如此,安全风险管理、现代物流转型、资产经营开发、客运产品优化、铁路建设推进等诸多方面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事件、新经验、新创造层出不群……而作为感知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元素—新闻,同样应与时俱进。而要展现好这些铁路新闻要素,提升新闻的活力,都离不开文字创新这一“催化剂”,都离不开诸多浓缩主题、提炼内涵的“特点词汇”作铺垫。因此,可以说,提炼“特点词汇”,是提升新闻报道影响力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特点词汇 文字创新 新闻活力
写新闻,不少人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下笔前深知自己要表达的思路或见解,但遣词造句时,顿觉词穷墨尽;亦或是连篇累牍的语言也难以尽表中心思想,无言简意赅、言近旨远之韵。
新闻,作为一种人类信息活动,是新闻人主动地对事实进行再现和传播的有价值的内容。而其中的词汇,便是新闻篇幅的组成部分,其运用、搭配的手法和技巧,及作者对语言修辞的掌控能力,直观地体现着新闻的活力,直接地影响着文章的影响力。各类优秀新闻作品,无论是消息亦或通讯,不乏高度化提炼的“特点词汇”,或一语道破章节大意,或比拟引用等手法融合汇集,虽只言片语,但却包罗“万象”“情”深“意”重,读起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如“民生‘账单”,如“创新‘乘法”,如“大连‘力度”…… 这些“特殊词汇”的构成使用,简洁但不失逻辑性,使得文字本意和文体大意巧妙衔接,直达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新闻活力的彰显,往往蕴藏在“特点词汇”的运用和修饰之中。
宋代诗人苏轼所著《答谢民师推官书》,用语生动简洁、舒展自如,文中写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是指文章若无文采,就不能流传得很久。同样的,就铁路新闻的撰写而言,无论是引题、标题、副标题、小标题还是正文,其用语是否巧妙朴实、是否“以一挡十”、是否精炼简洁、是否精华尽显,直接影响到文章文风的体现和读者阅读兴趣的吸引。而“特点词汇”的提炼运用,主要目的恰是“第一时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我们在《人民铁道》报一版头条刊发的通讯《“淬火”中锻造硬本领》中,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高级技师郭晋龙“舍小家为大家”、创先争优的先进事迹。众所周知,郭晋龙是出了名的“电路专家”,因组织研发“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使其成为登上国家科技奖台的铁路第一人。我们在文章布局中,巧妙地将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分别设置为“‘串联的科研团队”、“‘并联的技术交流”、“‘混联的工作与家庭”,这些极其富有个性的“特点词汇” 的运用,使主人公擅长的领域属性和文体架构达到有机融合。目之所及,句句叙述得当、引人入胜;细细品读,字字饱含深意。这些“特殊词汇”,虽说谈不上“丹青妙笔”,却依然让人感觉到细笔缀染、神髓尽捎,郭晋龙的先进本质和作者的采访感动跃然纸上。
一篇好的新闻讲求准立意、立大意,登高望远、深刻独到。清代才子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文章的立意就像众兵之将,没有将军,众兵就如乌合之众一般,一盘散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深度提炼的“特殊词汇”,对文章的立意、价值或整体、局部的定意,确有旁敲侧击、立竿见影的功用。《人民铁道》报一版头条消息《铁路物流助力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文,描写了呼和浩特铁路局面对经营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积极规划建设全国最大公铁联运现代化物流基地沙良物流园的好经验。文中指出,沙良物流园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因其创新的节点布局、精准的园区定位、完善的物流配套,吸引了京东集团、“诸葛”修车网、利客公司等企业纷纷落户。作者在开篇语的构思中,创新搭配“物流‘引力”一词,既使得沙良物流园区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清晰明了,又使得文章措辞干净利落。以“物流‘引力”为“关键词”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以该词映射全文立意,实乃“推波助澜”、一语中的。
人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就千差万别。细品之,此语揭示人们只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惯性”,才能认清“庐山真面目”。就新闻采写而言,从业人员从访前准备、深入采访、素材整理、结构编撰,直至成文,其角度的选择可谓兹事体大。一篇文章的叙事角度,往往直观地体现在标题、小标题及导语这些“黄金地段”,所谓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用“特点词汇”的“浓缩”“精悍”来衡量角度择取的价值,可谓活灵活现、妙不可言。拿铁路来说,政策解读、民生剖析、经验解析、前景展示……用“特点词汇”来展现独特的新闻视角,同样可以“锦上添花”。我们在采写《人民铁道》报一版头条通讯《锻造草原铁路“合金钢”》一文时,标题中采用“合金钢”这一“特点词汇”,与党建重点工作遥相辉映。“合金钢”直面映射出的是“三年基础工程”建设以来的新成果、硬成就,是作者对该局党委脚踏实地抓工作、群策群力聚合力的肯定和褒奖。不仅如此,文章小标题更是连续运用“炼”“硬堡垒”“燃”燎原态势、“聚”向心力等字眼,有意将立意角度、主体工作成就合盘托出。可见,“特点词汇”的运用实有烘云托月之妙。我们在采写《人民铁道》一版头条的通讯《用文化“血脉”滋养安全之躯》一文时,将“安全文化”比喻为“血脉”,将安全生产比喻为肌体,而文化恰如滋养安全“躯体”的“血脉”。如此提炼,读者从字里行间,便能对作者表达的安全文化载体等角度的理解清晰明了。可见,“特点词汇”的运用,对软化文章的 “视角硬块”、浮现主体的“立意角度”,可谓举足轻重。
现如今,随着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持续增强,传统纸质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保持解读精到、洞彻事理等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以文字运用、标题设计、结构铺架鲜活、平实、生动,来提升新闻作品的活力。而文无创不鲜、词失新不活,“特点词汇”的弃陈鼎新、巧妙创造,恰恰是突出在“创”和“新”上。得益于此,“特点词汇”的运用,在标题中有“标新立异”之感、在导语中有“独树一帜”之妙、在主体中有“别开生面”之效。我们在《人民日报》的一版头条消息《创新创业的‘大连力度》中,便生动地感受到了这种“标新立异”和“独树一帜”。文章开篇连续运用“大连‘速度”“大连‘力度”“大连‘温度”三组“特点词汇”,既言简意赅的概括出大连市创业征途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读者对业态新、政策新、环境新等创业“关键词”浮想联翩,又凸显出整篇文章标题生动、导语鲜活、主题丰富之妙效。
有人曾论证,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不断创新。同样,就铁路新闻报道而言,从“大事记”的宏观表现,到“接地气”的微观阐述,再到讲好中国铁路故事,追根溯源,都是文字创新的“催化”。
参考文献:
[1]赵兴林.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1).
[2]苏轼·宋.答谢民师推官书.百度百科.
[3]傅世忠,王鑫.“淬火”中锻造硬本领[N].人民铁道报.2014(5).
[4]王金海.陆娅楠.创新创业的大连“力度”.人民网,2015(10).
[5]傅世忠.王鑫.铁路物流助力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N].人民铁道报,2015(11).
[6]傅世忠.任卫云,夏亮.锻造草原铁路“合金钢”[N].人民铁道报,2015(4).
[7]傅世忠、张玮.用文化“血脉”滋养安全之躯[N].人民铁道报,2013(3).
(作者单位:人民铁道报社)
编辑: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