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2016-05-30潘雪姣
潘雪姣
摘要:教学模式研究是教学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从1983-2015年发表的教学模式相关文献,从研究过程、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教学模式研究从初创、成长,到繁荣,并已经逐步进入收获期的结论。目前该研究正逐渐由基础理论研究与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并重的阶段,向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为主、教学模式理论探讨为辅的阶段过渡,教学模式基础研究有转冷的趋势。
关键词:教学模式;内容分析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5-0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通道与桥梁。由于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因此教学模式研究是教学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以内容分析法就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以期能得出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脉络和各时期的热点,并探询今后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可发展之路。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1982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教学模式相关论文进行研究,在对比分析之后,梳理出教学模式研究的脈络,在充分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今后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知网,以“教学模式”为关键词,按主题搜索,得到与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献是从1982年开始的,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1982年—2015年,共有184794篇文献。由于样本量太大,处理起来难度高,因此后续分析中又精选出核心期刊论文16622篇中被引次数较高的416篇进行阅读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三)研究编码体系.本文从研究过程、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三个维度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对文献进行统计、分类过程中是以每一篇独立的文献作为分析单元。[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分析
由于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因此本文将教学模式相关文献从论文总数、学术论文数、学位论文数三个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得出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趋势图。由于1995年之前关于教学模式论文发表数量较少,且学位论文自1999年才有发表的样本,故对1995年之前发表论文总数量再进行详细统计。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我国的教学模式相关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从论文发表总量来看,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都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此为国内教学模式的初创期;到1993年,论文发表数量增速变快,说明学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入增长期;进入21世纪之后,教学模式相关论文数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说明研究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此为教学模式研究的繁荣期;从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发表情况来看,自1999年第一篇关于教学模式的论文发表以来,学位论文发表数量基本符合教学模式论文发表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总体来说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深度逐渐增加,但自2011年达到峰值2062篇之后,基本维持原数量不再增加,甚至略有减少,说明此阶段进入教学模式研究的收获期;上述收获期的判断,也从侧面说明对于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逐渐放缓,而出现重广度的应用而非深度的研究的该阶段总体态势。[2]
结合郝志军等学者所著的《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一文和前述教学模式相关文献发表情况的论述,我们将国内教学模式研究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1年—1988年),教学模式研究的初创期,以教学模式的引进和说明为核心。这一时期以对加涅、塔巴、布鲁姆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和阐释为主。该阶段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国内教学模式的阐释和引进以概括性为主,较为粗略,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第二个时期(1989年—1994年),教学模式研究的成长期,其主要是以理论分析为核心。在这一时期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结构、特征和功能、历史演化和分类等。在教学模式理论层面展开了全方位深入地分析,标志着国内教学研究模式研究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3]
第三个时期(1995年—2012年),教学模式研究的繁荣期,以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教学模式理论探讨共同繁荣为最主要特征。这一时期是研究的黄金阶段,重点体现在下述几个领域:其一,就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改革思路,教改和素质教育成为最为受关注的课题。其二,对教学模式构建的一系列理论基础,包括理论根据、原则、方式和整个体系流程均实施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不仅关注理论成果,同时也重视实践效果。其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用层面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第四个时期(2013年—),教学模式研究的收获期,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为主、教学模式理论探讨为辅是该时期的最大特点。学位论文发表数量略有减少,说明该时期对于教学模式理论的探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推动了对于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建构的继续繁荣。该时期是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收获期,也就是成果转化与实现期。人们在关注如何设计教学模式的同时,开始将视角重点转向如何更好地运用。
(二)教学模式研究内容分析
限于技术手段问题,本部分统计仅针对教学模式研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中被引用次数超过50次的416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得到如下结论。
从分类统计得出,被引用次数较高的教学模式相关核心期刊文献数量在2000年左右达到峰值,其后逐年降低,尽管该指标有一定欺骗性(众所周知,发表时间较长的论文在被引用次数上是会随时间增长而增加的),但下降速度很迅速,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学模式研究中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文章变少的趋势,从而在侧面印证了前面关于教学模式研究进入重实践而轻理论的收获期的判断。
对于教学模式研究评价,从以下四个维度评价如下:
1.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结构,就国内外而言,在定义方面较有影响的首推乔伊斯和威尔。[4]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能够用于课程创建、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者是优化其他各种场合的教学计划。国内在其结构方面的观点上基本一致。教学模式均必须有一定的教学思想、目标,同时也应该具有操作程序、师生组合与评价等一系列的要素。
2.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的特征在于完整性、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最大的特征在于完整性、简明性、个性和操作性。就其特点,尽管有很多的说法,但争议相对较小。对比而言,所谓的完整性也就是整体性,其他的特性诸如此类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至于个性,则强调的是各个教学模式彼此间的差异。
人们将“模式”引进教学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为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衔接。换句话说,教学模式就是二者的桥梁,因此成为教学论分析的关键领域。从功能角度分析,教学模式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的重要功能。
3.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在国内,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是从多个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的,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师自身特点、教学的物质条件等。概而言之,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全面地、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权衡利弊,择善而从。
4.教學模式的建构。就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国内外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演绎法和归纳法来加以构建。、利用该方式塑造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将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转换为教学模式。后者则主要指由教学经验之中直接总结而形成的模式,其源自于经验。
(三)教学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展望
1.教学模式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从我国教学改革的整体状况来看,涌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真正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极少。许多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科学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教学模式的综合化研究尚待加强。教学模式的综合化研究是指教学模式研究应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予以整体的、全面的关注和探讨,而不是一个方面的单一的研究。在研究中,要做到既重视归纳法,又重视演绎法,要做到不仅仅关注教师方面“传授的教学模式”,而是对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模式研究。[5]
3.教学模式研究任重道远。尽管我国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研究热度也一直持续火热,但学界仍然要注意基础理论的研究,而不应只在收获期关注既有成果的转化,而忽略新理论、新成果的创新。增强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综合性分析,尽可能的展现出其多角度的功能。其一是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挖掘出当前教学模式,并采取科学的调节;其二是规范的引入国外一系列领先的理论派别在此方面的研究,并和当前国内的研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三是关注并加强归纳演绎的分析;其四,要针对教学当中的每一个要素、环节和关系,采取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强调学生多方面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的展现出教学模式多方面的功能,促进教学模式的科学建构。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性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4]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3,(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