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课堂,思维的碰撞
2016-05-30蒋建兵
【摘要】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體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可以是思维训练、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可以活化课堂,帮助思维理解,提高效率.
【关键词】微课;补偿教学;数学思维
微课目前多用于课后的补偿教学,而对于课堂教学中则用之甚少,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可以活化课堂,帮助思维理解,提高效率.笔者日前进行了一次课堂使用的尝试,课后调查得出效果很好,现将过程与感想一并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一、动态生成,活化课堂助理解
片段1 生:结论1.设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交x轴于点E,过焦点F且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交抛物线于P,Q两点,则∠PEF=∠QEF.
师:这个结论下的很好!这个结论的特殊之处在于直线l过焦点F,若直线不过焦点,结论成立吗?如果不成立,是否存在定点E′,使∠PE′F=∠QE′F?
该问题的抛出,对学生思维是个大的挑战,如何解决呢?笔者现场展示了一段图形变化的视频,通过直线l的平移,使其不过焦点,可以直观观察到结论不成立,然后再根据图形的对称性特征,作出辅助线,找到了存在点使∠PE′F=∠QE′F.
生:结论2.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过点M(t,0)(t>0)的任意直线与抛物线交于P,Q两点,则在x轴上存在点E(-t,0)(t>0),使得∠PEF=∠QEF.
感想: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融入课堂的动态感,让结论在动态中生成,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结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枯燥的课堂增加些新鲜事物,让课堂活跃起来,从而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片段2 师:对于结论2,其背景是抛物线,那么将背景改为椭圆,会怎样呢?
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C:x2a2+y2b2=1(a>0,b>0),过点M(m,0)(-a 生:肯定存在! 师:感觉很好,那定点在哪里呢? 该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突然,运用类比推理是很容易得到定点是存在的,但要想得到定点坐标,就需要进行计算,而前面老师已经就结论2在黑板上进行了详细的推导证明,如果此时再来一次计算,就显累赘,但对于后进生来说,没有推导是不行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找到了组内其他老师对该问题的研究视频,果断使用该视频,在课堂直接放给学生看. 感想:巧妙利用他人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现有资源整合,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现代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让早已产生审美疲劳学生产生了新鲜感,也可以让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换口气,提高备课效率. 三、自主选择,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 现代课堂的“讲+练”模式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且经常运用在日常教学中,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很难保证学习的效率总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在“练”这个环节上就难免产生了一些麻烦,统一的训练往往顾头不顾尾,有效的训练方式是分层,教师设置难度等级不同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自主选择来完成,然而麻烦的就是评讲怎么办?这时,微课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看着电脑上清晰的过程,带上耳机,耳边回响的是教师的讲解和对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感觉就如老师在专门为他一个人上课一样,这就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自然也就能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当堂训练环节就设置了A,B两组难度不同的训练,学生在选择性完成后,再选择相应的微课来观看,对自己的刚完成的解答作一个评价.在课后的随机采访中,几名同学均反映微课可以慢慢看,关键地方还可以多次回放.个性化的选择,让教学针对性变得更强. 感想:分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本就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其综合最优化教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要求,使他们在目标的导向下,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四、补偿教学,使分层教学成为可能 课堂的最后8分钟,笔者将时间留给学生,订正昨天作业.由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因人而异,所以笔者将每道题的分析与讲解事先录制好,每题一个微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进行自主选择,如果来不及,课后继续观看,教学针对性变得更强. 感想: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领悟力很强,只要教师一点拨,马上就能自己完成作业的订正;但有的学生悟性差,同样的一道题往往要领会很久才能真正理解其数学本质和思想.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导致在作业讲评环节中悟性高的学生早就懂了,而有些学生仍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最后只能放弃学习.所以作业讲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微课的出现,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感想,笔者自觉仍较为粗浅.有幸承担市级课题《微课在高中生数学思维训练中的应用研究》,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新技术走进教学是大势所趋,最终改变教学的形态也是指日可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正应该积极学习新技术,主动使用新技术,让微课给教育带来春天! 【参考文献】 [1]蒋建兵.微课程对数学课型转变的目的与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 [2] 徐德同.以本为本,合理探究,自然生成,提高复习效率[J].数学通讯,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