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2016-05-30武艳红
武艳红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只停留在解词、释句等一些浅显表象层面,即使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也仅限于机械地背诵。因此,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像解剖一个动物一样,把本来很美的一首诗肢解得七零八落,使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它的韵味。古诗的教学基本应遵循初读、细读、品读这三部曲,以读助讲,以讲带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
一、初读——把握写作背景
初读诗文前,应对诗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本人做一些详细的介绍,通过出示地图、实物、讲历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国家形式、诗人处境、心境等等,从而明白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比如在讲南宋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时,教师首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南宋、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形式对峙图,为学生提供当时民族矛盾严重的社会现状,以及陆游个人的生平,使学生明白在封建社会的南宋时期,当时民族纷争严重,民族战争频繁,陆游作为南宋的一位爱国志士,一生为祖国的统一奔波,然而临终之时也未实现夙愿,这是何等的伤心悲痛啊……教师详尽地介绍了这些,为学生理解“示儿”“悲”“九州同”“北定”“告乃翁”打下基础。
初读诗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了解学生对诗人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掌握多少,这时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有感情等等只要能读通顺,比较流利即可,而且刚刚接触文章时最好不要采取齐读的方法,而是采用指名读,其余学生纠错,或者是自由读,声音也不要太大,尽量避免互相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诗的大意,尤其是涉及一些重点字词要尽量讲原意,然后让学生结合诗的大意去读全诗,这时就要提示学生:听了老师刚才对诗的大意的阐述,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这首诗才能更好一些,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读这首诗的时候,要读得深沉一些,慢一些,要能体现出诗中那种烈士暮年,壮志未酬的苍凉、悲壮之情来。
二、细读——理解诗意
细读一环是授课的重点,在进行细读分析时,教师依据诗文的内容从不同方面设疑导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逐词逐句去理解诗句的意思。细读一环从形式上来说应包括释句前的读和释句后的读。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教师指读前两句后设疑:“朝辞白帝”与“一日还”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够发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如何读好这两句诗,才能把诗人的心情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到达江陵后写的,彩霞满天的早晨,诗人辞别了千里之外的沐浴在灿烂的朝霞中的白帝城,一千多里的路程一天就返回了,眼中的景物是如此壮美,归途是如此顺利,这已明显地表现出了诗人抑制不住的内心的激动、高兴之情,读起来应该是声音高亢有力,如歌如唱,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出一位满腹经纶、胸怀远大抱负,却遭流放的文人志士遇赦后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愉快之情。学生在理解诗句前后的诵读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完全来自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这个变化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文意思的理解和记忆,这恐怕就是细读一环中以读助讲,以讲带读的具体体现吧。
再比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如何让学生理解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如何把这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呢?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后设疑:“三千尺”有多长?庐山瀑布果真有“三千尺”吗?“九天”意指什么?诗人此处采用什么表现手法?目的是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果:诗人此处极度夸张瀑布之长,如“银河落九天”,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祖国的山河壮丽,读时应重读“三千”“银河”以及一字一顿地读“落九天”三字,这样才能充分达到教学目的。细读的具体形式可采用指名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等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三、品读——体会思想感情
当学生已经掌握诗的全部意思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充分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结果,依据所表达的主题的不同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通过指名学生范读,进行优劣比较,教师加以适当的评析,并以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八字方针对学生进行点拨,使学生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以致能背诵的水平。
古诗教学不容易,就是因为教师不能成功地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而能使学生入情的前提必须是准确地把握词句的意思,诗人的思想感情,由此看来,细读课文便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只有认真把握好这一环节,才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