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育体系下高校校报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研究
2016-05-30王秋颖
王秋颖
摘 要 高校校报作为育人载体之一,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当前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对高校校报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校报职能,为探索其在大德育体系下育人功效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德育体系 高校校报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1.040
Achievement Ways of College Newspaper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Great Moral Education System
WANG Qiuying
Abstract College Newspaper as one of educating people carrier, bears important cultural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ing the college newspaper and how to reposition the college newspap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newspaper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educational system at large moral approaches suggested.
Key words great moral education system; college newspap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function
高校承担着育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校报办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落在人才培养上。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就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 可见,高校校报担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注定了它在大德育体系下必须牢固确立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宗旨。
1 大德育体系下高校校报的职能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导媒体之一,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如何实施其德育功能,首先要明确它所承担的四大职能:
(1)校报是及时传播校内新闻的信息平台。校报能够以消息、通讯、评论等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报道学校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能够使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校报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学校的改革发展“鼓与呼”,在信息交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起塑造学校形象,传播学校文化的职能。
(2)校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为高校权威媒体,校报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我们要利用校报工作的客观性、普遍性、针对性的特点,使之成为大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实际,了解和反映学生思想状况及成才要求,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生动的事实进行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为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3)校报是记录学校历史的文献资料。“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校报要记录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件大事,客观、真实地为学校历史保留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份资料在传承优良传统、构建校园文化、培育学校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校报是影响慰藉读者心灵的良师益友。校报要从受众接受的角度调整办报思路,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与读者交流、互动,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将浓浓的人文关怀融入到字里行间,使读者们在读报的同时既能接受阅读的快乐,也会在思想上有触动,心灵上有共鸣,视野上有扩展,阅历上有成长。
2 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
目前影响校报发挥育人功能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校报一般为周报、旬报、半月报, 读者看到的常常是一周前的新闻,周期长、速度慢对校报传播形成了极大的压力。”①
二是“校报的报道范围小,信息源和新闻源多来自本校校园或兄弟院校内,反映的新闻事实也较为狭窄。加之校报的版面小,每期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也因此受局限。”②
三是办报方的“宣传本位”意识需要转变。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长期以来,高校校报是在“宣传本位”和“传者本位”理念指导下构建报纸内容,报道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可读性和多样性,其定位渐渐脱离了受众期待和阅读需求,将校报办成了只是围绕校领导展开的“官报”。
四是受众层面较多,众口难调。高校校报的读者群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离退休人员、校友、兄弟院校、社会媒体等。不同的受众对校报有不同的心理期待和信息需求,校报篇幅有限不可能逐一满足,必须明确定位,秉承宗旨,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兼顾信息的广度和育人的深度。
五是校报在建设机制和办报质量上需要提升。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将校报编辑部设为独立部门,大多数还是隶属于党委办公室或党委宣传部。校报的采编人员很少是专职,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少是专业新闻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校报工作是由学生通讯员完成采编工作的,报纸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 高校校报育人功能实现途径
面对网络给纸媒校报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充分发挥高校校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大德育体系,就需要探索校报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3.1 高校校报的新定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来实现。作为高校思想文化教育载体之一的校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提升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③这些使命注定了高校校报的办报宗旨、定位、内容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围绕文化育人这个核心展开。
构建“大德育”体系就是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最高目标,将其融入、分解至各个渠道、各个层面,合理地依托在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形成体系,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担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校报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引领优势,参与到大德育体系的构建中来,将办报的全过程融入德育机制,发挥育人功效,这就要求高校校报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给谁看”的问题。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④从读者群体上分析,受众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读者群是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外,读者群是校友和社会。其中,内部读者群更为重要。
接下来是“看什么”的问题。高校校报既要尊重新闻宣传规律,又要牢守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校报是所有新闻传播媒介中,与学生最为贴近的一种。任何一种新闻媒介都不可能去做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学生不热爱本学校及本专业的工作,而本校的校报就可以担此重任。校报与学生距离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优势”。⑤因此,高校校报定位必须涵盖正确地引导舆论,积极宣传国家和党的教育思想,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丰富校园文化,传播信息,记录历史,宣传先进,鼓舞士气等内容,这些内容汇成一点就是以校报为载体,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3.2 实现途径探索
首先,高校校报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⑥高校校报要用一切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精神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在内容编排和栏目设计上要重视文章的理论深度和时政的解读点评。这就要求办报人员要认真总结并科学分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和特点,遵循道德修养和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校报质量和表现形式,正确引领校园文化导向,积极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贴近读者群需要。读者的满意和需要是高校校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校报的读者群文化层次高、知识丰富、反应敏锐、头脑灵活,有较强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因此,校报必须不断创新形式,与时俱进地与“青年思想”接轨来策划选题,多角度、多渠道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学校了解和掌握师生在特定的时期、空间所关注、需要的热点、重点,客观记录他们的现实生活,真诚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心声。
第三,增强策划意识,强化典型报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由于高校校报大多是周报、旬报、半月报或月报,对于新闻的报道有滞后性,无法与网络媒体的“短、平、快”相抗衡。因此,校报想增强可读性就要将目光落在“新闻背后的故事”上,加强新闻采编策划,更多地挖掘报道深度,拓宽报道角度,搞活报道形式,注重内容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精神探索。同时,要做好学校典型人物、事件的报道力度,传递正能量,树立广大师生身边的榜样,使他们的事迹感染更多的读者,让其产生的震动和共鸣影响师生的成长。
第四,增强互动,为广大师生自由“发声”提供平台。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内容无外乎感兴趣的事儿和与自己有关的事儿。因此,校报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同时也是倾听师生心声,了解师生所思、所想的窗口,是为普通读者提供话语权的平台。广大师生通过发表言论、阐述观点、展示风采达到了思想交流、文化探讨、经验学习等目的,也与报纸形成了良好互动,有利于吸引并巩固更广阔的读者群。
总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渐入一种新常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在发展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多元化的系统工程,高校校报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与时俱进,强化责任感、使命感,把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入到生动翔实的宣传报道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实现其办报育人功能。”
注释
①②唐励.基于议程设置理论下的高校校报育人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社政[2005]13号.
④ 程道才.新闻写作基础[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⑤ 张宪.试谈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⑥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