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绿”的海绵城市

2016-05-30梁光源

环境 2016年1期
关键词:珠海光明示范区

梁光源

2014年底,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开展了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我国16个城市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据了解,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要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目前我省各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珠海:大数据全程管控建设

记者走访时发现,珠海横琴新区宝兴路的绿化带和主城区的不太一样。这里类似下凹式的绿化带,其水平面低于市政道路,且绿化带与道路之间的“花基”(隔离墙)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孔。

别小看这些孔,每逢下雨之时,地面积水可以通过小孔顺流到绿化带,经缓冲进入下水口,随后汇集到一个地下蓄水池。这样,既减少了路面积水,也使直接排放到管沟里的雨水相应减少,从而减轻了城市排涝排洪的压力。

这个细微的雨水收集模式变化,背后是珠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实践。“珠海降雨量较大,海绵城市的技术能在这里派上大用场。”在湖心路上,珠海市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明年珠海西部示范区将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综合利用透水砖、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对红旗镇政府、斗门区城南学校等31个居住以及公建项目进行改造,实现雨水的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同时我们也会对道路进行改造。如对湖心路、机场东路、珠海大道、双湖路等4条道路以及示范区约246公顷的绿地也将进行‘改造,就近利用雨水,防止‘水浸街现象的出现。”

记者从《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中(以下简称《规划》)了解到,总面积31.9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将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将围绕“LID开发措施”、“河湖水系改造”以及“雨污管网建设”等3个方面展开建设,三年内推动216个项目落地。

评价海绵城市“吸水”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如果能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的指标,珠海将成为符合珠海实际、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海绵城市建设样本。”

据了解,目前珠海西部开发强度较低,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保护比较好,建设海绵城市有明显优势。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心副总工程师马洪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部生态新区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千米,但建设用地只有200~300平方千米,开发强度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保护得比较好,这有利于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珠海西部同时拥有现状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区,具备各类用地,周边边界基本为河道——城市未来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控规齐备。”马洪涛说,“这五大特点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具有可控性、可操作性。”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河流生态系统脆弱、污水系统不完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有限是当前西部水环境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珠海市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根据《规划》,示范区将加大点源污染控制力度——新建污水管道167.6公里,新建污水泵站4座,将白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处理能力由现状4万立方米/天提升为14万立方米/天以及新建阳光咀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入管入网,控制湖泊污染负荷总量。

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规划》将构建源头、过程、末端三层控制屏障。其中,在幸福河受纳区域,源头、过程和末端分别控制35%、25%和40%的污染负荷。为此,源头拟设置113公顷下凹绿地、27.8公顷生物滞留设施,末端设置43.4公顷的人工湿地,让污染无所遁形。

此外,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率10%的目标,《规划》明确了雨水利用的总体思路——在建筑和小区建设雨水调蓄池和雨水罐,在集中式绿地建设湿塘,并强化景观水体调蓄功能,将调节和储存收集到的雨水,回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或景观水体补水。

“珠海西部现拟建立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对监测信息、考核评估、项目管理以及总体情况四个方面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保证项目各阶段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对示范区、项目、LID设施三个层面进行监测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奖补资金(政府投资项目)与按效付费(PPP项目)的依据。”记者获悉,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珠海西部还将以详细的过程数据为支撑,建立可评估、可追溯的全过程建设管控平台及考核评估体系,让海绵城市“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看得全”。

据介绍,珠海横琴新区、西部生态新城的建设详细规划都在编制当中。依托这两大示范区,珠海将争取住建部和省住建设厅的支持,积极申报“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深圳: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光明模式

“机动车道采用排水沥青进行铺装,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设,下面设置了砂砾透水带,雨水可迅速透过。”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水务科姚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光明城站西侧的38号路。

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两旁绿地建设均为下沉式绿地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收集来自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形成的雨水径流,并进行滞蓄、下渗、净化。

“下雨时,路面雨水能很快经透水沥青入渗,经下层砾石层储存、汇流至道路一侧的边沟,再流入下沉式植身滞留槽滞、蓄、渗、净。超过设施设计标准的雨水,流经雨水口溢流至市政雨水管道。路面雨水流入下沉式绿地前,首先进入沉沙池,雨水径流中较大的颗粒物可沉淀去除,然后再漫流至下沉式绿地入渗。”姚涛说。据了解,通过模型模拟,38号路可以实现原设计排水系统排水标准由2年一遇提高到4年一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0%,节约15%的市政用水。

削减雨水径流的绿色建筑、草格铺砌停车场和广场地面、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蓄水植被草沟、雨水收集池,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先后走访了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和新城公园。“目前,光明新区先后启动了26个低影响开发示范项目,基本覆盖了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工业园区等项目类型,总占地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

据介绍,光明新区自建区伊始就开始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的探索。近年来,光明新区更是先行先试,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实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践行《低影响开发》模式;以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切实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光明模式。

据了解,2008年,光明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之一;2011年,光明新区被评为全国首个“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2013年,光明新区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授牌;2014年7月,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称号。今年10月,光明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参加了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

“在过去数年中,光明新区通过示范工程探索构建了完整的规划建设管控机制,已经基本完成了技术本地化探索,进入到全面探索阶段。”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低影响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任心欣向记者表示, 追求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及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发展的共同趋势。

“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多,形态特点各不相同,涉及部门广。因此,要全面转变传统规划建设模式,推广低影响开发,必须理顺部门职责,协力推动。”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严格的低影响开发管控机制,理顺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政府职能分工。

据了解,光明新区颁布了《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实施办法》,统筹协调部门职能与分工,形成管委会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推进态势。

其中,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试点将年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作为城市规划许可“两证一书”的管控条件;发改部门出台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设施单价及审批指南,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投资额度进行明确,并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审查审批过程中加强对低影响开发设施投资的专项审查;水务部门在建设项目排水施工方案审查、建设项目用水节水评估报告等方面进行低影响开发审查;建设部门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审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等审查环节加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审查审批;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阶段,加强对低影响开发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审查;审图机构对建设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计进行专项审查,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不满足设计要求的,责令修改。

猜你喜欢

珠海光明示范区
遇见光明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黑暗中的光明
珠海开放大学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珠海之旅
风口浪尖上的珠海银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