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艺术助孩子重生

2016-05-30一南

小演奏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镇江市版画特色

一南

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

所有孩子都有艺术天赋,追求艺术是孩子的天性。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朱彩虹说:“初中学生在经过幼儿园、小学阶段的美育培养以后,对于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为初中阶段全面推行艺术特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初中,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要使初中学生得到更加健康完善的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对他们实施艺术熏陶和培养,以完善他们的人格、人性和修养。”

这不仅是朱彩虹校长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也是镇江市第三中学特色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镇江市第三中学是所历史悠久的名校。1927年,黄炎培、冷御秋和唐儒箴等爱国人士创办了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建校宗旨是追求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实现教育救国。解放后,学校先后更名为镇江蚕桑学校、镇江农业学校,2001年后成为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在办学初期,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文化知识培养的同时,还开展了舞蹈、合唱、刺绣等艺术训练,给学生以艺术熏陶。1978年起,学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活动。

学校依据悠久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积淀,结合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思考,认为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艺术教育,让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美统一。基于这样的思考,镇江市第三中学的艺术特色定位牢牢把握“民族”、“大众”、“个性”三个方面。“民族”就是学校的艺术培养要着眼于民族艺术特色的培养,例如民乐、书法、国画、京剧等课程的开设;“大众”就是艺术课程的开设不是面向少数学生或个别班级,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艺术熏陶;“个性”就是在固定的艺术课程之外开设“艺术超市”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在全面艺术培养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爱好与追求,选择适合自我发展需要的艺术修养课程。

特色老师打造特色学校

“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是对学校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是学校教育不断提炼的过程,并最终升华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深层内化的过程。”朱校长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资源。一支知识储备充足、综合素质高、信念坚定、个性鲜明、具有敬业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中坚。”

镇江市第三中学艺术组是个年轻有朝气的教研组,还是镇江市“五一文明岗”。组内六名成员音乐美术各有专攻,其中两名教师为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都深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对艺术教育的热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学校艺术特色建设的执着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艺术组教师们亲手对艺术、心理教室进行艺术美化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编写艺术校本教材,还设计学校的墙壁文化,规划学校的校园文化色彩,站在全校的高度制订艺术组的绩效考核方案,确定合乎本组特点的教师成长和培训计划。他们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艺术领悟力、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开展艺术研究性学习,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他们所做的各种尝试都领跑镇江市艺术教育。

得天独厚的社区艺术资源

镇江市第三中学的办学思路十分开阔,校领导一直坚持走出去办学,积极将学校所在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资源。学校地处市区中心地带,临近镇江市少年宫、镇江市艺术剧院、镇江市文化馆和镇江市博物馆,这些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为学校艺术特色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主动与上述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合作方式。“走出去”就是定期组织学生前往艺术剧院、文化馆和博物馆观摩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并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如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广场演出等;“请进来”就是邀请少年宫和艺术剧院的教师、演员进入学校课堂和社团,为学生授课,直接指导学生。社区资源的利用扩大了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和范围,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实现了学校、社区艺术资源的良性互动。

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教育方向

当初在确定学校艺术特色项目时,困惑摆到了面前:高雅的内容难以普及,大众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的年龄层次。该如何选择一项或几项适合三中自己的艺术特长?在广泛进行师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自我探寻和专家指导,学校确定了以少儿版画、京剧为主体的特色艺术教育。

开设少儿版画课堂的目的是通过版画活动实现其育人价值,有效促进少儿的全方位健康和谐发展。相对于专业的版画,少儿版画表现出的技能更为简便,表现过程也更为轻松有趣。少儿版画作品中充满少儿的智慧,洋溢着童真童趣,给人以单纯、朴素、天真之感。通过相关的课堂学习和活动,学生获得基本技能后即可在不同材质上刻画自己的构思。近年来学校版画课堂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果,学生的版画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均获得大奖,既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世界艺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的。镇江市第三中学作为江苏省首批“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有责任把中华经典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中华艺术精粹得以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京剧的过程中感受中华国粹的博大精深。

除了京剧,丝竹管弦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代表。在中学非艺术专业学校中成立一支比较完整的民乐队,无论是从学生时间、师资还是不同乐手来源来说都并非易事。学校依据有关文件精神,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每年招收两个艺术班,为民乐队的组建解决了学生来源及各类器种分配的问题。学校还与镇江市少年宫合作,解决了民乐师资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指导,使得学校民乐队的演奏在视觉上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势,在艺术角度上有了专业水准和层次感。近年来,学校的民乐合奏《水乡风情》在市属中学文艺汇演上获得一等奖,《苏堤漫步》获得全市一等奖,《孔雀河》获得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目前第三中学民乐队是镇江市中学的唯一一支学生民乐队。

多平台释放学生艺术能量

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是镇江市第三中学艺术课程的特色。学校通过精心设计,推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超市”活动。每周四专门开设一节课,全体学生自由选择去参加自己喜欢的艺术活动:版画、京剧、剪纸、摄影、书法、十字绣、手工制作等。常态化的校本课程,保证了学生能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灵感激发、技能提高、创作体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学生们也因为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逐渐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掌握一到两项艺术技能。

每周的艺术教学课和“艺术超市”活动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活动,但对有专长的学生,学校则安排特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指导。每周三下午是学校民乐、舞蹈、合唱、书法、美术五个艺术社团以及其他非艺术社团共同活动的时间,届时,校园内到处活跃着艺术社团学生活动的身影:音乐教室传来悦耳动听的合唱声,器乐教室传来民乐队悠扬婉转的乐曲声,舞蹈室里有欢快的舞步和优美的舞姿,画室里有同学们用画笔和刻刀激情地描绘……

艺术熏陶无处不在。每天的午间半小时文化活动,学校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两三个主题,分别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借助网络资源编辑成系列,定期征集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并加以调整。其中,艺术欣赏类的内容占据了60%,具体形式有音乐、诗歌欣赏,美术作品赏析,艺术名家谈艺术、谈人生等。学生在优雅的音乐声和唯美的画面前,可以慢慢静下心来走进艺术天地。

艺术素养培养重在平时的积累,但仍需一个集中展示成果的平台。“三中之春”科技文体艺术节和“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作为三中学生自己的舞台,从1979年起分别隔年举行,迄今已分别举办了17届和15届。“三中之春”科技文体艺术节活动由较单纯的文艺演出和科技制作,逐步扩展为由开幕式“体艺”活动、灯火晚会、趣味体育赛、闭幕式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和摄影、演讲、现场绘画、青春风采大赛、电脑应用比赛、科技手工制作展、盆景展、课本剧、校园教科研成果展等组成,学生参与率达100%。 “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大合唱比赛,由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合唱往往配以领唱、重唱、轮唱、伴舞等多种形式。丰富的文艺活动活跃了校园气氛,彰显了校园文化的特色,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审美观念,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

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形成适合自身的艺术教育特色,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成为江苏省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镇江市艺术教育“4321工程”学校、镇江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尽管取得了很多荣誉,但朱彩虹校长依旧觉得任重道远:“作为一所公办初中学校,我校在艺术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完善,甚至还有些困惑。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内涵,将艺术内化为学校的一种独特精神和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有个性、有气质、快乐生活的公民。”

猜你喜欢

镇江市版画特色
镇江市“双管齐下” 全力保障重大事故隐患“回头看”
版画作品选登
特色种植促增收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中医的特色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镇江市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