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2016-05-30曹安付
曹安付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识。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纽带作用。相同的问题由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法去提问所收到的效果是不全相同的。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活跃思维,探索解答问题,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就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结合教育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提问技巧 启发性
1 提问要具有目的性
万变不离其中,不管以什么形式提问,提问的内容是什么,都离不开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提问,要充分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否则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1]。提问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新的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原有知识的回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便的提问,要先想好提问的问题是想表达出什么,是想让学生了解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真正的获得知识。
2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着一定的启发性,以实现更好的提问效果,启发性是对学生智力、能力等相关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另外,还要多培养学生进行自发性提問,虽然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然而这不是提问的最终目标,要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2]。另外,教师不要过分重视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有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是常有发生的,也属于正常情况,而教师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的工作。
3 提问要具有及时性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必须把握提问的及时性,抓住对学生提问的最佳时机,而且提问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提问内容,才能表现出最佳的学习效果[3]。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如,表情、反馈信息等,教师应及时抓住最佳的提问良机,或是利用问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例如,教师要在上课初期就要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可以对上节课的知识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一是能帮助学生温习一下学过的知识,二是提高学生上课的活跃度增加学习情绪,三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拉回课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状态处于亢奋状态,要马上抓住这个时机多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评价性、说明性的典型问题,更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亢奋状态下回答问题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深刻。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渐渐低落的话,也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提出一些非教学性的问题、强调性问题等,这时可以让学生又重新点燃学习的热情。提问是一项艺术,学生在对知识产生茫然的状态时,一个小小的提问就能让他们如获新生,马上醒悟过来,对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有着莫大的帮助。
4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我认为提问要凸显出问题的针对性,课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学生学习发展的站台,不应将这里变成自己的主宰环境,做什么事都要慎重决定,要做好一定的计划,在对学生提问这方面,本人的思想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提问时,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他们的提问都特别谨慎,我们觉得一个问题不算什么,但是可能就因为一个问题而造成困难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甚至失去学习的自信心[5]。因此,在提问的时候都会先针对学习中等的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对问题回答不全的时候再让一些优等生进行补充,同时也会用这些问题来让一些困难生尝试一下,不管回答的怎么样都不会提出批判的角度,而是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有效增加困难生学习的自信心,当然优等生也不能放过,要将有些超前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让他们尽情的发挥,当困难生和中等生都对问题的回答不是圆满时,可以让优等生进行补充。以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有效调动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还体现出问题的全面性,是针对全体同学进行提问的一种方式。
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技巧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采取有效的提问策略,这样学生在答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贤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 教学与管理. 2009
(14)
[2]蒋志荣.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J]. 成功(教育). 2008(08)
[3]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07)
[4]江仁楚.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与思维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09)
[5]卓双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