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闻一多诗歌的色彩化意象及其情感内蕴
2016-05-30刘致远
刘致远
摘 要:闻一多先生在成为文学家之前就已精通美术,因此通过色彩化的意象来表达诗歌意蕴成为了他的诗歌特色之一。从前期色彩斑斓的诗歌意象,到后期的以凋败暗黑意象为主调,对闻一多先生诗歌意象的色彩化阐释成为了打开他诗歌情感内蕴的重要钥匙。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意象;色彩化;情感内蕴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他早年学习美术,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这为他日后创作新诗奠定了绘画美的基础。可以说,闻一多先生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意象都充满色彩化,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画面感。此外,闻一多先生因为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前后期的诗歌创作也有风格上的差异,前期的诗歌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散发着唯美的气息;后期诗歌更加偏向现实主义,风格日益犀利,所创作的诗歌主题也更加深刻。这两种风格都通过诗歌当中的色彩化意象展现出来,诗歌当中的情感内蕴也随之流露出来。
一、闻一多的诗画情结
纵观闻一多先生卓著的一生,在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之前,已经成为了一名有着相当造诣的美术家。随着近年对闻一多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越来越明晰地发现了美术对于闻一多诗歌的影响之深远。
闻一多先生早年曾赴美留学,自我的天赋加之后天的努力使得他很快脱颖而出,成功参加了纽约画展并获奖。也许是因为环境的熏陶,相较于中国的泼墨山水画,闻一多先生更加欣赏西方的油画,尤其是以梵高、塞尚为主的印象派画作格外夺得他的喜爱。归国后的闻一多也曾在艺术学校任教,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速写等,并为好友梁实秋、徐志摩的出版书籍绘制封面,更是开启了儿子闻立鹏的绘画艺术道路。
不仅是在艺术造诣的方面,美术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已经深及思想方面。专门用来创作的书房经过他的改造,成为了富有艺术气息的“阿房宫”。这种独有的艺术气息成功地延展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虽然在美术上取得了较高的造诣,但是真正令闻一多先生心驰神往的是文学方面,甚至自谓“恐怕对于文学的兴味比美术还深”。美术的学习之于他而言,是深切地帮助了他进行诗歌的创作,有助于他形成诗歌创作的色彩美和绘画美。加之他本身深厚的中国传统诗文学养基础,搭配上现代新诗艺术形式美的建构,使其笔下的新诗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不难发现,前后期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风格差异。前期的诗歌多以浓烈的色彩入诗,在意象选取方面采用的多是美丽浪漫之物,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由和美的无限追求;后期的诗歌相对偏重暗黑的色调,多采用偏重阴郁凋败的意象,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反思和对国家、人生的强烈关怀,又揭示了诗人自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一种悲剧意识。由前期的浪漫主义向后期现实主义的过渡,随着意象选取的风格改变,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也逐步体现出了由感性向理性的思想倾向,蕴含在其中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诗歌创作在现代诗坛大放异彩,成为新诗的典范。
闻一多先生的诗与画深深交融,透过诗中的意象,色彩感强烈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一幅幅画中,浓烈的情感内蕴在读者心中久久徘徊,产生了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共鸣。
二、斑斓的世界——浪漫诗怀的色彩化体现
在闻一多先生的早期诗歌创作当中,主要围绕的是对人生、自然、情感与艺术的观察与思考,并且通过拥有强烈色彩化的诗歌意象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早期创作的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他侧重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物象,如红豆、菊花等。通过这些色彩感明艳的意象,闻一多先生塑造了一个斑斓的世界。
选取带有热烈浓艳色彩感的诗歌意象,往往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激情与青春浪漫,闻一多先生也是如此。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当中,自然意象相对居多,可以理解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是从对于自然的摹仿开始的。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创作诗歌的诗人而言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在早期这些关于自然的诗歌创作当中,色彩与情感交相辉映。在他笔下,季节化的美景尽收眼底:春日里“浴人灵魂的雨过了、才睡醒的嫩芽放了出来、丁香枝上豆大的蓓蕾”;夏日盆莲饮雨初放,折来几枝高歌红荷之魂;秋天各色盛放的菊花,那“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仿佛一朵朵希望之花,铺遍我们充满希望的国家。种种自然意象或雄奇或壮丽,或豪放或缠绵,交织在诗歌当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使得闻一多先生早年充满青春气息的情感得以诗意的栖息。
除了自然界的事物之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也进入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视线,成为了诗歌中承载饱满情感的意象。红豆、红烛等带有色彩指向性意象的存在,更加突出了鲜明色彩化在他早期诗歌中的地位。具有相对单纯色彩美的红豆,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缠绵的相思。在闻一多先生笔下,红豆似的相思是刺你倦眼、撩你难眠的月光,是飘在黛漪上浅白的小菱花儿。红豆似的相思充斥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充满了对自然、情感乃至生命的关注与思索。而透过“这样红的烛”,坦露了青年赤子的炽热之心,流露出属于艺术忠臣的火热情怀,是“五四”时期伟大的牺牲精神的突出象征。对祖国的忠贞以及对人民的热爱,自始至终贯穿在他斑驳的诗歌辞藻之中,令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
借助这些色彩鲜明的意象,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给予了读者强烈的画面感。像欣赏一幅幅绘画一样,诗歌在字里行间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视觉平台,并将自己的种种情感依托于意象之中,当读者欣赏的同时,自然地产生与作品相同的共鸣。这种运用色彩化意象的创作手法,不仅为诗人和读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更好交流的平台,也为中国现当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形式。
三、黎明前的黑暗——对现实的忧思
在闻一多先生的创作后期,他对于自己所目睹的现实不公,由最初的选择忍耐转变为冷峻的反抗。从最初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描绘,到后来探究生命和人性的本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无论从意象还是情感内蕴都愈加耐人寻味。
在诗歌创作的历程中,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集《死水》。与第一部诗集《红烛》不同,这时的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饱尝了被凌辱、歧视的辛酸,当他饱含一腔爱国热忱归国之时,却发现这古老的土地早已满目疮痍,在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民众难以聊生。正如他在《发现》中呼喊的那样:“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在极度的痛苦与失望中他的思想迸发出了愤怒的火花,创作风格也从先前的浪漫唯美转为现实冷峻,选择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
诗集当中从死水到黄昏,从静夜到荒村,种种意象带着颓败之相,又暗含反抗斗争之意。在那沟绝望的死水中,破铜烂铁绿成了翡翠、油腻织成了罗绮、白沫变成了珍珠,这种游走在绝美与极丑之间的嘲讽,使得诗歌的象征意味更加浓厚。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切的景象就像是一沟令人作呕的死水一样。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满腔忧思抑制不住地喷发出来,然而现实的黑暗似乎看不到尽头,因此这种近乎绝望的激愤洋洋洒洒地落在了诗的字里行间。在《死水》中被大量运用的反讽手法,具有鲜明的现代诗歌特点,也使其内在极度的爱国主义情绪得到了最大化的表现。
如果说《死水》所表现的还带有些许隐晦,《荒村》就更加明了地为人民写了一曲悲歌。曾经“桃源”一样的村落,如今“门框里嵌棺材,窗柩里镶石块”。正是这种对人民生活悲苦、艰难的了解,使得闻一多先生从空泛的理想追求走向现实社会,也正是这种对现实惨淡的直面描写,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觉醒。这一个个意象,有的可怖有的可爱,但都双双指向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忧思。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思想上更加艰深。在意象选取方面,总体上色彩化依旧较为鲜明,但是所选取意象的类型有所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美的事物,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当中带有阴郁恐怖气息的事物,搭配上相对美好的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反讽,更加有助于突出诗歌的中心思想。
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造就了闻一多先生前后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从涉世未深时的浪漫唯美到后期日益现实主义的创作,无论哪一种都通过色彩化突出的意象表现了强烈的情感内蕴,无论哪一种都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精湛的诗歌创作能力。而这种诗歌风格的转变,也正展现了诗人由稚气到成熟的步履表现了诗人的艺术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张巨才,刘殿祥.闻一多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3]陈均.闻一多[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4]邓乔彬,赵晓岚.学者闻一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