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纶镁:小清新女王
2016-05-30
2000年,台北西门町。17岁的桂纶镁穿着大大的裤子,蓝绸背心,头发乱糟糟。刚跟男友吵完架,她表情很“臭”地等捷运(地铁)。有人上前搭讪:“我们在找演员,可以给你拍一下DV吗?”
一周后她接到了试镜通知。桂纶镁瞒着父母拉上哥哥偷偷去见了导演。回家后在饭桌上跟父母说自己要去拍电影时,当律师的父亲生气地拍了桌子。桂纶镁哭着坚持。父亲就去见了导演并与他约法三章。最终,桂纶镁与剧组签约,开始拍摄。杀青那天,桂纶镁抱着导演和主演陈柏霖,哭成了泪人。这部电影叫《蓝色大门》,获200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展示、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提名,在台湾的票房超过新台币500万元。
高中毕业,桂纶镁没有选择艺术院校,而是考入淡江大学法语系。大三那年,她还考上了仅有5个名额的法国交换生机会,去了里昂第三大学留学一年。
对于很多演员来说,路线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他们分析市场,寻找自己的市场分类,由此决定应该接什么样的戏,做哪般打扮,接哪些品牌的广告,对媒体说什么样的话。但在桂纶镁,这完全不是问题,因为她的风格从一出道就被封印了。以清纯的形象走红,桂纶镁却说,自己心里住着一个小恶魔。在电影《停车》里,桂纶镁出演了一位性格乖张的平面模特,在徐克导演的《女人不坏》中,她饰演一位喜欢拳击的野蛮女友,在赵宝刚的《触不可及》里饰演一位传奇的民国女郎。不过转型没有获得肯定,加之爱情受挫,桂纶镁陷入了低谷。但很快她就振作起来:“我不怕别人不喜欢我,我不怕别人跟我不一样。我会跟自己说,就算有一天观众真的不喜欢我了,我在这个行业做不下去了,没关系!”
作为两岸三地小文艺小清新眼中的“女神”,镜头外的桂纶镁却是个标准的“宅女”。一套衣服穿去参加很多次活动,鞋子一穿好多年。有一次她穿着T恤、牛仔裤、人字拖鞋去看牙医,被记者拍了照登报,批评她很邋遢。她不以为然:“我看个牙医,难道也要穿晚礼服?”
无所不在的窥视和闪光灯包围着桂纶镁,她也在包围中思考。她创作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恐惧》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在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一台电视机正放着素面的桂纶镁。就在观众注视着画面时,对面墙壁上的灯光闪作一团,摄影机也在捕捉和拍摄着观众的每一个细节。台湾媒体评价,《恐惧》是桂纶镁“希冀大众体验明星生活的实验之作”。
影评人史航对桂纶镁的称呼是“桂纶镁老师”,他觉得她尤其像“地理老师”。他用很文艺的说法来解释这种感觉:“她的心在远方,而且让我们也爱上远方。”
解
读
★人要学会接纳自己。桂纶镁以青春电影出道,形象清新。她受惠于此,也受限于此。她一直努力转型,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演《触不可及》后被指出没有女性的风韵时,她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有。能接纳自己,是内心强大的第一步。
★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梦想。生在一个保守的家庭,桂纶镁知道让父亲接受自己去演电影有多难。但她还是勇敢地提出来,并努力让父亲消除误解,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完成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的拍摄。有勇气,有韧性,会更容易达到目的。
★不受外界影响,保持清醒很重要。桂纶镁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明星,她只是喜爱演员这份工作。她生活方式极为简单,被外界批评不修边幅也不以为意。她懂得屏蔽那些无意义的纷纷扰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说明她有着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