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现行学分制的思考与建议
2016-05-30黄晏
黄晏
摘 要 近年来,学分制在我国高校得以广泛推进,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制约因素,本文探讨了学分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和完善高校学分制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 学分制 导师制 信息化 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1.002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n Existing College Credit System
HUANG Y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4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redit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widely, there are some constrai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the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redi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more good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redit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credit system; tutorial system; information; elective courses
1 学分制推动了教学管理的发展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大学构建了一种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经济相适宜的教学管理环境,给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推动了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行学分制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管理三方面均产生重要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有利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①
1.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选课制是学分制最核心的内容,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学科、专业、课程。在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教育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学能力、人格个性的培养。学生可以在学校为其所开设的大量的选修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合理的学习规划来自由地组合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很大提升,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已有的知识面。
1.2 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学分制的实行,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选课学生的数量较客观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新颖和教学信息量大的教师必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反之,选课人数很少选或无人选的课,自然开设不下去。压力与竞争带来的是动力,教师一方面增加了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压力,同时也被充分调动起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教师全面发展的意识。教师要不断地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由于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在网上进行选课、排课、成绩管理以及多媒体授课,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1.3 促进教务管理模式转化,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
教学管理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做好高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学分制的实施使得教学组织与管理更加复杂,考虑的因素也更多,在选课、排课、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很多方面工作量与难度都有所增加。要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就要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一套与学分制相匹配的全新管理制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已深入到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和量化管理,借助于高精、迅捷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发教学管理软件以辅助课程教学组织、学分统计、成绩管理等繁杂的工作,及时调整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制度规范化,管理程序化,质量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高校各项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效率,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
2 高校学分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计划设置不合理
中国的教育一贯注重打牢基础,因而基础课程是教学过程中最被注重的。表现在课程计划设置上,就是必修课数量较多,选修课数量较少。②现在许多大学都增加选修课的开课数量,但是仍然会明确规定学生选择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这种从基础与理论开始,再到专业与实践的渐进式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往往被学年制束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只能按照每年制订的学科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按部就班地学习,加之学分侧重于基础性学科,形成了大一大二学业负担比较沉重,临近毕业了又无事可做的现象随处可见。
2.2 缺乏指导,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必备辅助及保障制度,可起到指导学生学业,规范学生选课,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作用。刚入学的新生毕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所学专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的未来图景的认识程度有限,十分需要专业的指导。但目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加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较大,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十分有限,这就产生了学生选课没有中心、避难就易、片面追求学分,盲目选课或从众选课的种种现象,违背了学分制的初衷,难以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2.3 选课自由度受限
限制学生选课自由度的主要原因是选课资源的不足,而导致选课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师资的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选课信息的不完整。
2.3.1 选课资源不足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为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教师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但教师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并没能跟得上步伐。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学生无论是在课程还是专业的选择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由于选修课数量较少,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一些热门选修课还出现“选课难”的情况。受资源的限制,同时为保证各专业学生数量的总体大致平衡,入校后调换专业依然只能是少数特权学生和优秀学生的“专利”。 ③
2.3.2 选课信息不完整
选课信息不完整,信息反馈滞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选课课程在分量、难易程度、所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说明不够充分;教师的信息不规范、不准确或者信息量很少,这些情况的存在令学生难得到足够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另外,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难以得到及时的回答和解决,当学生做出的选择未能生效不能及时反馈到学生,也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地进行自主选择。
2.4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学分制的实施需要以网络为基础,运行顺畅的选课平台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障。目前许多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来自外购,其中的招生、学籍管理、选课管理、管理成绩管理等软件可能来自不同开发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数据库、信息没有统一规划,加之参与开发设计的多为没有教务管理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一线教务职工参与程度不深,软件在运用中会产生功能不完善、系统不联通、数据不共享、业务不规范等情况,导致教务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系统开放性和系统稳定性不足,使得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有些功能模块没能很好地被使用。
3 完善学分制的建议
3.1 规范选课制度,优化课程体系
(1)对已有课程的上课质量要进行严格考核,对新开设的课程要进过充分论证和分析,保证选修课的质量达到一定水平。(2)适当增加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数量,加快更新专业课内容,增开新颖或具有前沿性的课程,提高课程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3)均衡学生的选课机会。学生可以跨院校选修课程,实现院校之间学科课程互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4)加大开设网络课程的力度,有条件的高校可加入MOOCS,以此来弥补传统教室授课的一些缺陷,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程体验,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优质的课程资源。(5)在选课系统中提供详细的“选课指南”,注明该专业的必修课、总学分要求、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并对各门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课)的选修资格、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参考书籍等都作简单明了的介绍,让学生很快就能了解到较多的选课信息。同时以学院(系)为单位,建立选课信息咨询与指导中心,使选课信息可以得到有效传递和及时反馈。
3.2 落实导师制度,加强选课指导
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度:(1)根据学生的数量确定导师的人数,聘任有经验的教师担当本科生导师,同时拓宽导师队伍,对暂时还不具备资格的中青年教师展开培训,还可以聘任已离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2)明确导师的职责,健全和落实导师聘用、考核、激励与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
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选课方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选课,以及课外拓展的其他综合素质内容。鼓励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选修同类课程中层次高的课程,以拓宽其知识结构;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适当减少一些选修课程。在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动态与学生及家长保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业上和生活中的困惑。
3.3 提升师资水平
丰富且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取决于教师水平,要鼓励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或进修培养等方式,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校可通过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教学观摩、教学实验、小组讨论、教学咨询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给教师评分,结合学校已有的其他考评政策实现教师聘任制,使那些师德高、品行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调整相应的分配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多劳多得。④积极加强高校内部院与院之间、不同高校之间的协作教学,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以减轻师资力量不足带来的压力。
3.4 建立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有效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从本校的学分制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要方便学生在系统中查看开课信息、通知公告、教学计划、毕业资格、考试成绩等内容,并保持信息畅通,使学生在进行选课和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务管理信系统要与学院其它相关部门如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等相结合,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对象之间的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选课服务环境。
注释
① 朱梅林,尤立红,石元蒙.高校学院制下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4):156-160.
② 张学智.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及制约因素[J].科教文汇,2014(1):34-35.
③ 郑万军.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基于C市3高校的调查[J].2015.31(5):1-3.
④ 周立春.论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3(3):50-51.